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内出土的噩国、曾国、楚国青铜、漆器、玉器精品赏珍

  • 实拍文物,清晰呈现,让美流传,干货分享!

  •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自古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进入千禧年后,两周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出土的青铜器、漆木器和玉器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它们造型瑰丽,纹饰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器物上“噩侯”的铭文,说明此墓为西周早期噩(è)国的墓地。

    “噩”在古代文献中写作“鄂”,是非常古老的一个部族,殷纣王时,鄂侯位列三公,因九侯被醢(hǎi),也就是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争之疆,辩之急”,亦遭纣王“脯”(fǔ)刑(把人做成肉干的酷刑)。

    西周早中期时,噩是周王室统御南方的主要支持力量;但到了厉王时期,噩侯联合淮夷、东夷反叛周王室,但最终被周王的“西六师、殷八师”打败,并“勿遗寿幼”,可谓斩尽杀绝,噩国就此灭亡。

    这件西周早期的噩侯铜方罍(léi),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这种酒器存世量比较少,因而很是珍贵。

    噩侯铜方罍·四库全叔拍摄

    盖为单脊四坡庑殿顶状,上有一对鸟形捉手。器盖饰兽面纹,内铸铭文7字,“噩侯乍厥宝(阝尊)彝”。

    噩侯铜方罍·四库全叔拍摄

    器口部饰龙纹,肩部饰夔(kuí)龙纹、涡纹,两侧铸有对称的半环兽首衔环耳,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张牙卷鼻的象首,扉棱做凤鸟形。

    噩侯铜方罍局部·四库全叔拍摄

    器腹饰两层神面纹,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教授张昌平先生认为,此种纹饰“由鼻翼到面部圆润地隆起,眼睑的结构近似于人目而与兽面纹不同,因之给人以亲和之感而无兽面纹的威严与诡异”,颇有道理!

    噩侯铜方罍局部·四库全叔拍摄

    足部饰龙纹,圈足下栓有一铃,体现了礼与音相和的思想。整器显得极为繁复而华丽。

    噩侯铜方罍局部·四库全叔拍摄

    这件青铜卣(yǒu)也是一件盛酒器,它的纹饰瑰丽,铸造精良,许多部件均分铸铆接而成,极为复杂,是商周青铜艺术品中的翘楚之作。

    提梁铜卣·四库全叔拍摄

    盖面饰神兽纹,盖内铸有铭文3字,“乍(作)宝彝”。

    提梁铜卣局部·四库全叔拍摄

    器身饰神面纹,双目圆睁,眉毛粗重,鼻尖的大扉棱如象鼻上卷。

    提梁铜卣局部·四库全叔拍摄

    提梁两端及中部有四只兽首。

    提梁铜卣局部·四库全叔拍摄

    圈足饰龙纹,龙头呈浮雕状探出。

    提梁铜卣局部·四库全叔拍摄

    这件青铜尊还是酒器,它颈部饰蕉叶形纹,内填龙纹,腹部同样饰有神面纹,足部饰龙纹,通体四周均铸有大扉棱。

    神面扉棱青铜尊·四库全叔拍

    从造型艺术来讲,此尊与同时期中原青铜尊并无差异,但其装饰纹样奇诡,神面纹的堆塑立体性极强且并无底纹作为衬地,与噩侯铜方罍、青铜卣的纹饰相同,应属噩侯同时铸造的一套铜礼器。

    神面扉棱青铜尊局部·四库全叔拍

    鼎在过去既是炊煮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煮肉锅;也是盛食器,主要是盛装猪、牛、羊、鸡、鱼等肉类食物。这件“噩中”青铜方盖鼎,四角有倒立的龙形钮,通体铸大扉棱,十分具有审美价值。

    “噩中”青铜方盖鼎·四库全叔拍

    过去出土的鼎大多无盖,据推测原来应有木盖,但时间太久已经完全朽掉,与泥土混合莫辩。故而,出土铜盖鼎非常罕见,此鼎盖的盖面为对称的兽面纹,中心有一桥钮,钮下饰蝉纹,外铸四只扁体龙形钮。

    “噩中”青铜方盖鼎·四库全叔拍

    鼎腹饰兽面纹,有对称的双角、双眉、双目、双耳、口,鼻,充满了神秘和肃穆感。

    “噩中”青铜方盖鼎局部·四库全叔拍

    盖内铸有铭文2列6字,“噩中乍(作)宝(左阝右尊)彝”。

    “噩中”青铜方盖鼎局部·四库全叔拍

    簋(guǐ)是盛装饭食的器具,这件四耳方座青铜簋的形制,是在簋的圈足下接方座。这样做是为了增加簋的高度,以适应古人席地而坐的情况。

    四耳方座青铜簋·四库全叔摄影

    它的腹部铸有对称的四只圆雕兽耳,下接长方形珥。

    四耳方座青铜簋局部·四库全叔摄影

    腹部微鼓,两侧饰涡纹和极度简化的夔(kuí)纹。

    四耳方座青铜簋局部·四库全叔摄影

    高圈足呈收腰状,饰兽面纹。

    四耳方座青铜簋局部·四库全叔摄影

    方座同样饰兽面纹,只不过,以折边处为鼻,对称展开兽面。

    四耳方座青铜簋局部·四库全叔摄影

    2010年12月底,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八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铜器,由此拉开了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的大幕。

    考古队先后共发掘出东西向墓葬65座,其中大型墓10座,而M2、M3、M26、M27、M65共5座墓葬出土的铜器中都发现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可证其为西周早期曾国的墓地。

    这件曾侯铜方鼎异常精美,鼎盖和鼎腹内壁有相同铭文“曾侯作父乙宝彝”,说明该鼎是某位曾侯用来祭祀其父乙的礼器。这是一件和前面“噩中”铜方鼎同样罕见的带铜盖的鼎,为高级贵族所专享。

    曾侯铜方鼎·四库全叔摄影

    腹部上端为饕(tāo)餮(tiè)纹,下端饰焦叶纹,只不过蕉叶的两缘为龙形构成,在等级较高的青铜鼎上,常可以见到这种纹饰。

    曾侯铜方鼎局部·四库全叔摄影

    鼎盖装饰的钮和夔龙纹饰也与“噩中”青铜方盖鼎的鼎盖装饰在布局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

    曾侯铜方鼎局部·四库全叔摄影

    鼎身下为柱足,饰有高浮雕兽面纹,展现出曾国在西周早期的铸造技术水平。

    曾侯铜方鼎局部·四库全叔摄影

    在中国文化史上,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一套十分严密的等级制度,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如列鼎制度一般不可僭越,对中国此后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套编钟出土于一座西周早期的曾侯墓,由四件甬钟和一件镈(bó)钟组成,这是继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后,曾国乐器的又一重大发现!也是目前所见西周早期单座墓葬出土铜钟数量最多者,刷新了学界对西周早期音律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认识。

    曾侯铜编钟·四库全叔 拍摄

    中国古代铜钟为扁体双音钟,敲击钟口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两个音阶,寥寥几件编钟就能演奏完整旋律,代表了商周时期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最高水平。这几件甬钟形制相差不大,它们的舞、篆、鼓皆饰云纹。

    曾侯铜编钟·四库全叔 拍摄

    这件镈的两侧各有一对虎形饰,特征显著,被称为“四虎镈”。它的口部平直,而不是甬钟那样的弯弧状凹口,器形呈椭圆体,与甬钟仿佛两片瓦合扣在一起不同。共鸣腔的差异造成甬钟乐声清脆短促,适宜演奏连贯旋律;镈钟乐声低沉悠长,用于乐曲开头或结尾处“一槌定音”。

    曾侯铜编钟·四库全叔 拍摄

    觥(gōng)是盛酒器,多为立体动物造型,大都出土于高级贵族墓葬,是墓主身份地位的一种体现。

    曾侯铜觥·四库全叔 拍摄

    曾侯铜觥的器盖前段为立体圆雕兽首,

    曾侯铜觥局部·四库全叔 拍摄

    器身和觥盖饰兽面和凤鸟纹,

    曾侯铜觥局部·四库全叔 拍摄

    主体纹饰之间没有补白的云雷纹,体现了周代审美观渐趋简洁,与商人喜好三层花繁缛纹饰的意趣已大不同。

    曾侯铜觥局部·四库全叔 拍摄

    这件铜尊也是盛酒器,敞口,长颈,腹部微鼓,下置圈足。器壁厚实,自口至足由立体扉棱将器身四等分。颈部饰焦叶纹,下为对称龙纹,腹部外卷角兽面纹,圈足饰曲折角兽面纹。纹饰精美,无底纹作为衬地。

    铜尊·四库全叔 拍

    叶家山出土的这件提梁铜卣的纹饰和铜尊纹饰一致,随葬于一位曾侯夫人墓,铭文均为“鱼伯彭作宝尊彝”,推测两器是鱼国诸侯家族女性嫁给曾侯的陪嫁媵器的一部分。

    提梁铜卣·四库全叔 拍

    提梁铜盉(hé)的造型和纹饰均体现了浓厚的商代遗风,器形庄重雄伟、三层花纹饰繁缛神秘,盖内及牛首形鋬(pàn)下有对铭“曾侯谏作宝彝”,表明此器为曾侯谏所有。

    提梁铜盉·四库全叔 摄影

    流部的爬龙纹、盖上的兔形钮、颈部的卧牛纹体现出罕见的地域文化特点和高超的铸造工艺。

    提梁铜盉局部·四库全叔 摄影

    九连墩战国古墓群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与兴隆镇乌金村以西一带,地处枣阳南部大洪山余脉的一条南北向低岗上,由9座大中型墓葬封土堆组成,当地俗称“九连墩”。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8家文博单位共60余人组成考古队,对正在施工的孝感至襄樊高速公路所涉及的九连墩1号、2号墓及附属的1号、2号车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虽然1号墓出现了盗洞,但两个墓无论从规模、随葬品的数量,还是物品完好程度上看,在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葬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敦(duì)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型铜礼器,用于盛放谷物食品。其造型特点是呈球形,上下两部分翻开可做两个碗,是东周铜礼器日趋生活化的写照。

    铜敦·四库全叔 摄影

    此敦纹饰以翻模法铸造,以程式化精细繁缛图案单元不断重复,体现了东周礼器纹饰突出装饰性而非礼仪内涵,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图案内原本还镶嵌有其他材质的饰物,今已脱落不存。

    铜敦局部·四库全叔 摄影

    铜盖豆·四 库 全 叔 拍 摄

    长柄有盖铜豆出现于春秋时期,和上面的敦类似,它的器盖也可如碗一样的仰置,主要发现于高等级贵族墓葬,是等级身份的象征。

    铜盖豆·四 库 全 叔 拍 摄

    此豆通体镶嵌红铜云纹,腹部饰环耳,器盖兽形三钮,圈足绘制鸟兽纹,极为华丽。

    铜盖豆局部·四 库 全 叔 拍 摄

    这件楚式铜簋与中原的方座簋不同,在工艺、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

    铜簋·四 库 全 叔 拍 摄

    它的方座采用接铸法,将细小的部件组成一个繁复呈镂空状的整体,使原本厚重的青铜器,呈现出一种轻盈剔透的视觉效果。这件方座簋出土时还配有一把匕,也就是勺。

    铜簋局部·四 库 全 叔 拍 摄

    这件铜人擎灯为照明器,由灯盘、铜人、灯座组成。灯盘较浅,盘内有锥形灯扦;铜人呈直立状,头上挽髻,眉目清晰,身量高挑,深衣博带;左手托飞鸟,右手擎曲柄灯杆。灯座以三只铜凤鸟为足,表面饰龙纹。楚墓中常有铜灯出土,而身姿直立的铜人擎灯尚属首次发现。铜人的冠服,也为研究楚国服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铜人擎灯·四 库 全 叔 拍

    战国时代的马,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北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骑兵作为一股新生的强大力量,开始出现在了战争的舞台上。楚国因地理环境因素,不是传统的产马区,但作为“万乘之国”,其所拥有的马匹数量依然相当惊人。

    铜马·四 库 全 叔 拍

    这件铜马是非常罕见的出土品,它的脸部刻画逼真,眼睛紧盯前方,两耳竖起,仿佛在聆听远方战场的厮杀声。它的形体短粗壮硕,肌肉线条流畅,无论整体还是细节都相当写实,充分体现了楚地战马的特点,据推测有可能是贵族生活中的陈设饰品。

    铜马·四 库 全 叔 拍

    在古代,用漆涂物称为“髹”(xīu),以漆绘制纹样图案称为“饰”,漆和漆器的使用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便已出现。战国时期的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手工业极其发达,其中漆器的制作更加兴盛。九连墩大墓出土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漆器,为楚国文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这件漆木匜(yí)杯整体呈鸟形,器盖浮雕一鸟衔蛇、另两条蛇左右相蟠的生动场面,它的体积较小,可能是盛酒的杯子。

    形漆木匜杯·四 库 全 叔 摄 影

    这件杯体上的纹饰,线条流畅,构思巧妙,极富想象力。

    形漆木匜杯·四 库 全 叔 摄 影

    漆木扁壶为仿青铜扁壶的造型。器表采用绘制的方法,通过红、黄两色的变形窃曲纹组成纹样进行装饰,相邻的两个单元纹饰上下颠倒,形成动态的对称和谐。

    漆木扁壶·四 库 全 叔 摄 影

    漆木扁壶局部·四 库 全 叔 摄 影

    这件漆木敦,木质胎骨较为粗厚,显得不够轻巧,外表髹黑漆,同时在黑地上用红色漆朱绘纹饰,体现出漆器原始工艺的特征。

    漆木敦·四库全叔拍摄

    楚国在扣器的制作上相当熟练,这件仿青铜酒器造型的漆木樽,采用了以铜箍镶包口沿和底部的技法。

    漆木樽·四库全叔拍摄

    只见口沿和底部的铜箍上装饰有卷云,每个单元内的图案做间隔重复,在视觉上结构统一,细节上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当时对于图案的秩序与节奏的控制已经十分成熟。

    漆木樽·四库全叔拍摄

    鉴是大型的盛水器,这件仿青铜器造型的漆木方鉴,在口沿下以红、黑、黄三色变形涡纹组成带状装饰,色彩协调、雅致,纹样大胆出新,使整个器物的视觉效果更加引人注目。

    漆木方鉴·四库全叔拍

    湖北荆州市的天星观二号墓于2000年被荆州市博物馆发掘,虽然该墓多次被盗,但仍然出土了一千多件重要文物,尤其是一批色彩鲜艳造型精美的漆木器,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这件造型奇特的凤鸟莲花漆豆,由莲花豆盘、凤鸟与盘蛇构成。整木雕刻的凤鸟站立于蛇身之上,颈部呈弯曲状,凤头后仰向上托住盘底。被凤两爪抓的蛇尾细长上翘,顶住鸟尾,起支撑作用,说明楚人已能较好地运用物理学中受力平衡原理。

    凤鸟莲花纹漆木豆·四库全叔拍

    在凤鸟背及尾上,以虚幻手法展现龙、凤、蛇、蟾蜍等物竞天择的动物世界,表现出楚文化浪漫诡奇的特点。

    凤鸟莲花纹漆木豆局部·四库全叔拍

    盘腹较深,外壁上部一周浮雕十四瓣仰莲花。

    凤鸟莲花纹漆木豆局部·四库全叔拍

    盘盖的装饰也异常华丽。这件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或调味品的食器。此前别处楚墓中也出土有漆木豆,但都不如此豆造型奇特,纹饰华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