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 7% ,农 业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的 70%[1]。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资源,传统农业需要大量的人 力和物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人口红 利即将消失,农业劳动力缺乏问题日渐突显。按照 国际劳工组织的划分标准,老年劳动力是指 45 岁以上的劳动人口。在全部劳动力中,我国老年人口占比从 2010 年的 29. 20% 上升到 2015 年的 39. 42% , 平均每年上升 2. 04 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增加,农 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趋势明显[2],劳动生产率、农 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亟需提高,传统农业生产 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联 、大数据、人工智 能、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不断进步使得机器换人成为可能[3 - 10]。农业物联 技术完成农场信息的感知和传输,实现了农业智能装备的互联;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完成农业信息 的获取、存储、分析和处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 化; 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技术能够完成智能学习、智 能决策以及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精准作业,真正实 现了机器代替人。因此,无人农场能够实现农业生 产、管理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 准投入和个性化服务,进而实现农业生产集约、高 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1]。 无人农场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以 现代化、自动化装备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生 产和管理全程的无人化,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 率。无人农场的本质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机器换人, 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1 无人农场
1. 1 无人农场概念
无人农场是在人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采用物 联 、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 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智 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农 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无人农场的本质是实现机器换人。无人农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技术 与先进种养殖工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对农业劳动 力的彻底解放,代表着农业生产力的最先进水平。 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作业是无人农场的 基本特征。
全天候无人化是指从种植或养殖的开始到结束 时间段里,农场所有业务工作都能够在不需要人参 与的情况下由机器自主完成。全天候无人化需要无人农场对农业动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状态、各种作 业装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全天候监测,从而根据监测 到的信息开展农场作业与管理。全过程无人化是指 农业生产的各个工序和环节都无需人工参与,由机 器自主完成。特别是在业务对接环节,无人农场装 备之间通过相互通信和识别,完成自主对接。全空间无人化是指在农场的物理空间内,无人车、无人 船、无人机在不需要人的介入下自主完成移动作业, 并实现固定装备与移动装备的无缝对接。无人农场 在物联 、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技 术的支撑下,由基础设施系统、作业装备系统、测控 系统和管控云平台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1. 2 无人农场发展历程
1. 2. 1 农场的历史变迁
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目前正处在 信息社会阶段[12]。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农业也经 历了从青铜器到铁器,从畜力到农业机械,从自动化 农业到智能化生产的过程。因此劳动工具的演变体 现了农业 1. 0 到农业 4. 0 的演变[13]。
农业 1. 0———传统农场: 所谓农场是指农业生产单位、生产组织或生产企业,以从事农业生产、畜 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为主。传统农场历史悠久,是农 业社会的产物。传统农场的农业生产以人力、畜力 为主,劳动力和土地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工具是简单 的手工工具( 如铁器) 和畜力,农业生产方式延续了 古老而原始的传统农耕方式。17 世纪,农场成为欧洲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14]。目前,我国传统农场基本消失。
农业 2. 0———机械化农场: 机械化农场起源于工业革命时代,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机械化农场是 指利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装备农业,使用现代 农业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实现生产工具的机械化, 从而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农场形态。欧美国家是 最早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国家,我国目前的农场 已经实现了机械化[15]。
农业 3. 0———自动化农场: 自动化农场出现在 20 世纪后期,是信息社会的产物。自动化农场是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机械设备结合,使用 自动化装备代替传统农机装备,实现农业生产管理 自动化的农场[16]。美国、荷兰和挪威等欧美国家已 经分别实现了大田种植、设施蔬菜、畜禽养殖和水产 养殖等大部分农场的高度自动化,我国目前处于机 械化与自动化的过渡阶段[17]。
农业 4. 0———无人农场: 随着物联 、人工智能 与机器人的发展,无人农场将会在 21 世纪中后期逐 渐出现。无人农场是指在人不需要进入农场情况 下,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自 主完成农业生产、管理任务的农场终极形态,真正实 现了机器代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无人农场已 进入小范围应用阶段,以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各种农场作业机器人已相继研制成功,我国目前无人农 场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18]。
1. 2. 2 无人农场的阶段形态
无人农场的发展目标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深度 参与农业生产全过程,逐步替代人力,并参与决策管 理。根据机器人参与深度的不同,无人农场可以划 分为 3 个不同阶段的形态,依次为远程控制、无人值 守和自主作业的无人农场。
初级阶段———远程控制: 初级阶段的无人农场 采用远程控制技术,通过对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远 程控制,实现农场的无人化作业。远程控制阶段是 机器代替劳力的初级阶段,其特点是不需要人到现场劳作农场,但需要人工远程操作、参与决策与控 制,因此也称徒手农场( Handfree farm) ,或者是有人 值守的无人农场。
中级阶阶段———无人值守: 中级阶段的无人农场 无需专人 24 h 在远程监控室里对农场装备进行远 程操作。无人值守阶段作业装备可以自主巡航作 业,但仍需要人参与计划,并负责指令的下达与生产 的决策。人在此阶段无需时刻值守,是无人值守 ( Unattended operation farm) 的无人农场。
高级阶段———自主作业: 高级阶段的无人农场 完全不需要人的参与。农场所有的作业与管理,都 通过云管控平台自主计划、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并 由装备自主完成所有农场业务。高级阶段的无人农场彻底地将人从农业生产管理中解放出来,是完全 无人的 ( Unmanned farm) ,是农场发展的顶级水平。
2 农场无人化的共性关键技术
无人农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无人农场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种养对象、装备等各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实现种养殖对象的精准化管理、生产过程的智能 化决策和无人化作业,其中物联 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技术等 4 大技术在无人农场中起关键性作用( 如图 2 所示) 。
2. 1 物联 与无人农场
物联 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 RFID) 、 视频采集终端、激光扫描仪、空间信息装备等信息感 知设备及无线传感 络,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最 终形成一个万物互联的 络[19 - 30]。农业物联 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实现了大田种植、果园种植、温室 大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整个农业生产、管 理过程的信息感知和可靠传输[31 - 36]。
农场要实现无人化作业,智能装备、农业种养殖 对象和云管控平台如何形成一个实时通信的实体 络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农场装备能够根据环境、动 植物生长实时状态开展相应作业,物联 技术使农 场装备 联化成为可能。物联 技术作为无人农场 重要的支撑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物联 技术为无人农场提供以传感器为基础的环境全面感知技术,确保动植物生长在最佳环境下[37 - 39]; 物联 技 术提供以机器视觉和遥感为核心的动植物表型技术 和视觉导航技术,确保动植物生长状态的实时感知, 为其生长调控提供关键参数[40 - 41]; 物联 技术提供 装备的位置和状态感知技术,为装备导航、作业的技 术参数获取提供可靠保证[42 - 44]; 物联 技术提供以 5G 或更高通信协议的实时通信技术,确保装备间的 实时通信[45 - 46]。
高精度、高精准、可现场测量为主要特征的新一 代农业传感器技术是推动农业物联 技术发展的底 层驱动力[47 - 54]。集无线技术、 络技术和通信技术 为一体的 5G,以及未来的 6G 等新一代无线传输技术为农业物联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高速公路”。无人农场环境、装备、动植物信息的全面感知 技术和信息可靠传输技术是物联 应用于无人农场 的两大关键支撑技术,是实现农场无人化作业的 基础。
2. 2 大数据与无人农场
无人农场通过智能装备完成精准作业,而装备是依靠农场海量实时数据的分析开展精准作业。无 人农场时刻产生大量高维、异构、多源数据,因此如 何获取、处理、存储、应用这些数据,并从中挖掘出有 用的信息,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大数据应用于无人农场体现在 4 方面[55 - 64]: 大数据为无人农场提供多 源异构数据的处理技术,进行数据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分类等处理方法; 大数据能在众多数据中挖掘分 析和知识发现,形成规律性的农场管理知识库; 大数据能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形成历史数据,以备农场管控平台进行学习与调用; 大数据与云计算 和边缘计算技术结合,形成高效的计算能力,确保装 备作业的迅速反应,实现精准自主作业[65 - 69]。
综上,数据的实时获取、智能处理、智能存储和 智能分析( 图 2) 是无人农场采用的四大关键大数据 技术[70 - 77]。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无人农场数据 智能分析、处理与农场深度融合,实现了无人农场环 境信息、动植物信息、装备状态信息等各种数据的智 能快速获取、处理、存储及分析,为智能装备的精准 自主作业提供了数据支撑,从而实现农场的无人化 精准化管控。
2. 3 人工智能与无人农场
无人农场的本质是实现机器对人的替换,因此机器必须具有生产者的判断力、决策力和操作技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给无人农场装上了“智能大 脑”,让无人农场具备了“思考能力”[78 - 81]。一方面 人工智能技术给农场装备端以识别、学习、导航和作 业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首先体现在装备端的智能 感知技术,包括农业动植物生长环境、生长状态和装 备本身工作状态的智能识别技术[82 - 85]; 其次是装备 端的智能学习与推理技术,实现对农场各种作业的 历史数据、经验与知识的学习,基于案例、规则与知 识的推理,机器智能决策与精准作业控制[86 - 89]; 另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为农场云管控平台提供基于大 数据的搜索、学习、挖掘、推理与决策技术[90 - 91]。无 人农场中复杂的计算与推理都交由云平台解决,给 装备提供了智能的大脑。
综上,人工智能承担无人农场信息的优化和决策任务,智能识别、智能学习、智能推理和智能决策 等技术让无人农场具有“思考能力”,实现云管控平 台的无人化,是无人农场的关键所在,为实现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精准作业控制奠定了基础。
2. 4 智能装备、机器人与无人农场
4 智能装备、机器人与无人农场 无人农场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是指农业生产、管 理及产后环节等整个过程中所用到设备的统称。无 人农场智能装备由移动装备和固定装备组成。移动 装备主要包括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和移动作业机 器人等,固定装备主要包括智能饲喂机、分类分级 机、自动增氧机和水肥一体机等[92 - 98]。无人农场机 器人分为采摘机器人、自动巡航管理机器人、除草机 器人、种植机器人、水产养殖水下机器人等[99 - 101]。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装备技术的深度融 合,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将逐渐 满足农场的无人化生产、信息化监测、最优化控制、 精准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等需求。
随着物联 、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与智能装 备和机器人的融合应用,无人农场智能装备与机器 人将逐步替代农民手工劳动进入农场完成自主作业 任务。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在无人农场中的广泛应用 能够彻底实现“农民足不出户,通过智能终端发出 指令,就能种好庄稼、种好菜、养好牛、养好鱼”等农 业生产任务。无人农场四大关键技术在农场中扮演 着不同的角色,缺一不可,随着四大关键技术的不断 进步、完善与成熟,机器换人逐渐成为可能,无人农 场未来可期。
3 无人农场的系统组成
不同场景无人农场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无 人农场基本是由基础设施系统、作业装备系统、测控系统和管控云平台系统等组成。无人农场四大系统 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协同运行,共同完成无人农 场智能生产和管理等任务,共同保障整个无人农场 的正常运行。无人农场系统组成如图 3 所示。
3. 1 基础设施系统
无人农场基础设施系统通常包括厂房、道路、 水、电、仓库、车库、通信节点和传感器安装节点等基 础条件,是无人农场的基础物理构架,为农场无人化 作业提供了工作环境保障。基础设施系统为无人农 场作业装备系统、测控系统和管控云平台系统提供 了基础工作条件和环境,是整个无人农场运行的基 础。由于农业场景差异大,无人农场的基础设施系 统有较大差异,但基础前提都是为机器换人提供必 要条件。加强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林路电房 综合配套,提高无人农场规模和生产力水平,为无人 农场的持续稳定运行创造基础条件。
3. 2 作业装备系统
作业装备系统是无人农场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使 用的设备和装置的统称,根据作业任务特点分为固 定装备和移动装备,是无人农场的核心组成部分。 固定装备即不需移动即可完成无人农场的自主作业 任务的设备,如图 3 所示,主要包括无人牧场的饲喂 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奶牛挤奶设备和鸡蛋分拣设备 等,无人渔场的投饵、增氧、计数和循环水处理设备, 无人温室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湿帘风机、环境调控等 设备。此外,固定装备还包括农产品分拣装备和包 装装备等。固定装备具有单独可调控能力,并可以 与其他设备和移动装备结合,在自身不移动的条件 下进行系统的作业控制。移动装备系统是指在移动 过程中完成农场作业任务,如大田农场中耕播种机 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各种作业机械。无人车、 无人船、无人机是无人农场中最重要的移动装备,不 仅能够实现无人运输任务,还可以作为搭载其他智 能作业装备的平台。此外,移动装备还包括各种移 动机器人设备。移动装备与固定装备是农场作业的 执行者,它们之间的有效对接和配合作业,增加了无 人农场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工作效 率,提高了无人农场智能化水平,实现了机器对人工 作业的替换。
3. 3 测控系统
3. 4 管控云平台系统
无人农场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且不同场景作 业任务复杂多变,因此无人农场需要对各类数据进 行智能存储、识别、学习,并完成知识的推理以及机 器的智能决策。无人农场云平台系统能够进行无人 农场各种信息和数据的存储、学习,数据处理、推理、 决策的云端计算,以及有效信息的挖掘和各种作业 指令、命令的下达,并建立可视化模型,是无人农场 的神经中枢。无人农场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大 量计算都在云端进行,并通过云平台进行可视化展 示。此外,云平台系统还具有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 等基础功能。整个管控云平台系统不需人的干预独 立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了农场无人管理和决策。
无人农场四大系统的角色、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但进行无人农场作业时,四大系统之间互相密切 配合,形成完整的无人农场生态系统。无人农场四 大系统协调统一,协同运行,系统工作,共同完成无 人农场农业生产和管理任务,实现农场机器对人工 作业的替换。
4 无人农场类型
农业一般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4 种 产业模式,根据农业应用方式及类型的不同,无人农 场可以分为大田种植、温室大棚、果园种植、畜禽养 殖和水产养殖等五大典型应用场景( 图 4) 。五大场 景的农业生产方式各有差异,但本质都是实现完全 的机器代替人工,完成农场各种生产、管理任务。
4. 1 无人大田
无人大田农场是最早提出无人农场概念的类 型,英国哈珀亚当斯农业大学一个农业工程师团队 建立了全球首家无人大田农场。该农场的耕、种、 播、收、灌和植保作业等全部流程都通过无人驾驶拖 拉机及相应的作业机械实现,进而实现无人操作,该研究团队认为这种无人农场模式代表了农业未来基 本的设计思路。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无人机 遥感、物联 技术等实现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密 度、长势信息和病虫害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控,通过无 人车实现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和仓储的无人化作业 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不需要人进入农场就可以完成 所有农业生产和管理任务。
4. 2 无人果园
无人果园是指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作业和 智能装备技术在果园生产中的集成应用。无人果园 通过除草机器人、剪枝机器人、植保无人机、套袋机 器人、无人运输车、仓储搬运机器人等设备实现果园 的日常无人作业; 通过对水肥一体化装备的智能调 控实现果园的精准灌溉和施肥,确保果树生长在最 佳状态; 通过采摘机器人、自动分拣装备、自动包装 装备实现果园的采收; 通过无人运输车和装载机器 人对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开展库房与果园间运输 与加注等工作。无人果园模式的出现实现了果园环境自主调控、无人植保以及农产品的无人收获、运输 和处理。
4. 3 无人温室
无人温室是指集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温室大棚种植。一方面无人温室通过自主调节风 机、湿帘机、遮阳 、补光灯等自主调控温室环境,保 障温室作物( 蔬菜、花卉、水果) 生长在最佳的环境 下; 另一方面无人温室通过园艺整枝机器人开展日 常剪枝打叉等管理,通过水肥一体化施用装备实现 温室大棚精准灌溉和施肥,通过采摘机器人、无人运 输车、自动分拣装备、自动包装装备实现温室的采 收,通过无人运输车和装载机器人运输肥料、农药等 以开展库房与温室间运输与加注等工作。
4. 4 无人牧场
无人牧场是无人畜禽圈舍等养殖牧场的统称, 是指畜禽育种、繁育、饲养和疾病防疫等环节以及产 后运输、处理等全过程的无人化精细养殖模式。一 方面无人牧场通过无人运输车和装载机器人开展饲 料等库房与养殖间运输与饲料仓加注,通过自主饲 喂设备实现畜、禽等精准饲喂,通过空气过滤装置和 温湿度调控装置,确保畜、禽等养殖动物生长在最佳 的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挤奶机器人、粪便清扫机器 人、饲草( 料) 给喂机器人、自动捡蛋机和自动包装 机完成畜、禽场的日常作业。此外,无人牧场通过智 能穿戴设备提高畜禽个体特征智能识别水平,加强 动物疫病疫情的精准诊断、预警和防控。无人牧场 利用环境控制系统、智能装备系统以及信息化管理 系统等进行牧场无人化精细养殖,降低了畜禽死亡 率,提升了畜、禽质量,实现了畜、禽养殖场的机器代 人目的。
4. 5 无人渔场
无人渔场类型较多,主要包括无人池塘养殖、陆基工厂养殖、 箱养殖、海洋牧场等。渔场无人化主 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无人渔场通过自动增氧和水处 理装备自主调控养殖水体环境,保证鱼虾蟹贝等生 长在最佳环境下; 通过无人运输船和装载机器人开 展饲料等库房与养殖间运输与饲料仓自主加注,并 提供自主饲喂设备,实现鱼虾蟹贝的精准自动饲喂; 通过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实现养殖现场的 巡检; 通过智能吸鱼泵、分鱼器、捕鱼船等装置实现 鱼虾蟹贝类的收获; 通过水下机器人实现死鱼捡拾、 衣巡检、鱼类生长监测、 衣清洗等智能作业。
5 结论与展望
无人农场代表着最先进农业生产力,可以极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特别是水肥药的利用率,将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彻底解放,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必将引领数字农 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式的发展。也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人农场的成本与劳动力成本 密切相关,当前在农业劳动力成本低的情况下,无人 农场的成本昂贵,随着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提高和 无人农场技术规模化应用,无人农场成本会相对越 来越低。在 2050 年前后,当 2020 年以后出生人口 以及 2030 年以后出生人口逐渐成为主流农业劳动力时,无人值守农场必将迎来快速推广普及。从现 在开始布局无人农场理论、技术、产品研发,对加速 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 1) 加强无人农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实用产品研发: 无人农场是新生事物,无人农场的基础理 论关键技术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当前 迫切需要加强农业传感器、动植物表型及生长优化 调控模型、自主作业机器人等卡脖子技术的研发; 在 农机无人驾驶、无人机、无人猪场、无人鸡场、无人渔 场等数字化基础好、可控性强的领域进行率先尝试, 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和共建研发基 地、产业化中试基地等手段,促进无人农场技术试验 示范与产业化发展。
( 2) 编制无人农场发展规划: 围绕无人农场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无人农场在农业主导产业和特 色区域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 径,合理布局无人农场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 强化政府对无人农场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集聚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促进无人农场的 应用发展。
( 3) 探索无人农场发展商业模式: 无人农场最 终都要商业化、企业化,要充分发挥 、联盟、企业 的作用,构建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以 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无人农场合作发 展模式,鼓励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
( 4)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无人农场政策环境: 无 人农场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趋势,在 当前技术和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其成本高、 投入大,因此需要政府构建无人农场发展的政策支 持环境,加快制订包括补贴、投资、金融、信贷、税收、 重大项目建设等政策支撑体系,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促进无人农场产业化发展。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分享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