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075首舰海试,没完工有点土味的飞行甲板和那个大方脸看起来还是有点影响战斗力,这给涂上(PS的)以后,感觉舒服多了,嗯,前面还剩个广告位,留个命名地招租了(手动狗头)
追求学♂问的分割线
问:糖煮,周末收费版一期不落!一事不明:如果苏联成功占领阿富汗,到底会给狗熊们带来什么利益,值得冒这么大险?即便占领成功,还要再打通巴基斯坦,再搞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通向印度洋,成功几率怎么看也不大啊?回本的几率太小、时间太长、沉没成本极大,为什么还要这样执迷不悟?
实际上苏联还真未必想打通印度洋战场,要真有这个计划,那五、六十年代早把铁路修到阿富汗南部边界了。
对于印度洋安全的威胁,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人的防微杜渐和预防性质的。就是你苏联人未必想打到巴基斯坦,但是我不能让你逼近到我白沙瓦基地门口,等逼近了双方很可能就直接擦枪走火,冷战变热战了。
图:美国人的理论基础是地缘政治的边缘地带学说,即苏联占据世界岛的核心,于是可以向多个方向自由扩张。美国必须控制世界岛的边缘地带,以此阻止苏联扩张,这在西方就是西欧,在东方是日本,在南部就是巴基斯坦。
图:不让俄国获得进入海洋的通道,这是基督教世界的共识和一贯做法。19世纪时,英法为了阻止俄国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不惜支持土耳其打克里米亚战争。换到美国在1950年代做世界霸主,也一样为了阻止俄国进入地中海而逼迫苏联放弃希腊、撤出伊朗。
阿富汗问题实际上跟捷克、匈牙利之类差不多,就是苏联觉得自己是社会主义老大(爸)哥(爸),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兄(儿)弟(子)加同(奴)志(隶),都应该被自己完全控制,地位低于加盟共和国和州(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各州的高官是有机会进莫斯科做老大的,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只配永远做兄弟加同志),大清洗期间杀各国共产党人比杀苏联自己人还凶。
图:那时我们认为中苏是兄弟党派,而苏联自认是老子党,因此我们叫他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中苏反目,根源也是苏联试图控制我国。
虽然阿富汗大家都知道,那能叫社会主义国家才见鬼了,但是苏联人是给他套了个苏联式体制,自然就把他当成自己的掌中之物了,闹政变闹来闹去烦人,干脆一次性做个解决而已。
之后帝国坟墓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不要太相信阴谋论中的地缘政治目的,很多时候就因为一个面子问题或者别的什么体制问题,就搞得非常难堪也死顶着,而不是因为什么战略上的神机妙算。所谓战场上就看哪一方出错少,战略上的竞争也一样,这就是历史必然中的偶然性。
图:50年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因领土问题闹翻,投入苏联阵营。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支持激进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加紧使阿富汗在经济上依赖苏联,反对巴基斯坦。1978年,人民民主党激进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杀了第一任领导人,由党首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1979年9月,部长会议主席哈菲佐拉·阿明取代前者。同年12月27日,苏联人支持的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在政变中上台,要求苏联援助镇压反对派,导致阿富汗战争爆发。
问:堂主,为什么说越战时期美国国内的反战声音最强?按理说之前朝鲜战争和二战都是尸山血海的死人,好歹越战期间的交换比能好一些吧,而且越战期间美国的年轻人大多是战后婴儿潮出来的,这帮人天天没心没肺的就知道吸毒,为啥还会有心情聚集起来反战呢?
实际上吸毒就是反战的一个表现而已,在此之前,美国国内吸毒人数并不多,而且主要是大麻和可卡因。
海洛因在美国大规模普及,就是因为美军进驻东南亚,从金三角获得大量海洛因运回国,才导致国内海洛因泛滥,甚至用运尸体回国的棺材装海洛因过关。而且是大量在东南亚服役染上毒瘾的士兵,把吸食注射海洛因的习惯传递给年轻人。
图:越南战争是美军第一次为参战军人提供精神药物的战争,这些兴奋剂被胡乱发放,根据1971年美国众议院对于越战中兴奋剂使用的调查显示,1966年至1969年,美军使用兴奋剂达到了2.25亿片。
图:吸毒必然会上瘾,而且剂量越来越大。虽然军队里兴奋剂免费,但是看到这东西这么有需求,自然会有人希望借此发点财,于是使用军队渠道贩毒也就在所难免。其他军队也不例外,驻德国的西部集群用运输机走私是苏军发财主要渠道之一。
垮掉的一代最早是海明威写的,指的是一战后成长起来这一代人,而二战后婴儿潮这一代也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因为社会平稳经济发展,年轻人缺乏刺激,就去自己找刺激。他们不满一切,又不知道怎么改变社会,所以就吸毒酗酒乱交。而政府作为一个平稳社会的总代表自然也是他们最反对的,反战只是他们反社会行动的一部分而已。
图:二战后苏联军事和政治威胁空前强大,这使得欧美不敢在国内采取高压镇压措施,必须缓和内部矛盾,于是以一战后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资产阶级革命时的天赋人权理论为依托,进行了福利社会改革,其直接体现为民众生活与福利水平提高。
问:堂主老师,美国改装俄亥俄级和弗吉尼亚级发射巡航导弹,堂主你也说将来096兼容巡航导弹即可,为什么冷战时期苏联却专门发展多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呢?苏联攻击型核潜艇任务是猎杀对方战略核潜艇和航母,可以改装后发射反舰导弹替代巡航导弹核潜艇吗?
美国海军的巡航导弹,那是亚音速对地弹,本来都是要求能直接从鱼雷管发射的,都是533毫米口径以内,六米多长度。
图:美国从洛杉矶级后期型开始,潜艇才装导弹垂直发射管,之前型号都是从鱼雷管发射潜射战斧。
图:飞航导弹亦称为有翼导弹,是依靠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翼面产生的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并利用翼面控制其飞行轨迹的导弹,包括多数反飞机导弹、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巡航导弹等。我国航天科工三院,就是飞航导弹专业院。
苏联那是反舰导弹,长度动辄接近10米,需要的发射容器直径都要1米多。实际上奥斯卡级带P700巡航导弹24发,俄亥俄带三叉戟导弹24发,两者的吨位是接近的。当然这不是说P700吨位比三叉戟II大,但它的体积确实太大了,加上奥斯卡级的双壳体设计,就整得一款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吨位跟美国的战略核潜艇一样了。
图:SS-N-19弹长10.5-11米,弹径0.8-1.1米,翼展2.6米(折叠后为1.6米),总重约7吨。
图:1排是SS-N-12,2排左1是SS-N-19,四排是常见轻型反舰导弹,从这可以看出体型差异。
当然苏联也有类似战斧的巡航导弹,多用途核潜艇也能装,也能用鱼雷管打。但是在苏联海军的定义里面,只有带大型反舰导弹的才能叫飞航导弹核潜艇,这是两个类目,相当于猩猩和人了。
而苏联弹道导弹潜艇本身顶着那么大龟背,噪音表现很差,在北冰洋冰盖下活动也就罢了,指望他们打航母那真是找死。
图:苏联飞航导弹核潜艇巅峰是奥斯卡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巅峰是台风级,二者外形都非常光顺平滑,这就是二者都必须突破北大西洋反潜 的缘故。其他型号没这个要求,如德尔塔系列就只在北冰洋活动。
问:堂主好,若发展垂直起降战斗机,以堂主博识,认为到底是F-35B风扇方案还是雅克41升力发动机方案更适合我国?
哪个方案适合,肯定得看我国自己的水平。而我国现在这水平,雅克41那办法几乎属于必然了。不过看着成发还在搞风扇,我感觉这是有点太胆大了。
垂直起降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推力超过重量,能克服重力那就飞起来,或者慢慢降下来,但是这个原理越简单实现就越难。现在飞机推重比过1的不少,但那都是开了加力的结果,不开加力都是弟弟。而垂直起降喷流是朝下的,高温的加力气流喷下去铁都能给你烧了,所以垂直起降是不能考虑加力推力,必须靠发动机本体的推力。
图:F-35B的发动机结构。
这个要求可就高了,F-35B带弹着陆需要16吨以上重量,那需要的推力就是18吨,这全是靠本体实现的,哪怕前风扇算是扩大了涵道比增加推力,那本体也得能输出十四、五吨的不加力推力,而F-119加力推力可也就十五吨多。单纯加大涵道比也没这么高的效益,像F-110的军推7吨多,F101涵道比放大到2了也才8吨,这么搞下来对于核心机的要求比F-119更高。
图:垂直升力系统的传动轴以每分钟 8000 转的转速传递 29000 马力的轴功率,是功率密度最大的机械传动部件,解决传动轴的振动问题难度很大。
图:F-35B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前部升力风扇吹的是冷风,可以隔绝后部发动机喷口吹的喷流,从而使发动机进气道不易吸入含氧量较低的燃气,因此F-35B不需要开辅助进气道。
图:雅克41(就是雅克141)为了解决问题,在进气道外侧开了4个辅助进气道。
对比而言,用两个升力发动机输出8吨,主发动机输出10吨,在技术上难度是低很多的。60年代水平的升力发动机就能实现20左右推重比,8吨推力也就三、四百公斤,比风扇还轻一些,更容易实现。
图:雅克41的RD-41升力发动机,单台推力41.68千牛,一共安装2台。
当然涡喷升力发动机的喷流温度比F-135涡扇尾部喷流要高,比风扇更要高,所以对甲板要求高。苏联为了造航母还专门从日本走私了耐热钢瓦来铺,搞了好久自产才搞定,苏联航母上那些圈就是。
图:起降雅克38的基辅级航母,跑道上铺满了防热瓦。
问:堂主,我一直认为隐身飞机要把表面做得更方方正正,各个面平行,像F-117那样,这样只会反射几个方向的雷达波,其他方向隐身。但是我一个学数学的室友告诉我,理想的漫反射才能实现隐身,因为每个方向反射都很弱,普通造型飞机不隐身是因为表面看起来是弧形,实际上是很多个小平面,堂主怎么看
飞机的隐身设计不是说完全不反射,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说大部分入射角度的反射强度要低,而把高强度反射集中到几个很窄的范围内。
图:普通飞机和隐身飞机雷达不同方向回波强度对比,后者集中在极少角度。
图:F-22的模拟测试图
因为强反射角度很窄,随着飞机移动,这个很窄的区域这一下被雷达抓住了,但是下一刻就丢了,对于雷达来说就可能只是一个闪烁的杂波会被滤掉,而只能发现比较稳定的弱反射,这样雷达就没法确定以及跟踪飞机,也就实现了隐身。
图:左侧是F-35的RCS规划展示窗口。这就是因为飞机各方向RCS不同,所以要结合电子侦察获得的敌方雷达信号方位,适时改变飞机航向,以保持最低被发现概率。
前图几个突出的尖角就是强反射,可以看得出来强度很大,但是范围很小,在雷达上只是一个百分之一秒的闪烁,这种闪烁系统是不能认为属于目标的。
至于每个方向都弱,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已经不是外形设计的问题,而是必须靠材料实现,无线电波只有在足够厚度的吸波透波材料的支持下,才能把平均电平压下来。你同学这个是理解错了隐身的定义,把隐身理解成真的看不见了。
图:结构隐身就是用透波材料作为飞机蒙皮,内部以吸波材料构建吸波结构,使雷达波在有限的空间内多次反射和吸收,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反射强度。
问:山寨卡车炮既然很简单,那为何一直到凯撒才出来正规品呢,二战民国的时候为何不做?如果说苏联德国卡车产能不足,美国卡车产能也不是事啊。
二战的时候其实也有卡车炮,苏联在二战前用GAZ-AA皮卡装了27式76.2毫米短管团炮,还有用YAG-10卡车装载了76.2毫米高射炮,德国人和美国人也在半履带车上装了75毫米的步兵炮,甚至75毫米和57毫米反坦克炮。
图:二战德军欧宝卡车高炮。
图:最著名的卡车炮,难道不就是二战时期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吗?
只是二战时期的卡车承载能力弱,大部分也只能装这些炮了。美国牵引155毫米榴弹炮一般是用4吨卡车,而4吨卡车只有131马力发动机,实际上跟战后的2.5吨卡车差不多。
而2.5吨卡车越南人、韩国人拿来也只能做105毫米卡车炮,那同样一个底盘,做155毫米牵引好还是做105毫米卡车炮好?尤其是二战时期液压技术还不成熟,液压下驻锄、放千斤顶这种活都是很难搞的,大后坐力卡车炮的稳定就是大问题。
图:越南的105卡车炮,再烂也得有千斤顶支撑,不然射击时底盘完全没有稳定性,射击精度也就谈不上。
图:因此二战时卡车炮多用半履带车做底盘,它结构更加稳定。
二战时期火炮还是很昂贵的武器,像ML-20这样的炮价格跟坦克差不多,真有资源也有意愿的话,那直接装坦克上或者用高速牵引车就是了。卡车炮属于半吊子配不上这么昂贵的武器,尤其是东线那烂路,就绝了这个可能。
现代卡车炮发展起来,是因为现代公路水平高,而卡车性能也好了。搁在四十年前,欧洲国家也就罢了,中苏卡车连牵引重炮都困难,哪儿有能力把炮扛起来。
图:一直到90年代,大家都用履带式底盘做自行火炮,南非用轮式底盘做155自行火炮都是惊世骇俗的事情,更别说卡车了。
迷你踢馆
问:堂老,许多人说英国45型驱逐舰的辛普森雷达很先进,不知其哪里出众呢?
现在能用的AESA都很先进,辛普森雷达也不算差,当然也没啥领先的地方,他数字式波束成形技术很好,但是太抠门省钱了。
辛普森雷达主要得益于它爸爸英国佬的媒体太会吹,本来就是一个低成本的两面阵,吹得好像比美帝、中修的大型四面阵还厉害一样。
问:都说鸭翼飞机是静不稳定设计,那什么是静不稳定呢,不会是静止时不稳定来回晃吧?
静稳定度指的是气动中心到飞机重心的距离,气动中心在重心之后静稳定度为正,这种布局在飞机受到气流影响时,会在重心的影响下恢复状态,即静稳定;气动中心在重心之前静稳定度为负,在飞机受到气流影响时会加剧飞机的姿态变化,即静不稳定。
图:静不稳定与静稳定飞机的对比。
静不稳定的飞机没由于其气动特性,不容易控制,需要反复修正飞机姿态,所以对飞控有很高要求,但在飞控给力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飞机的机动性。
问:歼-16、歼-11D、苏-35谁更先进一点?为什么把歼-11D停了买歼-16,一架歼-16能顶两架苏-30MKK的战斗力吗?
歼-11D到底是停了,还是之前曝光的那架本身就是实验机,这个没有公开消息,堂主也不多讨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2020年还造不隐身的空优战机,本身就是落后于时代的事情。更何况从目前看,这个扁脑袋歼-11还仅仅只是试飞状态,有余力的话把现有歼-11B和歼-15照着这个标准改就好了。这个堂主又要嘲讽一下美帝了,跟波音搞的官商勾结,他们竟然又批量买F-15,我们没必要学。
图:疑似歼-11D的飞机,看起来是用了与歼-10C相似的雷达和雷达罩。
歼-16毕竟是双座,执行对地任务和远航时飞行员可以不用一个人管所有事,能舒服点;从中俄精确制导武器的技术差距来推测,打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效能,歼-16肯定是比苏-30MKK强。
问:堂主你好,我想问问最开始做飞机,是先想好外壳、做好气动之类的,还是先想好里面的东西再来做蒙皮?现在呢?
你是说设计飞机还是生产飞机?设计飞机是根据飞机的使用需求先搞出外形,之后往里面装东西。当然尽管结构设计服从外形设计,但如果结构设计部门说做不到,那气动设计也得改。
生产飞机是先做好骨架,然后再装蒙皮。当然像B-2这种又大又要极端追求隐身的,只能先把蒙皮弄平了,再微调里面的东西。
问:战舰世界里 有HE和AP弹, he负责点燃敌舰 ,ap负责穿甲。 请问二战时期的战舰也有这种不同属性的弹药吗?
二战中击沉巡洋舰、战列舰级别的大舰必须用穿甲弹(AP),因为军舰的炮塔、司令塔之类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地方都是重甲保护,侧舷也有厚甲防止舰壳被击穿而进水。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把这些地方都打掉,所以只能用穿甲弹硬怼。
但是二战中有过不少战例,在打驱逐舰或者护航航母这种没装甲的小船的时候,出现了穿甲弹无害通过的情况,这种的话就是高爆弹(HE)效果更好了。
图:大和级战列舰的炮弹,有穿甲弹、高爆弹等多个弹种。
问:看到微博上说,辽宁号启动发动机要先烧48小时才能走,真的假的啊堂主!
不至于烧48小时,但是烧个小半天还是需要的。
问:堂主,之前听说过一种空空导弹越肩发射的说法,导弹发射后立即在空中转向,或者在挂架上直接向后转向,以攻击后方目标,好像美俄都有类似的研究。感觉战机后方缺少火控雷达照射等仪器辅助,这样的做法能有多大的战术意义,其最新发展状况如何?求翻牌
当前近距格斗弹主要是让导弹的导引头和头盔联动,飞行员看见了就可以打。未来战斗机标配电分布孔径系统(EODAS),可以看穿机体,这一点会更方便,也会逐步向中距弹发展。
中距弹要越肩发射的话主要是需要有人提供目标信息,然后用数据链传输给导弹,最后末端让导弹自己开雷达寻找目标。
图:苏俄后射空空导弹试验,这就是直接反着挂,为此苏-27在尾椎内装了后视雷达提供引导火控,但是看图也能看出来,导弹刚发射的时候是负速度的,首先要克服飞机给的初速度,然后才能加速,这样会消耗极大能量。
问:堂主,听说飞机有种维修手段叫做打止裂孔,这是什么意思?给飞机打个洞还能控制住裂缝?
裂开的地方是因为应力过于集中所以裂开的,裂缝处的微观应力是极大的,所以裂缝会沿着裂开的点一直向前延伸,在裂缝两端打孔可以减小此处的应力,防止裂缝继续延伸损坏整块板材。
止裂孔也不是打个孔就完了的,裂缝两侧是都要重新修补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