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战歌,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战斗历程(七)

编者按:为了记录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对我国煤炭工业建设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建立的功勋,铭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的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不忘这段历史,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史料编委会的汪大绶、刘洪波、王时三位同志编纂了长篇历史回忆录——《煤海战歌——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战斗历程》。


 

煤 海 战 歌

在晓南矿的收尾施工中,主副井100多台大型设备急需安装,井下1万米轨道需要铺设,地面和井下工程施工发生了矛盾。1979年3月6日,煤炭部听取铁法矿区晓南矿投产问题的汇 ,形成《铁法矿区晓南矿投产安排落实会议纪要》。同年9月11日,第41支队成立“晓南矿支队、大队两级移交验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矿建、土建、机电安装、财务、设备、物资等专业小组,抓紧三类工程的交叉施工收尾、设备安装调试,以及自检自验和验收移交资料的准备工作。经过合理协调调度,提前2个月完成主副井设备安装任务,提前1个月形成地下运输系统,提前1个月进行矿井联合试运转,并一次试车成功。

1980年9月28日晓南矿建成,移交辽宁铁法矿务局投入生产。矿井移交时为2个采区,4个工作面,完成投资8092.36万元、井巷成巷24622.3米、房建竣工97955平方米,安装机电设备1156台件,架设管线40200米,修建公路8.59公里,修建铁路9.37公里。晓南煤矿的建成,对改变辽宁省燃料、动力不足的状况,促进东北工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建设小青煤矿。

第41支队第404、第407团建设的辽宁铁法矿区小青矿

小青煤矿位于铁法煤田东缘,地处辽宁省调兵山市晓明镇境内,井田南北走向长8.44公里,东西倾斜宽4.77公里,面积40.27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26亿吨,可采储量1.89亿吨。由煤炭部沈阳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120万吨,服务年限90年。采用立井开拓,煤种为长焰煤。

小青矿由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第404、第407大队承担建设任务,施工准备工作从1973年9月~1975年4月进行,完成主副井筒表土冲积层特凿冻结工程、房建工程21100平方米、供电、通讯线路和进场公路等,共完成投资647.17万元,为小青矿开工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1975年5月1日小青矿正式开工建设,在矿建施工中结合实际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施工方法。

主副井井筒表土冲积层厚29.43米,其中流沙层厚8.64米,涌水量很大,采用冻结凿井法施工,涌水量降至2-3立方米/小时,顺利通过表土冲积层。1975年10月18日,小青矿主、副井筒井深分别达58米和33米时,主井进入风化岩28米,副井进入风化岩4米,两井处于消极冻结中,开始井壁套壁砌筑。

小青矿是高瓦斯矿井,主井掘进到451.34米时,预测还有10米到7号煤层。为了准确地弄清楚煤层位置,掌握瓦斯动态,确保揭煤施工安全,采取超前打钻探放措施是确保揭煤施工安全需要的首要工作。在立井用钻机打探孔施工非常困难,井下只有十几平方米的面积,机具、吊桶、风带占去了大半。尤其是淋头水又大又凉,无处躲藏,甚至连做记录的地方都找不到。

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这项工作,不仅参加施工的战士没有在立井干过,就是带领施工的技术人员也是第一次。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支队和大队领导派工作组现场指导,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瓦斯知识和安全常识及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做到人人皆知,个个明白。制定详细的作业规程、技术措施和岗位责任制,对每个环节进行周密的检査落实,确保在施工中不出任何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官兵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同心协力、互相学习、互相配合,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钻进效率。

按照事先确定的方案施工,在探孔打到31米时遇到煤层,出现瓦斯顶钻杆、泥浆外喷的现象,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得当,顺利通过煤层。这次钻探,不仅弄清煤层顶板地质情况,矫正了原地质 告中煤层的位置,为各煤层顶板的岩性及标志层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而且为井筒揭煤安全施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锻炼了队伍,为整个矿井其他井筒和巷道的揭煤施工积累了经验。

小青矿地势平坦,设计有2个风井。东风井和南风井井筒表土冲积层厚分别为27.03米、33.75米,其中流沙层厚分别为16.67米、6.73米,涌水量很大,如何通过流沙层是小青矿井筒施工的难点和重点。当时,黑龙江鹤岗矿务局学习水电站构筑砼帷幕防渗墙的施工工艺,创造性地应用于煤矿井筒表土施工中,取得了成功。第404大队学习鹤岗矿务局的经验,在风井井筒表土施工中采用混凝土帷幕凿井法施工。

所谓混凝土帷幕凿井法,就是先在设计井筒的外围用大口径钻探设备,分段或一次造成槽孔,并采取水下浇注混凝土工艺,从而在设计井筒的外围形成一个牢固的帷幕,然后将帷幕内的泥沙或岩石挖出并构筑井筒。该工艺的难点在槽孔施工,精度要求很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精心操作,认真测量计算。在南风井施工中,由于准备工作的拖延,开工时已经是10月份,东北地区已进入冬季。钻孔施工离不了泥浆,槽孔施工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泥浆;购买泥浆需要大量经费,为了节约费用,指战员们到处寻找粘土,自己实验制作生产。

10月下旬,大雪覆盖了平原,最低气温降到摄氏零下27度。虽然用脚手架和草袋子搭起了工棚,用大油桶做成的火炉子加温取暖,棚内的温度仍在摄氏零下十几度。官兵们几乎都有冻伤,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南风井在最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4个多月完成井筒表土施工,突破了高寒地区冬季不施工的禁区。严寒给施工带来了困难,使广大官兵、职工积累了经验,总结出一套冬季施工的方法。

有了南风井的成功实践,东风井井筒表土施工仅用45天完成。比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两个风井建成后,井筒涌水量分别降至0.95立方米/小时、0.12立方米/小时,取得很好效果。远远低于冻结法施工的涌水量。实践证明,帷幕法凿井技术是立井通过流沙层的好方法,工期短、效率高、成本低、质量好、安全可靠。1977 年,东风井井筒施工用时 10个半月打到底,成井421.8米,平均月成井40.17米,第41支队在煤炭部队首次采用砼帷幕法施工取得成功,煤炭部对该项技术给予充分肯定并大力推广,并在全国煤炭基建工作会上介绍了经验。

小青矿副井井塔采用液压滑模施工,39米高的井塔一次滑升成功,垂直精度高于全国同类工程的最好水平。井筒装备安装,以往一般要半年时间,担负安装任务的官兵们苦干加巧干,仅用33天完成安装任务。井塔提升大型多绳摩擦轮绞车是国产的一种新型绞车,由170多台(件)大型机械和电器部件组成,净重80多吨,过去国内同类工程最快安装速度36天。部队组织了现场指挥组,仅用34天时间就把全部部件吊装到高27米的既定位置上安了“家”。安装电器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各种线路千丝万缕,密如蛛 。指战员们一根一根地连接,仔细调试,做到准确无误、安全可靠。1980年6月,多绳摩擦轮绞车安装工程试运转一次成功,经过检查鉴定,安装速度和质量达到优良。7月10日,小青矿井井筒装备安装、井塔提升装置安装、副井井塔工程全部竣工,均达到优质工程标准。

小青矿副井井塔施工中曾发生火灾,井塔电缆井遭到破坏,井塔中的电缆和井内悬挂着的电缆全部烧毁,井上下电源中断,提升机无法工作。支队机电科迅速组织供电设备、电缆货源,安装修理区队的官兵们克服困难,奋战七天七夜,按照永久设计要求迅速恢复全部供电、通讯、信号系统,充分体现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特别能战斗的作风。

1983年5月,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撤销时,小青矿建设完成2个采区4个工作面,另贯通1个采区;完成投资8163.56万元、井巷成巷24684.8米、房建竣工27973平方米。第41支队撤改为煤炭部第二建设公司,继续承担小青矿建设任务。小青矿1984年建成,移交铁法矿务局投入生产。1989年提前一年达到设计能力,后经过技术改造,产量逐年增加,年年被国家和地方政府评为先进企业,成为全国著名的高产高效现代化煤矿之一。

3. 建设大兴煤矿。

第41支队第402、第407团建设的辽宁铁法矿区大兴矿

大兴煤矿位于铁法煤田西南部,地处辽宁省调兵山市晓明镇境内,是铁法矿区规模最大的煤矿。井田东西宽3.14公里,南北长6.87公里,面积21.5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6.88亿吨,可采储量5.16亿吨,煤种为长焰煤。该矿由煤炭部沈阳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300万吨,服务年限89年。采用竖井两个水平开拓,设计能力,井型和深度,当时在国内都是最大的。

第41支队第402大队在建设晓南矿的同时,于1975年4月~1980年承担大兴矿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准备期间完成投资1872.13万元、主副井颈69米、房建28600平方米,完成了工业广场、消防车库,锅炉房、单身宿舍、部分住宅楼等永久性建筑、铁路站线建设、输电线路改线及竖井凿井用临时井架等施工设施。

1980年11月,大兴矿正式开工建设,工程首先是开凿4个竖井井筒。为了加快井筒施工进度,不断探索施工新方法,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了施工速度和质量。在主副井井筒施工中采用3.5米绞车、3立方米吊桶、0.4立方米悬臂式抓岩机联合机械化作业线;在副井井筒施工中,推广井筒筑壁液压滑模施工新方法、新技术,取得成功经验;在中央风井施工中采用深孔爆破“三掘二砌”方法;加快了施工速度。

当井筒开拓到含水层时,淋头水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团领导和战士们一起泡在水里打眼、放炮、排矸石……;一段10米高的井壁混凝土没等凝固塌落下来,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使砌好的整个井壁全部塌落,给国家造成损失,官兵们在井下重新浇灌砌筑混凝土,排除了险情。1982年上半年,5月份完成大断面井筒成井32.5米,6月份成井36米,创大兴矿开工以来最好成绩,加快了大兴矿主副井筒的施工进度。

1983年5月,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撤销时,大兴矿建设完成投资3310.84万元、井巷成巷936.3米、房建竣工40704平方米。第41支队集体转业改编为煤炭部第二建设公司,第402团为第一工程处,第407团为第三工程处,继续承担大兴矿建设任务。大兴矿1990年11月建成,移交铁法矿务局投入生产。

五、建设山西古交、大同、阳泉矿区

1. 建设古交西曲煤矿。

山西古交矿区是我国最大的焦煤生产基地,位于太原市西北部山区的古交工矿区,距太原市约50公里。矿区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35公里,面积约660平方公里。古交矿区煤炭地质储量十分丰富,总储量45.38亿吨,煤质精良,品种齐全,以国家稀缺的主焦煤为主,总面积360平方公里,适合建设大型焦煤基地。1958年和1962年,古交矿区建设曾两次上马,进行过一些简单的准备工作,后因种种原因被迫下马。1978年,国务院决定再次开发古交矿区,并确定为国家“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西曲煤矿和镇城底煤矿。

第42支队第434、第405团建设的山西古交矿区西曲矿

西曲煤矿位于太原古交矿区西曲村。地处汾河北岸、吕梁山脉东侧,井田走向长6.5公里,倾斜宽6公里,井田面积40平方公里,可采煤9层,地质储量7.78亿吨,可采储量5.42亿吨,由煤炭部太原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能力年生产原煤300万吨,采用斜井平峒联合开拓方式,煤种为焦煤、肥煤,服务年限130年。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日本政府能源贷款修建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第434大队承担西曲矿井下开拓任务,第405大队承担地面建筑施工、设备安装任务。

第434大队隶属第44支队,1978年5月在古交矿区组建,以矿建专业为主,为便于指挥,由第42支队代管。1979年12月由第44支队划归第42支队建制。1978年8月,部队进矿进行“四通一平”施工前期准备,住在帐篷和简易房屋里,汾河上用轻型钢梁架起一座简易桥,成为每天去往各个井口工地的必经之路。1979年2月19日,第434大队1区队3中队在西曲矿副平硐打响建井第一炮;龙王沟及狼窝沟两个采区风井工地先后开始做施工准备及井口试掘;到7月底掘进巷道470米。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战,完成了水、电、路、通讯的“四通一平”工作,具备了基本的开工条件。

第42支队第434团官兵风餐露宿

第434大队由第42支队从各部队成建制调配组建,虽然是成立不久的部队,但是很快形成了战斗力。西曲矿于1979年8月正式开工,到年底完成井巷2609米,超额完成2600米的计划任务。施工中,一些施工设备需要到陕西韩城第42支队总仓库或太原临时仓库领取。1980年,矿建工程年计划进尺8000米,实际完成井巷8035米。西曲矿正式开工后,官兵们发扬“艰苦创业、敢打硬仗”的精神,不断创造新纪录,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施工计划。

第434团1营2连担负西曲矿龙王沟风井开拓掘进任务。施工初期,机械设备没有运到,官兵们就抡锤打眼,人工装渣,施工第一年开拓巷道1015米,被煤炭部评为国家丙级掘进队。该矿地质条件复杂,巷道施工中经常遇到破碎带,塌方冒顶,泥石倾泻而下,堵塞了巷道。每次出现塌方,官兵们就组成突击组轮番作业,连续战斗几天几夜,控制险情。整个井巷施工中,他们先后战胜了26次塌方,穿过了130多米的破碎带。1980年开拓巷道1531米,荣获国家甲级掘进队称号。煤炭部、山西省领导和煤炭战线的同行考察2连施工巷道后,为官兵们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感动。1982年,基建工程兵煤炭指挥部给2连记集体二等功。

2营7连担负矾石沟风井开拓掘进任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提出“掘一米成一米,不留尾工,不出次品”的口号,全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争创全优工程,争创我国煤矿开拓最好水平。1981年先后战胜6次塌方,通过4处水患区,官兵们曾连续15天站在半米深的水中打眼放炮,装车出渣,全年开拓巷道1670米,荣获国家甲级掘进队称号。

第434团注重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主要领导和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制定了“井上多开口、井下多开头、抓联锁、抢贯通”缩短建井周期的新方法,积极推广激光导向、毫秒雷管、光面爆破、大耙斗机装岩和锚喷支护等先进技术。并以派出去学习和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培养井下施工人员600多人次,使指战员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先进技术。

1979年春,第42支队支队长刘森(左2)政治委员王湘萍(左1)在山西古交施工现场

团机电股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实行设备的动态管理。从建立设备管理牌版入手,给每一台设备都钉上标牌,将每一台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地点反映在设备管理牌版上,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为部队快速施工打下良好基础。1981年计划井巷进尺10000米,实际完成井巷进尺11201米,首次突破万米大关,是当年全国同级矿建单位中唯一过万米的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率连续三年100%,优良品率保持在66%以上,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纲要标准。

全井巷道锚喷支护率,1981年达96.9%,1982年达92.9%,均为煤炭部队当年最高值。在山西省1982年重大科研成果展览会上,第434团优质快速建矿经验受到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西曲矿建设中,引进了联邦德国先进的联合掘进机组。机电股和施工连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德国专家的指导备注下,很快掌握了操作方法,联合掘进机组投入施工中,加快了井巷的开拓掘进速度。

1981年4月,煤炭指挥部副主任刘森(左4)、总工程师王保国(左3)到山西古交西曲矿井下检查工作

第434团在施工中坚持勤俭节约,认真做好预算价与实际采购价结算工作,根据各施工点的不同情况测定价格,1981年上半年运输大宗材料找回差价17万多元。干部战士利用业余时间上山采石750立方米,节约资金2.5万元。回炉加工钻头,从井下回收坑木、水泥袋、道钉等,节约资金1.4万元。降低成本4%,节约投资50万元。

1981年主斜井工程质量全部合格,优良率达到67.5%,被煤炭部评为当年三个斜井优秀工程之一;在全国煤炭基建系统年度创等级掘进队评比会中,第434团的年总进尺、工程质量、全员效率和安全生产等施工指标,都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建矿过程中,14个掘进连队除2个因工程条件限制未达到“纲要”外,12个掘进连进尺、工程质量等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等级队标准,在煤炭行业同级中等级队数目最多。基建工程兵授予第434团“第一流基建队伍”荣誉称号。1982年,基建兵煤炭指挥部授予第434团“特别能战斗团”称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