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师的故事(三)

鱼目充珠可怜先师受辱,临别舞刀始信中原有人

前两回说到林教头处处卖他那套不知何处来的拉扯硬顶。若是他讲明自创拳也就罢了,偏他满世界地以李雅轩正宗自居,让人以为李师就是这样教的。林的学说不仅让太极同好嘲笑李雅轩,还连累祖师杨澄浦的声名, 李师可是杨家的第一块门槛啊! 台湾郑曼青的门人曾到成都访李师传人, 林家父子冒名而去, 被打得落花流水。 郑曼青的门下不知其中猫腻, 赢得太轻松,以为李雅轩门下不过如此, 当时就放话“大陆没有真传, 要学太极只在台湾才有。”可恨啊!想当年,郑曼青只是李雅轩的小小师弟。 李雅轩倾家荡产在杨家学艺凡十四年,杨健侯都教过他。而郑曼青只是在祖师杨澄浦南下后才拜的师。 祖师杨澄浦收郑曼青时已名满天下,事务繁多,郑曼青更多的时间都是从李雅轩这群师兄们处学功夫。 郑曼青身才矮壮,自言化劲一流全是因李雅轩这群北方大汉师兄们摔打出来的。郑曼青和李雅轩情谊非常,祖师杨澄浦仙去后,有李雅轩代师传艺之说。郑曼青本是张大千一流的书画大师,宋美龄的国画教师。 太极对郑只是个爱好, 而李雅轩是吃这碗饭的职业拳师,两人的差别不是一点。 郑曼青门人到成都来,原不为争胜,一心只想朝山,见识一下太极功夫可以高到什么境界,怎知被林家父子鱼目混珠,大失所望之下,不免口放厥词,辱及先师。 可怜一代大师李雅轩的赫赫声名竟被如此冒名糟蹋。

林家父子也着实有手段, 不知从何处得到的消息, 大概是台湾人通过体委联系被林教头中途截了。远方来了“亲戚”这等好事,就连李师的女婿陈龙骧都被蒙在鼓里。 只有林家父子打着领带高高兴兴地到锦江宾馆吃台湾人请的西餐。 武术界的事是没有那么轻松的, 表面上的友好下面是惊心动魄的比斗。 台湾人的西餐也不好吃。 饭后,台湾人提出摸两手。 由林的儿子和一个矮个子推。 林家又使那套“推不动”,全是硬力,被台湾人听了个清清楚楚。 那小个子一压,林一顶, 小个子一带,林就被拔了根。 小个子借力斜退半步, 把林的儿子象扔链球一样扔了出去,摔在地上起不来。台湾人见这厮连最基本的太极认识都没有,便不愿浪费时间,马上就想走。体委的人忙出来打圆场,提出和李雅轩拳社的人见见面搞个活动。 台湾人也想游览四川风景便答应了。林教头也真是个人才,搞什么不好,非来武术里搅。 性命相搏的事,凶险的很,算是人家手下留情。

李雅轩拳社和郑曼青门人见面是个星期天。 台湾人已定好机票下午就要走。 林的败迹传了出来, 老辈子们都怕了,不敢伸手, 搞成了表演。 眼见诸人又是拳又是剑地折腾, 台湾人都是行家,面露不屑。 我师见了, 心中不服, 便提把刀,使出混身本领, 下场舞了回李雅轩的绝学太极刀, 也让台湾人见识见识真传。 李雅轩身长力大、性情爽直,不喜欢剑走轻灵, 刀是他的绝学, 我师身材中等, 但手长脚长内力充沛,尽得李师神采。 我师决心要露一手,故一套刀打得神意具到, 毫无保留。 每一式,何处是化, 何处是运,何处是发, 打得清清楚楚。 式与式中的连接, 何处是手上走, 何处该身上走, 何处要脚下走,交代得明明白白, 连交刀式的实战用法和神意都演了一遍。一套刀没有一处有凹凸断续,纯以意行、以气化, 发时瞪眼便到, 化时根中梢节节贯通。 我师内力无人能及,含转推刀时,左手在刀背上一拂,身式一沉一送,内力尽出,单刀一声龙吟,刀环震得直响。 能见如此刀法,方信内家拳有不败之说。 太极刀是李雅轩的压箱底的绝技, 除了刘仲桥, 只有何其松当年因代表李师去工商联教拳,被李师从头到尾地盘过。台湾人哪见过这些, 直看得眼都呆了, 楞了半天才纷纷叫好。 我师站在圈中想和台湾同胞们摸一摸, 那领头的却直说时间不够, 把一帮人赶上车走了。

这个林教头, 把李雅轩的脸丢尽了。 李师何尝教过他硬顶。 硬顶是太极之病。 标榜“推不动”是件极傻的事。 推不动正好挨打, 挨得实实在在、脆生生的。 所谓“推不动”就好比站马路中间,汽车来了还偏不躲一样愚蠢。 推手的目的是老师教学生懂劲,推手练的就是要“推的动”,非常推得动, 一推就动。 所谓“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就是说羽毛那么轻的重量都要感觉得到, 都要能让过。 太极所向无敌,靠的就是“花落不沾身”灵敏, 敌人力量再大, 我闪了,能把我怎么样啊!但太极又决不能妄动,不可被人引诱,落人圈套。此乃两难, 非有真传,有师承才能明其中之妙。推手以练听劲,听得灵,听得真。 听劲好者与人斗, 如于高架桥上看车流: 铁流滚滚,虽惊心动魄,又何损于我!

林家父子之所以闹的这么大的动静,就是因为投人所好。人没有耐心,也不愿放下架子去把太极搞懂。他们总以为牌子大得压死人, 民间师傅会自愿把宝献上来。 当年,体委一位负责人曾给李雅轩写了一封信,我摘抄一下,众看官可一见。

“雅轩同志:

近来我们在研究太极拳,但同志们都有一定经验,而我在开始学,有一个问题,希望你能帮我弄通。 …… 我想你总知道得多些,希望暇时回信指教。 ”

民间师傅,在 看来就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奴才。 李雅轩杨家十几年的小心,废了多少钱财,就变了你等的“研究”成果。当人是傻子啊! 难怪 旗下真人不来, 来的都是林教头这种在官方面前充民间, 在民间充官方,两面吃,借力打力的另类高手。 林教头的学说 喜欢, 好懂,好操作,好管理,好搞钱。 推手就是要推不动,推不动就赢。

推手从来就只是师傅教徒弟懂劲的手段,是君子行为,要讲规矩。 两人一搭手,几来几往,高下立判,能听到对方的劲路者胜,听不到的负。 听不到下来就要反省找差距。 推手练的是听劲,是根据敌人的来力,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地身形转换。这就好比军事演习。如果我因敌而动,把一个连的部队运动到你一个班防守的阵地,就应该是我赢了。 要是谁说我这一个班的人勇敢,你那一个连的人怕死,那就是耍无赖了。 林家父子自许推手无敌,专欺别人守规矩, 他自己不守规矩, 明明已经输了, 他还赖着不认。 遇到这种人,有度量的大都算了, 依李雅轩脾气,脱手就打, 打他个鼻涕口水满地流。 林家父子的聪明之处就在于, 他每每专找那些守规矩,有度量的人推。 八十岁的人, 大家都让他, 你若让他, 他转脸就满世界宣传他赢了。 这种人, 下次遇了, 还不被人往死里打。 外家拳,从不推手, 见面就打, 林家父子敢去和他们抢手。 冯自强有次在山东表演,气焰甚大,有位外家拳师不服,乘握手时偷袭冯, 冯没有料到,被打了一个脆生生的耳刮子。 此事我师兄亲眼看到。 实战中哪里会给你讲规矩。 推手不为争胜, 争胜就来散手。 人无知, 编排些顶牛冒充太极, 致使林这些无聊的人沉渣泛起, 真是太极之悲!武术进奥运,省省吧, 别填乱了。

比武较劲这种事在武术界其实很常见, 就是没有林这种人,也会有其他门派的人打上来。林这人其实也有可取之处, 几十年的心机,世间少有。 但其为人处事不择手段,实为君子所不耻。 杨氏太极一门,李雅轩在时自然是威风八面,到何其松、栗子易这辈人还能勉强支撑,等何栗二人走后,李门下诸人自己还不团结,实在不智。成都是个武术之乡,人才辈出,比林厉害的多得是。 李雅轩当年的那帮红领巾徒弟不想点办法,趁年轻把功夫练上身,光靠扛着李雅轩的旗帜想走出一条路来,难啊!其实这点大家也都清楚, 比如李雅轩的女婿陈龙骧就让女儿去学台拳道。这是个好主意。 李雅轩的众徒各有所长,就在身边,只是陈掌门放不下架子不愿下问, 而且情谊未到众师兄弟也未必肯教。 韩国人的台拳道有致命的弱点, 如果用内家真功夫指导, 苦练几年, 就是拿奥运冠军也是可能的。太极门若能在奥运逞威,那才叫名利双收,方不负“正宗”二字。

我讲,如果让有内家真传的人来训练台拳道选手,三年之内就可以包揽全部奥运金牌。众看官肯定不信,且稍安,听某慢慢道来, 看有没有道理。

台拳道极其白痴,没有任何实战意义,所以用规则禁止用手攻击,踢腿之只算点数,不管效果。就是这样,内家拳不用手只用腿, 也照样干掉那群小眼睛大扁脸。 腿要快,也是要讲呼吸, 讲棚劲, 讲听劲的。 台拳道现在的打法有明显的断续和凹凸: 发腿之前, 踮步抬脚; 发腿之中,没有腰劲,没有加速度; 发腿踢空之后,没有阴阳折叠,空门之大,任人蹂躏。这三条,条条都是台拳道的绝症。 发腿之前,踮步抬脚,就象跳远的助跑一样, 是靠外形把腿脚加速。这是没有根劲、腰力的表现,这中间有半秒的时间差,会被手脚快的人堵在门口,出不来力。李雅轩有次斗摔交手, 就是在对手欲用“大别子”上步发力时,“在他将来未来之际,用右腿出截劲,向他右腿一鼓”把他顶出丈外。 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 力量还大得很。 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 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 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 我师在教我腿法时,一看我用的是明劲,经常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忍你一脚怎么办,不就全完了。”内家的踢腿,没人敢去忍,就是因为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

拳师的故事(三)(下)

腿高无力,实战中,不是猛龙, 千万不可轻易动腿, 一但失去平衡就什么都没了。 我师的朋友许胖有一高论叫:“迈一步如迈深渊”。 两条腿还嫌站不稳, 更何况单腿。 众看官也许会举李小龙的例子来反驳小人。李小龙的腿法的确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李的腿法暗合内家原理, 决非台拳道可比。 就是李小龙这样的高手, 实战中发腿也少有过(自己)腰的。 为了踢高处, 李小龙是靠支撑腿跳起来。 李小龙踢腿发力是靠屁股剪, 双腿阴阳折叠互为其根, 踢出去的是抖弹力, 如刀劈斧砍,没人敢挡,挡就伤筋断骨,只有闪。 众看官可仔细观察一下李小龙发腿前双脚前后快速交换的习惯动作, 李小龙的腰胯是很舒展很放松的。 双腿互为其根,是很高的境界, 李小龙自创拳能悟到如此绝技, 真是个天才。 可惜李小龙没有机会接受正宗内家明师指导, 干傻事,又吃药又电击, 以至伤身害命。 太极是道家修仙的登云梯, 有足够的手段把人的能力推向极限。 李小龙太可惜了。

李小龙的截拳道,以“直接、迅速、主动进攻”为宗旨。 取名“截”,意指以刚破刚,抢先创敌。 李小龙对力量、速度、和直接的追求是对传统武术招式华而不实的批判。 但是李小龙真的错了。 当年的创派祖师,不管内家外家, 都是在刀口拳尖上混饭吃的,他们岂能不知力量和速度的重要。武术招式的“多余动作”其实正是为了迅速发力的过渡和准备, 比如南拳中常见的耳后推掌,和太极的拗步掌劲路就很接近。 传统武术招式是前辈实战的终结, 只是后人不解其中神意、用法和劲路, 流于形式, 更有甚者异想天开,乱编套路殆误后人。 从这点上讲,李小龙的截拳道的确是个勇敢的革命,就象把尺子立辨好坏。

“两军相逢勇者胜”,性命相搏时凭什么你能比对手来得快、猛、力大! 快和狠的唯一诀窍就是骨壮筋强,发力科学。 一言蔽之, 用腰力、用根劲。 李小龙所以能手腿胜人者,靠的是腰壮。 这一半是天生,一半是咏春打的基础。 咏春紧小,没有空间抡拳头,只有沉肩用腰力才发得出力来。 李小龙“贪心”,一心求快,欲更上层楼而不得,是遇到了腰力的瓶颈。 李小龙打斗中爱尖声怪叫,那是喉头在用力, 证明他的意气没下去, 是个死腰。 内力精纯,腰放松后, 声音是低沉、浑厚、悠长的, 就象 球选手库尔腾。 库尔腾击球时的叫声之长, 音调就象狮子的闷吼, 这是用内力表现。 内力其实就是腰力。 库尔腾反手击球的劲道,顶尖高手正手回球都不敢怠慢。 库氏唯一的不足是用根劲击球,步伐慢,易疲劳。 腰力光练腰是不行的, 要腰胯膝脚一起练, 但最关键是要“养”。 李小龙练不得法,“以心火催肾水”,越练越坏,终于铸成大错。腰是人身的总机枢,腰要是累了,人就什么都干不成,就象月事中的妇女一样不爽利。 东方人爱讲努力、忍耐、坚持。 你能继续坚持,那是因为只累了手、臂,腰还没累。让一个腰累倒的人继续努力,相当于杀了他。 人懒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但凡不是天生的懒人,等他休息好了,自会去奋斗。

“养”腰就是睡觉,只有睡觉才能彻底放松腰。 人若是还清醒,就是躺着,腰都不能全部放松的。 人的每个意识都能反映到腰上, 一紧张,腰就绷紧、出汗,测谎器的原理就在与此。 睡觉,而且还要是那种睡的很深的、黑甜无梦的觉才能给腰以最大的恢复。 腰力复原,人倍感清爽,耳聪目明,做任何事都得心应手。 陆游云:“不觅仙方觅睡方”, 岂是虚言。 如今练内家拳的,特别是练太极的, 少有能用上腰力的。 不用腰力,每天干上七八遍再多也无所谓;一但用上了腰力,就要宁少勿多,重质不重量。 可惜这个道理懂的人太少。 中国女足这次惨败全因没休息好。女足里面,用腰跑,有根劲,技术好的球员全世界加起来也不过十个,而中国队就占了四个。加拿大妹妹是十足的业余,能跑,但转身慢、刹不住车。 这样的对手三五个冲上来,一个忽然变向、变速就倒一片,根本不足为虑。 可惜教练太白痴,居然赛前练到队员拉肚子。 拉肚子和饮食无关, 是把腰伤了的表现。练内家拳刚开始悟到腰劲时, 就经常拉肚子,等腰膝强壮了,肠胃会明显好转,那是因为腰腹有力带动肠胃活动增加了。 女足每每错失门前良机,看似运气不好,其实是太疲劳了,有心无力。 如果女足能在赛前半个月好好地换换脑筋,搞点舞会、露营、出海钓螃蟹之类的, 再睡睡懒觉,训练安排以游戏为主。除了小组赛可能输一场以外(输了其实是好事, 一下状态就出来了),绝对是冠军。 那时你就会看到完全相反情况,中国女足会每每赢在运气好上。早上五点起来跑步是业余体育的套路。职业球员技术已经很好,全靠科学的休息和恢复,比如NBA训练上午十点才开始, 就是要大家睡好觉。 米卢和其他教练的训练并没有不同,但就只有他敢让男足在场上场下好好休息, 所以才会有下半场翻盘的好运气。 可惜笨蛋不懂,他们真以为自己看穿了米卢的手段,又走回自欺欺人的老路上去了。 男足惨败是可以预见的。小子以为,中国内家拳在目前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提高职业体育的训练手段。 体制所限,只有等墙内开花,墙外香了,才会重视。

除了休息,太极拳还有能积极恢复和提高腰力的办法, 就是所谓的练气, 练呼吸深长。 中医里腰属肾水。五行中金生水,肺属金, 所谓“虚则实其母”,练习呼吸深长可以实腰。 道家太极练气有“龟息”、“胎息”、“踵息”诸法, 听上去很玄妙, 其实全是人体的本能,只要骨壮筋强、腰胯张开、强健后,便能得之于自然。 所有这些呼吸法,只可得,不可求。 内功高强了, 自然就能“龟息”、“胎息”、“踵息”。呼吸法只是结果,不是手段, 没有什么途径可以直接练气的。 气息悠长是打拳、推手和运动,比如游泳、潜水等,锻炼的结果。 只要是运动,都有助于“练气”, 但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跟比自己功夫高的老师学拳和推手,在跟拳和推手中逐渐深长呼吸。 打拳、推手训练中任何的对“气”的想法和追求都是邪路。 众看官可千万牢记了!

市面上许多书上讲的各种导引、炼丹等等, 还配上动作,全是胡扯,众看官千万莫信!所有以气为直接目的的做法都是很危险的,这些各种修炼法中尤以静坐冥想最为可怕。 静坐产生的所谓美景全是幻觉、臆症,是魔道,诸位千万碰不得。包括俞加也是条险路,躲远点好。对外界环境产生反应,是所有生物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人的烦劳是不能正确地感受和判断这个世界,假装看不到,自欺欺人并不能改变事实。 太极练的是更敏感、更正确地去感觉环境和自己的身体。外界的任何微小变化,都要感受到, 要“听尽天下万物”。 除了听外界,太极还要求听自己,人的肌肉、筋骨都是有特点、有极限的,你不可能做做不到的事, 但就这有限的功能发挥出来已经够让人吃惊的了。 内功就是肌肉的运动, 不是什么波啊、场啊、电啊什么的。 这样神化太极拳的人是愚蠢、可耻的! 太极的哲学就是去感觉, 去听, 不带偏见地去理解一切,包括自己。 庄子曰:“君子应而不藏。” 练太极时是万不可闭眼的。 太极的锻炼不仅仅是打斗, 对人与人的交往也有帮助, 能让你很轻松、毫无挑衅地面对面仔细观察对方,更好地理解他人。 这真的很奇妙。

目前,特别是在西方,对太极的最大误解是把太极当成精神活动(mental activities),而不是身体活动(body activities)。 是个阿猫阿狗就在那里讲他悟到了这样那样。要是真有货, 就伸手试试,转几圈看看! “龟息”、“胎息”、“踵息”这些境界都是实实在在的, 可以反映在打斗中。 两个顶尖高手,手一搭,霍霍地转圈,谁先乱了呼吸、现了虚实,谁就输。 (我所知道的)太极的致高境界就是把呼吸融在身体的每个细小的动作中, 让动作和呼吸一体,因此才能永远不累。此所谓“气行于筋”者也。 我和师傅搭手走圈,累得快吐血了也未见师傅丝毫乱过呼吸,只因师傅的气在筋中走,每一举动都能呼吸,没有任何的积欠。

西方体育里也有能“龟息”、“胎息”、“踵息”的高手。 在八十年代的百米短跑,常见有些选手跑得一冲一冲,快一截慢一截的,这就是在“胎息”。 百米是无法呼吸的无氧活动,全靠耐力,但腰胯有力者,也能搏一两次呼吸, 所以可以看到他呼吸之后猛地加速上来。 拳谚云:“腿之根在胯。”短跑要腿力,更要有腰力。刘易斯那种高姿的跑法其实不好。 中国人的腰力天生就不如黑人,刘易斯那种高姿跑法是学不到的。 不如再蹲下来点,多用腰跑,那样的话,成绩会好很多。

郑曼青门下有个吴国忠先生,自称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并在学拳心得中写到:“通督脉,力出于骨;通任脉,气行于筋。” 看到这些,着实吓了我一跳。 郑大师门下有根劲,能借大地之力,这是确确实实看得到的。但说他们已经到了打通任督二脉的境界,我真的不信,最少从郑师拳照、录象上还看不出来。 吴先生所说又的确是对的:任督二脉打通,发力时就可呼吸, 呼吸时便是发力,内力和呼吸生生不息,永世不竭。 此等功力, 郑曼青都恐未达到, 其门人有此认识, 当为天下敌。吴国忠想来是个天生有胆色的。 吴先生练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地步也是可能的。 有机会一定要会会这样的高手。

我自懂劲后, 日练日得, 知借大地之力,每与人斗,雄心万丈, 就是被两个大汉一人执一手, 一松、一沉、一个绷炸也能全部放翻。 但每和师傅搭手就运转不灵,落不到根、发不出劲,我曾就此问于我师。 我师说此乃不识呼吸之道之故, 若能通任督二脉变可呼吸于无形。 我师能许我十年之后也许可通。真不知那时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wokan:文中很多内容都不对

还有李小龙在实战中从来不叫,电影中的尖叫是导演要李加上去的。

熊腰:给你看一下陈健侯的照片。万字手的代表人物,风采卓绝

萝卜酒:内功的”科学”解释

内功是肌肉运动的结果。

太极拳诀中有一句:“力出于骨, 劲由于筋”。 这里的筋其实仍然是指肌肉, 只不过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使用方式。 内功拳的巨大杀伤力是科学运用人体肌肉和骨骼的结果, 没有任何神秘可言。 

它是基于两点: 

1.肌肉的非线形特征

2.骨骼的最佳承力角度

肌肉的力量是非线形的, 有一段力量最大、速度最快、消耗最小的距离。 这段运动距离就是内家拳所谓的“筋”。 内家拳就是要养成这种独特的肌肉使用习惯。 练健美的方法是内家拳最反对的。

人的每块骨骼和关节有其最佳的承力角度, 在这个角度上力量可以大到无法想象。 以脊椎为例, 脊椎骨间的缓冲是液压, 只要正面受力几千斤都没问题,一但产生过度弯曲,很快就会受伤。 骨盆也是。 常人别说用力, 就是站的姿势不对都会伤了脊椎。 人体一但不用力很快肌肉骨骼就会萎缩,人体钙质最先流失、也最严重的就是脊椎和骨盆,全因常人少用脊椎和骨盆承力。 四百公斤的重量, 我能蹬近百下,用的是腰力和骨头, 其实很轻松。 四川山民还能背三、四百斤的猪, 走二、三十里山路, 就是用的骨头承力, 用力科学, 累是累,但并非不可承受。 诸位可做个实验, 找根猪腿骨, 平放在案板上, 猪腿骨只要两头有支撑, 就是用斧头都劈不断; 但是提起猪腿骨, 让另一头悬空, 用刀背轻轻一弹就断。 

所谓太极懂劲就是在师傅的引导下学会用腰腿的骨头一节节上来承任何方向的力。 只要用力对了, 师傅一下就感觉到了。 师傅一声“好”, 从此记下这种感觉, 慢慢加重, 越练越骨壮筋强。 此所谓“脱胎换骨”者, 每个人的骨骼都要些小缺点, 正确用力可以纠正回来, 这个过程需要几年。 此后, 便可不败。

内功打人其实是用骨骼顶人。 太极四字秘诀“敷、盖、对、冲”, 就是调好骨骼对着你, 脚往地下蹬, 再加上他冲上来的动量, 骨骼的巨大而短暂的一顶能一下就能打得对方筋骨错位。 内功的每一招都是摆好骨头架子, 16字真言:“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就是摆骨头架子的关键。 李雅轩的拳姿正正方方就是用上了骨力所至,郑曼青拳照里调整骨骼的迹象就更明显。内功的每一招,动作小, 但有骨力。 西方拳击除了很近身的钩拳, 少有有骨力的。 形意的鸡形,用头打人, 一但练出骨力, 你一拳打去, 他用脸一顶, 可能骨折的是你的拳头。

内功拳没有师傅千万别练, 会练成畸形。 我讲的再清楚, 你觉得对了, 其实百分之百还是错的。 有心向学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运动, 打篮球, 踢足球(头球一定要练出来), 打好底子。 以后一有机缘, 老师一点即通。

不怕全会, 就怕白丁

要想练内家真功夫就什么都不要学。 打球是用的人的本能, 不会走偏。 只要不走

弯路就是捷径。不懂根劲根本理解不了套路的含义。

橄榄球是个好游戏, 如有可能练练橄榄球,懂劲会快很多。

我在做机器人。 但人体关节太多,又没有好的手段分析, 算不过来。

如果能记录我师傅的每个关节动态细节, 那才是宝贝啊!

拳击要打一个小时, 人不是打死的, 是累死的。 但足球、橄榄球要伤人就太容易了。

其实, 练内家拳可以很快的, 只要打好橄榄球, 根劲的诀窍一个下午就讲通了。

只有高人, 没有高拳

太极是内功, 招式并不重要, 但各家招式各有目的。

对陈式我的感觉很复杂, 既爱又恨。 陈式招式多,这很可贵, 但又太刚, 不适合初学者。

太极之难唯懂劲二字, 懂劲后打什么拳都无所谓。 我师为了让我们重视外家拳,曾用太极内力打查洪华炮等外家拳, 一样的惊心动魄。

陈式是练功的好拳, 前提是要先懂松柔。我现在就经常“杨拳陈打”, 很好看。

我对吴式比较担心, 吴式太技击, 恐练不到功。

太极曰:“极柔软极坚刚”

阴阳诀:“重里现轻勿稍留”。

刚和重都是越短越好。 我的理解就是“三年不鸣, 一鸣惊人。”

铁手:推手我也学过一阵子,不但身体受益,脑袋也很受益

和人对抗,一般我们都习惯了兵来将挡,尤其是硬碰硬的,看上去都觉得精彩。一般情况下,也讲究主动进攻,争取主动权。偏偏太极不一样,讲究的是“舍己从人”,被动打人。真要想想,其实还不能算是打别人,而是让对方自己打自己。

说来这“舍己从人”,意味很深。太极很讲究化劲。太极里面的大圈小圈,仔细体会,就是把自己下意识的变成一个球。别人有攻击过来,就根据对方的动而动,让他所有的攻击点都落到球边上。自己一转一带就让对方打空了。

这个“舍己从人”,多少是有“空”的意思。把自己给空没了,别人还怎么打的到你?就算打到你身上,那也是招招落空,打倒空气里去了。

不过这个“舍己从人”也不是说只有等着挨打,而是要自己的每一动都随着对手,就像狗的尾巴:狗怎么追自己的尾巴都追不到:)

“棚捋挤按”,太极里最基本也是最深奥的(我自己那么看)。曾经在不算高手的“高手”那里好好体验了一下。对方或棚或挤,自己脚下就架不主要退步,感觉压力大了,想反推一下,人家马上就感觉到我的意图,一个捋,就乖乖的从他旁边猛冲了过去:)。对方那么一按,自己就觉得站不起来,拼命顶,结果人家一松,自己就又不知窜哪里去了。

可惜啊,道理真的很多,也很好,就是没有练手的机会:(


萝卜酒:

铁总所喻极当。 一个旋转的球, 任何法线方向的来力, 都不能长时间作用于球的中轴上,其冲量有限。 而且,球“化劲”所耗能量并不大。

李连杰电影《太极张三丰》中,把太极的道理演绎为球旋转带动周围静物, 此乃大谬!

铁总练推手被人引动, 是意气未能下行的缘故。 根劲是太极的唯一门槛, 似非而是, 很难为人理解。 若非恩师盘我好几年, 我决不能信,敌人推来我的意气反而要下行。 太玄了!

孙架太小, 能赢人但不潇洒5

李师得杨澄蒲真传, 浩浩荡荡, 纯以内力吞人, 不喜在小处占便宜。

孙架太过机巧, 学者容易稍有小成就沾沾自喜,于决斗中奇技百出自做主张,偏离无为大道。杨家有和孙、吴、武氏类似的套路, 李师得祖师杨澄蒲教诲不欲多传, 恐门下

诸人只知招式, 不知内功修为。

李雅轩的大开大合、大松大软,其实是最阳刚的打法,所谓极柔软极坚刚者也。

李师所传是“丹道”正宗,武术修为的捷径, 一但懂劲,练一日有一日,越练越深,

但不悟者恐终生一无所有。

陈式是太极之源, 杨门之人决记恩德,决不置一辞。 太极之道在天地间, 为有心者可得之。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 不分内外家。 各家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难处。

李雅轩这条路也很难走, “大松大软”四个字也害了不少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