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1614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基建狂魔工农发力
人都是喜欢模仿强者的。
很多国家总喜欢吹嘘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说基建狂霸阿联酋,明明是在学习美国狂建摩天大楼,却非要说是走迪拜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当然,像阿联酋这样的沙漠国家,他们要学习美国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一些文明古国就不能盲目模仿美国了,因为美国是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新国家,没有历史包袱,而且它立国之初基本把北美洲本土印地安人屠杀殆尽了,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轻松上路,基建发展一日千里。。。
但一些传统的文明古国有太多历史包袱,太多传统古村落等古建筑,如果一味学习美国的基建模式,势必导致自己国家文明的消失,比如说印度,它的历史包袱和传统文化很厚重,国土上到处是古建筑,如果印度要修建像美国那样的25万公里长的铁路和大量的公路,那么他就要拆掉大量的古建筑。。。
美国本土的历史并不长,从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算起,美国本土也就只拥有不到三百年的历史,尽管很多美国白种人实际上是从欧洲国家逃到美国的失意者。但就是这么一个年轻的国家,却已经占据世界经济霸主第一宝座长达100多年。
刚建国时的美国,奉行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则,闷头搞生产,唯一的爱好就是搞基建、开工厂和发展农业,尽管现在有一些亚洲国家被冠以基建狂魔的称号,高铁的修建里程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但要是跟美国相比,依然有差距,因为在20世纪,美国才是世界基建狂魔。
1869年,美国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条跨洲铁路,即横跨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 1910年,美国铁路公司的数量达到了1300个。1916年,美国的铁路里程数达到了40.6万公里,几乎覆盖了美国的各个角落。
到100年后的今天,把废旧铁路拆了很多的美国,铁路里程数依然还剩下25万公里。相比之下,亚洲基建狂魔的铁路总里程数数不到15万公里,尽管我们的高铁总里程突破3.5万公里,但总的铁路里程依然没有超过美国。
美国今天确实对基建不感兴趣了,但那是因为他们把能建的基本都全建完了,并不是因为基建之路是错的。 现在我们实际上就是在模仿美国的基建之路,并不能说完全是自己的特色。。。
而且全美有超过5000个机场,数量完全盖过我国,对比可见,美国的基建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与之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我国像美国那样修建5000到一万个机场,就面临着要拆除大量的古建筑的风险,毕竟咱们是上下5000年的文明古国,不能盲目模仿只有不到300年历史的美国搞铺设大饼式的基建。。。
经过几代我国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高铁像一张巨 编织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流动的巨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出行方式,打造了新的时空格局。我国高铁承载的是铁路人的心血和智慧,也为世界高铁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贡献。截至去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
古代有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巨型工程,现代有高铁和打破世界纪录的各种桥梁,我国是被全世界公认的亚洲“基建狂魔”。
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晸府的支持和主导作用不容忽视。1982年我们就明确提出将交通运输、能源发展列为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明确了交通能源优先发展的战略。改革开放头30年内,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达到29.8万亿元,年均增长19.9%;
此后10年,基础设施投入更是高达99.56万亿元。2017年我国基建投资额达17.31万亿元,是1979年的346倍。高铁、地铁、水利设施等基建投资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公共品属性,不能完全从盈利性来取舍,特别是对偏远山区等艰苦地区的投入,需要国家不计成本和收益率的投入,才可以实现。在这点上,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色制度优势。
另外,相对于欧美而言我国的基建流程更加简洁,而地方晸府由于相互存在竞争的关系,对兴建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也更为主动。当然,每一个基建项目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人。我国相对便宜的人力成本以及人口红利构成了基建发展的一个优势。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基建产业。不仅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开始,我国的大学教育对于培养工程师队伍不遗余力。
近十年内地培养了超过六千万大学毕业生和近五百万研究生,储备了大批技术人才。此外,我国群众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基建产业尤其需要的。根据福布斯杂志2018年的排名,
全球十大建筑企业中,国内占了六席,超过美国。很多国有基建企业都是由部队的工程兵改制形成,不少都参与过60年代的三线建设。过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经验和传承,造就了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和强有力的组织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命脉。近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惊叹,基建实力更是世界闻名。公路、铁路建设四通八达,我国高铁更是成为走向世界的“亚洲名片”;8小时拆桥,9小时通路,曾经震惊中外的“我国速度”,举世瞩目。一项又一项我国基础建设项目令世界感叹,
在全球的基建市场上留下了“基建狂魔”的名号。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公路筑路国”。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首位。“一觉醒来三层楼盖起来了”,我国早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和建筑产业。
基建狂霸是如何炼成的?我只举一两个国内的企业做说明:2011年7月,三某一重工以215.84亿美元的市值被英国《金融时 》评选为全球市值500强;2012年1月,三某一重工收购“世界混凝土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一举改变全球行业竞争格局。
三某一重工在上海中心大厦实现620米的混凝土输送,打破普茨迈斯特在迪拜塔创造的606米世界纪录。目前中国400米以上的高楼70%由三某一混凝土设备完成施工任务,500米以上高楼则全部是由三某一的泵送设备完成泵送施工任务。在全球,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大厦、日本第一高楼阿倍野中心等都有三某一重工的设备参与建设。
吊炸天的三某一还生产遥控挖掘机,就是用人远程遥控一些能在核电站核泄漏废墟工作的挖掘机。徐某工是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主要产品涵盖工程起重机械、铲土运输机械、挖掘机械、筑路及养护机械、路面及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桩工及非开挖机械、铁路建设装备、高空消防设备、重卡及特种专用车辆、专用底盘、发动机、液压件等主机和工程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徐某工集团位列世界工程机械第七名。
当然,我国大工厂非常多,还有富士康,华某为,各类汽车工厂,口罩工厂,鞋帽服装工厂等,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容小觑。。。
根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指数 告,美国在基础设施竞争力评估中,名列世界第九,得分6.0,中国则名列第46,得分4.7。实际上,尽管高速公路里程已超越美国,但我国的总公路里程只有美国的七成。
要搞基建就离不开工厂,所以我国现在也在向美国学习,开始大搞工业,广建工厂。。。
在很久很久以前,美国群众唯一的爱好就是开工厂和农场,给全世界造东西,美国蕴藏的生产能力,曾经非常恐怖。1929年,当时只有1.22亿人口的美国,汽车销量突破500万辆。
纽约帝国大厦在1931年建成,这栋高达400多米的摩天大楼,从开工到装修完成仅用了410天,从动土到正式开业,仅仅410天!帝国大厦的主体建筑达到了平均每周完成4层半的惊人速度。
庞大的生产能力,让美国的潜在国力强大的惊人。在二战之前,美国军队只局限于本土的防务,一心一意搞经济。哪怕战火已经遍布了全世界,美国也没有扩张军队的打算。1941年的美国军队,不仅军队人数很少,军事装备也很一般,完全没办法跟当时的世界强国日本帝国和德国相比。甚至如果单论当时的军事力量,美国连日本帝国都打不过。
1942年日本帝国先发制人地偷袭美国珍珠港,他们惹怒了沉睡的巨人,美国意识到必须给小日本一点颜色看看了,如是美帝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征兵活动,世界工厂的底蕴让世界震惊。1942年这一年,美国就生产了4.7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仅仅一年时间。
后来为了打赢诺曼底战役,美国出动了一万架战斗机,而德国仅拿出了几百架,当时德国的基建水平无法跟美国相比,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飞机多的没地方放,拆成废铁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的费用,不得已修建了飞机坟墓,任大量飞机躺在沙漠自然锈蚀,我在美国游学时,就看到过大量废弃的飞机和卡车躺在草丛中或沙漠里,本质上还是资源的浪费。。。
因为有强大的工厂制造能力,所以美国能将战线拉得很长,从美国本土一直打到亚洲和欧洲,而且当年美国比飞机更夸张的还有航母。二战初期小日本的航母数量超过了美国,但随着战争的展开,美国开始发挥世界工厂的底蕴了,1942到1945这三年,美国建造了147艘航母,零头都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战争结束后航母过剩,不得已美国又修了很多航母坟墓,只保留十几艘威慑全球,至于其他被废弃的小型军舰,更是不计其数。 据说美国参战后直到二战结束,平均下来每天生产130架飞机,100辆坦克,平均三天一艘军舰,七天一艘航母,这就是规模化工业生产的效率。
史料记载:1939年,美国军队规模是20多万人,其中陆军18.79万人。1945年,美国军队规模达到1100多万人,其中陆军830万人。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再加上怎么都打不完的武器装备,让美帝国实力强大的可怕。
二战时美国可以败很多次,就算每个月日本都袭击一次珍珠港,美国都能扛得住,不管是兵员损失还是军舰损失都不算大事,但小日本败几次就废了,当年的武汉会战,我国军就在国内将小日本快打残了,主要还是因为日本是弹丸之地,规模化的工业生产能力没有办法做到像美国和我国一样实现强大。
现在战争不是靠战神和孙子兵法来打的,关键还是靠工业实力。
当年,工业再牛逼,工人不是钢铁之躯,他们要吃饭喝酒啊,所以农业也很重要,而美国就是地球上的农业霸主。
在很多人国内群众眼里,农业是一个很低端的产业,农民有啥好谈的,谈美国的飞机和航母数量多霸气侧漏,多波澜壮阔?但实际上,美国的农业比航空母舰和导弹飞机还能体现出它的底蕴。
农业确实是一个低端产业,但被美国硬生生的玩成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在国内有一个说法,说1个美国农民的产出,顶的上236个我国农民。
在《黃劍博客圖文集》“第330回:依赖机械提高效率,设备老化疲于奔命”中,我已经分析过美国把农业像工业那样搞的结果,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让美国农民的产出称霸全球,
但我不建议中国农民模仿美国农民,因为像美国这样搞农业,土地的肥力和水源会很快枯竭,就像你不停在地下抽石油一样,中国的传统农业是可持续的,而且持续了5000年,美国的机械化农业是不可持续的,再搞转基因和规模化,再过200年,美国的土地就会完全丧失肥力。。。
美国资本家搞出这么高的生产力,美国农民是怎么做到的么?因为美国实行大农场制度,每个农场主都有数千亩到上万亩土地,所以才能拥有这么大的产出。截至2014年,美国的务农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全国大约有220万个农场,农田数量为9.2亿英亩。平均下来,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大约等于2400亩地。
而且平均每个农场拥有的常驻务农劳动力,仅为1.6个人,当然在农业旺季时美国农场主会雇佣一些黑工和临时工(比如墨西哥的黑工等),如果算上这些临时雇佣的劳动力,美国农业人口依然比我国少很多。
只要约二个劳动力经营一个大农场,而且还能处理好2400亩地从播种到收割及运输的一系列事情,实际上依赖的就是农业机械化,我在美国农场考察时,就看到很多夫妻经营的农场,平均一个农村就有2400亩地那么大,相当于我老家几个村的土地之合,现在我国很多农民就守着一亩三分地,都要辛勤劳作一整年,而且收入还极微薄。。。
为了保证这2400亩地的生产,所有的美国农民,都要熟练操作各种复杂的大型农业机械。美国农民也不是土八路和泥腿子,文化素养非常高。大部分美国农民普遍接受12年义务教育,拥有本科学历的农民比例超过50%。
除了农业知识,很多农民还要学习大量关于市场、物流、金融、法律和环境的有关知识。美国农民维修机器的水平比中国和日本农民要高很多,
我在美国农村实习时,看到挖掘机和推土机坏了,我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办法,但美国农民有办法将大型农业机械维修好,因为每个农场都有一个像国内五金店那么大的工具房。。。
在很多国内的大城市,那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白领公司里,本科以上的员工比例都未必有30%那么多,而且国内很多投资理财保险中介等二道贩子类公司的员工,基本是小学或初中毕业就可以上岗,只要是嘴皮子厉害的,像东北人一样能忽悠的,也可以在大城市的摩天大楼找到一席之地大展嘴角。。。
有如此高素质的人口,美国农业才能拥有如此惊人的效率和生产力。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美国农民拥有如此之高的学历,而我国农民没有?有人说是美国的历史底蕴太雄厚了,雄厚到可以实现大规模教育。其实上是鬼扯,美国就300年不到的历史,哪来的历史底蕴?我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底蕴丰富多了,实际上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大学生喜欢往城市跑,美国的大学生喜欢往农村跑。。。
今天的我国,上个本科也不难了,但这只是开始,我国的本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不到5%,而且我国本科生的水平跟美国比差远了。。。当然,我国本科生教育的费用也比美国低很多,一分钱一分货嘛。。。
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如果印度和我国按目前的高等教育率持续一百年的时间,我们亚洲国家也会拥有这种教育底蕴。创新和改革,从来都是后来者超越的不二法宝。如果我们沿着前人的路走,中规中矩的打个工混口饭是没问题的,要想脱颖而出就很难,
资金没大公司多,人才没大公司多,经验没大公司多,关系没大公司多,凭啥让我们赢?全世界所有的发达经济体,都按美国圈定的路线去走了,所以美国对他们很友善,因为美国知道这些国家不可能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今天不行,一百年后也不行。
走自己的路风险很大,有很大的可能失败,是高风险的创业行为,但这也是唯一可能超过美国的道路。同时,我们在把美国当成最大的竞争对手时,不要提防印度老三从侧翼偷袭我们。
印度人也是讲英语的,说难听一点他们和英美是一伙的,同属于英语民族。一些洋人认为说英语的民族,总是能战胜其他异质文明,从蛮荒走向文明最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所谓昭昭天命。某种意义上讲,二战之后,最相信这种天命的,是美利坚合众国。
如果说印度是我们的对手,国内的群众一定会大跌眼镜,但印度人民的迷之自信,从来都无需理由。在本国疫情可能星火燎原的时候,印度民间组织却向国际机构提起诉讼,向某国索赔20万亿美元的“赔偿”。这件事大概率不会造成什么法律后果,但他们引导国际舆论的目的,却可能达到了。
对任何一个有着国家认同的群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