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永远的煤矿风采

矿区,永远的记忆!
前言:文中所述的矿区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纯正的红色基因,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启蒙,共和国的工业娇子。矿区从清光绪八年(1882年)正式设局开采到至今,时过境迁,斗转星移,留给了历代矿山人那份不灭的情结。关于这个矿区的开采可以根据记载追溯到北宋元丰年间,即公元1079年。苏轼在这里时任了1年零3个月的太守,就此写下了著名的《石炭记》……。

从市区乘4、16、15以及当年那个铰链式大通道的25路等公交车,沿着去往矿区的道路一路颠簸,先是跨越大半个市区,再经过尘土飞扬的郊区,便可以分别到达城市周边的多个矿区。这里就是矿区其中的一处煤矿,是当年国家较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很多矿区人留下青春的地方。

如今资源开采枯竭,留下了这个破旧的厂区

整个矿区分布了大型和特大型等规模的矿井十几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是徐州矿务局。1970年以前隶属于原国家煤炭部,这是位于市区近郊的一对年产120万吨的矿井,在当时属于大型矿井。

矿区开采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6年的开采史

厂区道路

车间1

车间2

车间

当时一般矿上有机电、修备、运搬、掘进、采煤、液压支架等主要生产车间,另外还有供应、基建等辅助车间,还有行政、后勤、房管、医院、矿校、服务公司等后勤保障单位

煤仓

远处的皮带走廊

皮带运输机将煤炭输送到煤仓

由煤仓提升设备装车

铁路专用线

设备运转24小时不停

一般煤仓可储存大约一列火车的运量

火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60炖

从前矿区到处是人,而现在是这个样子

斑驳的墙体

装车线

有些车间我也不知道从前是做甚麽用的

通风工区

运搬工区

职工食堂

吃饭的人少了,菜品不多了

从前却是24小时,从面条水饺到各种烧菜炒菜,从馒头花卷到各种点心应有尽有

因为职工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口味非常丰富,现在却很少很少了

我重温想体验了一下,点了白菜猪肉馅水饺,八块钱

以下是我在这里三天的早中晚工作餐

职工午餐价格

景观还是不错的

厂区工业广场

都是一些当地的地方土菜,味道不错

办公区

庭院

俯视

微波天线

远处的井塔

远处的陇海线铁路

休闲广场

历史沿革

水景

凉棚

职工宿舍

俱乐部

回忆矿区的那个年代的辉煌,不忍心看到当今的衰落。如今的矿区早已时过境迁,没了当年傲娇的风采,却成那个时代的人永远的惦念。

通往市区的21路公交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