修复伦勃朗最大型作品《夜巡》,行动开始

见叔

全球艺术资讯

伦勃朗可以说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了,今年恰逢他逝世350周年,借此机会聊聊这位艺术家。

荐群刚刚发起和成立时,伦兄就是荐群的热门话题人物。有一次,荐友们从伦勃朗聊到了艺术里技巧重要,还是感知重要,内容特别精彩,当时还为此专门整理了一篇推文:华丽的伦勃朗为什么最后选择“潦倒”?

今天要介绍的是荷兰国立博物馆在7月8日启动的“夜巡行动”(Operation Night Watch)。

从这天起荷兰国立博物馆“荣誉画廊”里,研究小组一周七天在展厅内对《夜巡》进行研究与修复工作,并全球公开直播。

由于《夜巡》的尺寸巨大且知名度太高,惟有长期展出才能使得它在画作材料和绘画技术方面反而是博物馆馆藏伦勃朗作品中被深入研究最少的一幅。

而这次“夜巡行动”就是在老伦同学逝世350周年之际,为了人类的艺术,为了未来,针对《夜巡》进行的一次最深入,最全面的研究和修复计划。

▲ 上图为“夜巡行动”初期的布置过程

所以,你现在要是去荷兰国立博物馆“荣誉画廊”,就会发现夜巡前是开头图片里的那样的。

《夜巡》从原画框中卸下后放在了专门设计的画架中,并且被罩进了一个由法国建筑师让-米歇尔·威尔莫特(Jean-Michel Wilmotte)设计的,巨大且封闭的玻璃室内。

《夜巡》前,一部X射线荧光扫描仪以极慢的速度在高379.5厘米,宽453.5厘米的画作表面移动,检测颜料中钙、铁、钾和钴等不同化学元素,以及探测创作过程中构图的一次次变化。

▲ 专家们的工作平台是在一个液压升降机上

20多名修复专家、科学家、策展人和摄影师已从艺术史和档案研究、科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方面展开研究工作。

“夜巡行动”的第一步是使用近十年来取得巨大进展的非侵入性技术,对画作进行56次三维成像扫描。

一次扫描用时24小时,整个过程约耗时2个月,总共将产生12500张左右极高分辨率的照片。

你能在扫描里看到这样高倍数的细节图。一颗油画的颗粒都分毫毕现,“夜巡”如同一个星球的地面。

▲ 被放大到5340dpi的《夜巡》细节

“所有经过处理的数据都将免费向公众开放。我们将能够在iPad或者电脑上看到以前使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节,同时新型化学成像技术将为我们提供从画作表面到油画底层的信息。”荷兰国家博物馆油画保护部门负责人彼得里亚·诺布尔(Petria Noble)说。研究小组将根据扫描结果决定下一步采取何种修复措施。

这可能是人类艺术史上最宏大最伟大的一次修复行动之一。整个“夜巡行动”项目耗资300万欧元,将持续数年。现在一切刚刚开始。每一次细节的新发现,都将揭示在问世以来的377年里,《夜巡》所经历的历史。

1642年完成的《夜巡》,是伦勃朗最大型、最富有雄心壮志的作品。画中描绘的是荷兰黄金时代鼎盛时期一个精力充沛的市民卫队组织。因为这幅作品,伦勃朗坠入命运的低谷,也因为这件作品的知名度,《夜巡》在面世之后,就要承受比其他作品更多的意外遭遇。

而这一切,都将被20位研究人员一一展开。

1715年,诞生73年的《夜巡》从阿姆斯特丹一个民兵组织总部转移到市政厅。为适应新空间的大小,画布左边被裁掉一大条,其他三边也被裁掉小部分。

修复专家和数据分析科学家通过一定的算法和法医成像工具,研究画布边缘的变形程度来推算被裁剪部分的精确尺寸,从而复原了上面图示的《夜巡》当年被裁剪的情况。

更大的两次伤害分别发生在200年后260年后

1911年1月,一位博物馆观众突然跨过拦在作品前的绳索,拔出当时鞋匠常用的小刀,迅速地伸向《夜巡》表面,留下数道划痕。

据事后调查,作案者是一名被宣布为“不适合工作”的水手,因感到挫败而以此方法 复政府。

也不知是否是这位 复社会的水手还魂,60年后,也就是上图中的现场, 复狂又出现了。

这次的伤害就更大了。

1975年9月的一个白天,一个拿着锯齿刀的家伙突然朝着《夜巡》的两个主要人物:队长弗兰斯·班宁克·科克和上尉威廉·范·鲁伊坦伯希,猛划了十几刀。留下了多个几毫米宽、50厘米长的伤口。

这次是《夜巡》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破坏。修复员用蘸有合成树脂的线在画布背面做了“小桥”,将其重新连接,最终修复了这幅油画。

但不可逆的损伤已经无可挽回。现在从画布正面看,受损的区域显得更暗、更光滑。

这次“夜巡行动”的启动跟这个伤口也多少有关。因为专家发现,1975年刀划部分画面局部最近发白,并且发白部分导致那条小狗褪色了。

你以为《夜巡》的灾难就此结束了吗?

15年后,1990年,“凶手”又出现了!一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的参观者向《夜巡》画面左前景身着艳丽红衣的火枪手身上喷洒酸性液体。

唉,吾利荷兰国立博物馆啊,你要是缺少安检设备,可以向我们大中国进口啊,我们这儿产能超级巨大。

幸运的是,这次意外袭击被一名警卫快速发现,并迅速用水冲洗了画布,中和了腐蚀性液体。

当时的修复专家认为,酸性液体只渗入了画布表面的清漆,而没有影响到下面的颜料,因此决定只重涂一遍清漆。

荷兰国家博物馆油画保护部门负责人诺布尔透露,档案记录显示,这幅画在上漆之后已经被修复过25次,但是不能完全显示具体的处理措施。“这是衡量这幅画的重要性的一个尺度”,她说,“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将努力了解过去的修复对这幅画做了什么”。

祝愿这只发白的小狗早日康复。

对于为什么“夜巡行动”要用这种公开的方式进行?荷兰国家博物馆馆长塔克·蒂比斯(Taco Dibbits)表示:“所有人都有权欣赏的一件艺术品。在展厅修复,修复专家们就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工作。”

一周前,荷兰国立博物馆开幕了新展“伦勃朗万岁”,“在展览中,我们透过艺术家的眼睛去看伦勃朗。这次展览不仅仅是纪念伦勃朗,也是关于我们大家的展览。”

荐友说

感谢荐友 @陆月雨 整理以下社群聊天纪要。

@饼饼

分享一组大英博物馆里伦勃朗的素描。

@陈怀周

@乖

想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绘画中的空间感遭到破坏,以及后来绘画主体形态的混乱和消失,这些根本的变化,有很大原因和照相机的发明相关。

当时照相机的发明,不止削弱了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还对艺术的本质、技巧以及风格发出了挑战。在照相机发明之前,绘画肩负着平面上再现人物或景观的功能,因此写实和具象性成为绘画的主要特征。近代以来绘画追求逼真感以及追求深度空间的描述,也是以此为为大背景。而照相机这个强大的写实机器的出现后,绘画的写实和具象性特征也慢慢随之衰退,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透视构图法则也慢慢被打破。

在这种情况下,印象派之后30多年出现的立体主义绘画,开始有意图地解构物体、消解空间深度。1907年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们》包含了立体派的风格因素(几何图形化和平面化被刻意强调)随后,布拉克的《埃斯塔克之屋》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基西克在《理解艺术》中说“将以前在平面上描绘错觉空间的程式倒置” 以及里德在评论毕加索《爱好者》时认为立体主义之所以故意破坏透视原则,与画家力求在“非表象的、理性的结构中,重新组合这些视觉形象的”创作观念有关。

@米粒

惊叹当今的科技!惊叹荷兰人对艺术的执着和较真!我觉得艺术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技巧就无法准确表达,但无论多么纯熟的技巧,都是为感知服务的,感知才是灵魂,才是独一无二的,技巧只有依附于他,才能光彩夺目。两者有主次之分。

@行走或蓝之Blue声色

人类的精巧度历来是依靠工具才能达到所谓极致所谓高级——超越其他物种,单凭自己的自然能力恐怕比不上,不敢说大多数起码也是很多很多生物(没错,有时候连植物也比不上)。

智能机器人也是一种工具。人类的“高级”正在于他的“感知”,其中包括对工具的创造与利用,当然还有复杂到人类迄今为止都没分析清楚的自己的情绪与心理活动。

智能机器人不只在技术精巧度方面,理论上未来在感知方面也可能超越人类,但实际上基本不会实现。人类自己都没分析清楚的东西如何赋予“工具”?当然“工具”自己也可能自我合成情绪和心理,但总不会超越人类,除非有外来新的物种。未来很可能人类和智能人并存于世然后慢慢结合成新的不算生物也不算非生物的物种也未可知。

@远墨

解析的作用是有限的,放大了来说,所有帮助理解和沟通的工具都是有限的。误解误差无可避免,已故之人死无对证。悲观也好乐观也罢,摸索总不至于大错特错。

@陆月雨

看完大家上回讨论伦勃朗的文章,突然对你们说的技巧和感知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们现在科技追求的美感是不是人们在追求艺术领域上对于技巧的单方面完善?比如说,我今天看到这个景色好美,用手机拍下的总感觉好像差了点什么。后来一想,那就用单反拍,是比手机要好了,但是好像还不够。所以就上手PS等工具去完善,我觉得可能在技术上这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最好的状态了吧。因为技巧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下有一种对精确度的追崇。有种强迫症的感觉,总想在哪方面达到极致。

在这个工业化时代,批量生产的技巧模式能讨资本家的欢迎吧,因为他的快速性及其视觉刺激能更快速地生产出新的资本。而那个差异性的感知艺术因为更迎合自我,似乎又不能独立存活,需要由技巧艺术产生的资本进行外部供养以维持属于他的生态系统。

@littlesg

所谓的流派技法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整理某个时段影响比较大的画家和他们的同道中人,说起来好像感觉那个时代的人全部都在搞这个流派的东西,但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在我看来,每一个艺术家的东西都拥有受众,每个时代里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艺术家在继续的创作,说到底艺术这个东西和语言一样,是艺术家在表达,在告诉我们他的想法。就好像很多艺术家最后都开始跨界创作了,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还是他们认为现有流派里的东西无法传达他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他开始找自己的方法,这是新的流派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吧。如果我们用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在这个交流的基础上的话,我认为我们的反应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某种程度上的交流。而把观众反映放进作品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是现代艺术的新点子,其中包含我们对交流的渴望、对感官触觉的追求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巅峰。所以我并不认为某一种艺术会完全的灭绝之类的,只是那一种更适合当时的社会主流审美,说到底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产物,艺术也是为自己诞生的那个社会服务的。

观众本来就是很具有大众性的,但是我相信好的作品是可以跨越大众性和专业性打动人心的。

@陆月雨

也许艺术不会真正意义上地灭绝,但是也许是我比较务实,对于我来说它不在社会生活中运用了(精神存在也算一种运用)就会觉得很可惜,因为我不知道物体的存在形式除了精神和外部形式还有什么,所以还是忍不住迸发出这种无法被自己控制的情感。

如陈怀周所说的“人格”,我的理解是他们是用心在做作品,我觉得无论人或者事只要用心,他在人们心中的存活时间会非常长甚至可能是永恒。但是用心做作品的人毕竟少数,就像我们这群企图用心去欣赏那群艺术家的观众一样。可是无论是艺术家或是观众,哪一方不为自己的作品或者评论做解析,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虽然说有时候误解是一种美,他可以打开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同时误解会带来混乱,他会让一部分不是很懂的人望而却步。也许你们会说那就随他们了,但是这种想法我觉得必将反噬,观众也可以说那就随那些艺术家们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只有资本能养活艺术,你们没有觉得使我们自己造成了这种局面吗,你们有没有想过其实艺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我真的很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被人看见,因为我觉得有更多的人看见会擦出更多的火花。

@Motoko

有时候觉得,艺术始于人类的一种冲动和本能,就像石器时代洞穴里的壁画。当然可能这些画也有一些人们认为的实际的效用,比如祈祷赋予力量,狩猎成功,或者记录等等,但是把所见之物保存在脑海中,再现出来,或把自己的思想感知具象化,的确就像是源于人类的冲动。而技术是实现具象化的手段。或许正是因为拥有艺术,人类才保留了一些天真。始于远古的游戏。

人类对于美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于思索、阐释、探寻的欲望也是无止境的。它是动力,也是束缚,就像双刃剑吧,兼具美好与可怕两面。

荐见客服为好友(微信:jianjian2018-001)邀入荐群,聊最in最热艺术话题,与美学共同体分享你的观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