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天然气
正在深刻地影响中国
在广州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每年必须将4亿立方米天然气
送往258万户家庭
才能让人们正常沐浴取暖、烧水煮饭
在上海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每年必须将69亿立方米天然气
送往13万家企业
才能让工厂正常运转、维持生产
▼
放眼全国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每年必须将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
通过长度超过8.7万千米的干线管道
送往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才能让96%的城市、4亿中国人
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
不过
这些天然气的源头
既不在广州
也不在上海
而是在中国西部
乃至中亚地区的
大漠戈壁
▼
在西伯利亚的
茫茫雪原
▼
甚至在相隔万里的
大洋彼岸
(海南洋浦港附近的LNG[液化天然气]船,摄影师@发菜发菜)
▼
它们翻山越岭、远渡重洋
穿越数百、数千乃至数万千米
最终进入中国的
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工厂
从西气东输
到川气东送
再到中亚、中缅、中俄等输气管道
共同组成了
中国的天然气运输 络
这是
一场规模宏大的资源调配
一场天然气的“乾坤大挪移”
可是
我们为何要建设
一张如此庞大的 络?
又是如何做到的?
01
清洁能源
时间回到1999年
尽管亚洲金融风暴刚刚平息
中国的GDP
仍在以近8%的速度
迅猛增长
为了支撑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
这一年
全国消耗煤炭多达13亿吨
同时还将1100万吨烟尘
1800万吨硫氧化物
1100万吨氮氧化物
排放到空气中
(烟囱林立的村镇,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非1999年场景,此处作示意,摄影师@邱会宁)
▼
也正是这一年
弥漫在空气中的污染物
让全国超过60%的城市
均无法达到
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当时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下图雾霾下的关中平原,非1999年场景,此处作示意,摄影师@李珩)
▼
全国近30%的土地
更是遭到严重的酸雨污染
排入空气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腐蚀着地表上的一切
植被、建筑、土壤、水体
无一幸免
(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均称为酸雨,最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或水滴中转化为硫酸和硝酸所致。下图为1999年全国酸雨分布,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然而
这一切并非偶然
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国
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地位
几乎无可撼动
其占比至今仍高达近60%
而在清洁利用技术普及之前
长期粗放式的煤炭利用
又让脆弱的生态环境
逐渐不堪重负
(“一次能源”即直接来自自然界,未经加工转化的能源。下图为1980-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费占比,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高速发展的中国
从未如此迫切地
渴望一场能源变革
为此
许多煤炭清洁利用的研究
纷纷被提上日程
人们也在马不停蹄地
寻求更加清洁的替代能源
天然气
便在此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种以甲烷为主的气体燃料
燃烧时主要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
几乎不排放硫氧化物和烟尘
(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且在产生相同热量时
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仅有煤炭的56%、石油的71%
(三大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物对比,数据由美国能源署经实验测得,磅和Btu均为非公制单位,其中1磅≈0.45千克,1Btu≈1055焦耳,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既清洁又低碳
这让天然气
在化石能源中脱颖而出
被世界各国竞相开发利用
更在世界能源结构中
占据越发重要的地位
(世界部分国家能源结构对比,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同样地
天然气在国内也迅速“走红”
历经近20年的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