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第三次大爆发

作 者:孙允广 正和岛微信主编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新能源汽车,这几年炙手可热!这是一个确定性大趋势,也是大国崛起、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

国家工信部每年都会发起“看见中国汽车”品牌巡礼全国行活动,中国汽车工业 具体执行,这是业界新能源汽车最顶峰的活动,万众瞩目。

第一站在长春,中国汽车的摇篮地;第二站在广州,中外合资的典范;而第三站,于8月18日,来到了常州理想汽车站。

其实背后,常州有着对新能源产业的“长期主义”和深远布局。早在2013年,常州就提出发展十大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配件产业率先垂范。

在此背景下,2016年,理想落户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目前有20万辆整车在常州基地下线,实现销售超500亿元。

不仅理想,比亚迪也落户常州。

常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汇聚了从整车制造、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池管理系统到电池等3400多家产业链企业,是目前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板块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领域最全的地区,没有之一。

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1100亿元,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突破11.8万辆,占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的一半多。

除了新能源汽车,常州本土聚集了大量光伏、储能等产业,本土企业光伏巨头天合光能,还有宁德时代、顺风光电、亿晶光电等巨头都在这里聚集。

为什么是常州?

常州这么低调,背后又藏着硬实力。可为什么外界都在传言说“苏锡常”中,常州落后了呢?

近日,我在常州参观、走访了很多企业,并与当地政府深入交流。感到常州在近代以来有3次蝶变:

第一次是“近代实业发祥地”,盛宣怀兴办实业,为近代工业奠定基础;

第二次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乡镇企业崛起,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先行探索者;

第三次也就是当下,常州大力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当下“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而这三次蝶变一脉相承,贯穿其中的扎根实业、经世致用的追求、勇气和决心。

第一次腾飞:盛宣怀“经世致用”,

奠定中国近代实业发祥地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这是诗人龚自珍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明清时期常州府地区的文脉兴盛之况。

常州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晚清至近代以来,最知名的是被誉为“中国第一代实业家”“中国近代工业之父”与“中国实业之父”的盛宣怀。

盛宣怀,常州武进人,在李鸿章的领导下,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经历十分传奇,他三次乡试未能中举,仅有秀才功名,但却干成了大事,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洋务实业建设。他用40年时间,从一个军营文秘成长为掌握国家十几个官办企业的实业界巨人。

有学者统计,他的一生创办了中国的11个“第一”:

1.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洋务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

2. 天津电 局;

3. 中国第一个内河航运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

4. 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

5. 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总公司

6. 主持修筑了纵贯中国南北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大动脉——卢汉铁路;

7. 建成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8. 创办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和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9. 创办了中国勘矿总公司;

10. 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1907年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

11. 1910年办成第一个私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

可以说,中国近代轮船、矿山、电 、铁路、纺织等产业发展,都与他有很深的渊源。

在这番事业背后,有常州人“经世致用”思想的深刻影响。

常州是江苏的一部分,江苏文化历来是“变动求新”,江苏人思想开放、革故鼎新,很多事情力争不因循古人,自创一格,力求突破。

常州更是英才辈出,从明代开始流行“经世致用”的思想。

明嘉靖年间,常州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叫唐顺之。他是一位抗倭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发扬传播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后来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开明思想,都对“常州学派”有所影响。“常州学派”提倡“以经术为治术”,挽救社会危机、提倡实业救国等。

盛宣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长大的,盛氏家族家训中就强调“经营谋生”,要求子孙做到——

“能远虑,能耐烦,能吃苦,晏眠早起,则勤矣;

勿使气,勿求胜,勿轻贷,量入为出,则俭矣。

务本业,惜福命,保身家,胥是道也。”

也正因受这种思想影响,他深受李鸿章、张之洞的青睐。李鸿章说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张之洞称赞他“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甚至慈禧太后都说他是“不可少之人”。

盛宣怀的耕耘以及他骨子里的“经世致用”思想,奠定了常州的工业基础,让常州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常州第一家织布厂是晋裕布厂,1906年诞生;

1909年诞生了第一家用柴油机碾米的公盛桟;

1913年造出了第一台卧式冷泵内燃机;

1914年创办第一个使用电力的振生电灯公司;

……

这是常州近百年来的第一次腾飞。

第二次腾飞:

“苏南模式”发源地

1. 历经沧桑的常州工业

常州“历史光辉、基础扎实”。

但二十世纪上半程,当时内忧外患,14年的抗战,让全国工商业风雨飘摇,再加上社会动荡,常州工商业饱经风雨忧患、历尽人间沧桑。

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州工业已经是百业萧条、物价飞涨。

成立后初期那几年,又由于经验不足,当时普遍定“高指标”,犯了“浮夸风”,再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给工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

2. “苏南模式”崛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从那之后回到正确路线上,一些城市开始崛起。

中国的城市特色各异,有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比如上海、广州;也有一些是率先实现了联产承包制;还有一些是地理位置沿海,或者当地有一些华侨热心家乡建设等。

直到1983年改革大潮,国家认为“中国经济要振兴,需要发展一大批经济名城。”当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童大林认为,常州有4个优势:

1. 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

2. 有100多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优质工业产品;

3. 有传统的、难得的人才资源;

4. 有一批热心的改革者。

也就是说,这4个优势,奠定并构成了常州的基础,开启了那个时代“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的序幕。

上世纪80年代,当时常州执政者也是高瞻远瞩的,他们顶住各种干扰、冲破各种限制,按照城市基因来安排产业结构。这是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事后实践证明——中国很多城市规划的失败源于规划过于“天马行空”,不能立足于本土基因。

沿着这条路径,常州工业开始了“滚雪球”式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很多老常州人还记忆犹新:

当年大名鼎鼎的星球牌收录机,一台要接近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但排队买还不一定能买到;

“金狮”自行车,曾经闻名全国,成为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记忆;

还有红梅5型照相机、凤凰304照相机、东风12型拖拉机,以及当地东方印染厂、绝缘材料厂,都是当年中国行业的翘楚。

……

另一部分是政府组织土地、资本等,指派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样就能够很快跨越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全国领先。

这一模式在1983年被费孝通教授总结称为“苏南模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这四个地方经济发展大致相通。

也就是说,常州是“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也是常州制造业的第二次腾飞。

3. 常州精神——低调、务实、包容

在常州腾飞背后,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是:依靠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相信人不畏万难的创造精神。

常州流传着一个“三三起家”故事,讲的是常州变压器厂的创业维艰。

什么叫“三三起家”呢?当年筹建工厂的时候,该厂只有3台老掉牙的加工机床,只有30名工人师傅和300元借来的资金。

一开始的时候,厂房只有3间矮平房,露天没法生产,就用废旧木头和钢片盖了简易工房。员工生活非常困难,办公室白天当食堂,晚上当宿舍,早卷夜铺,有的人还住在附近居民家里。

后来厂房实在太小,为了扩产,不得不向马路两旁的人行道上扩展。于是人行道不仅成了工人干活的临时场所,还是大量钢板和变压器的露天仓库。当时,人们都称它为“马路工厂”。

这就是常州变压器厂的起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群工程师和工人,内心充满热情,夜以继日、群力奋战,竟然造出了第一台用于大型工业的15000千伏安大变压器。

这是一个“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故事。后来,常州变压器厂也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变压器厂。

可以说,常州工业、制造业强大的根本,就是常州人这种“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不服气的精神。

常州制造业的强大,还体现在对制造业的专一和包容上。

复旦大学兰小欢教授在《置身事内》一书中提到过“各地政府有招商引资的竞争”,所以很多城市招引了大量外企以及全国各地的企业。

这里绝不是说吸引企业落地不好,而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体两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业绩”,出台了“急功近利”的优惠政策,再加上政策有时候并不持续稳定,外来的企业对当地没有感情,于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恨相逢太短!

那个时代的常州制造业,大多是土生土长出来的,或者是从周边地区搬过来的。比如大名鼎鼎的给工程机械做液压技术的恒立集团,当年就是从无锡搬到了常州。那个年代,常州人不歧视外来人,包容性很强,让恒立扎根得很结实。

还有中简科技董事长杨永岗,他的创业故事也充分体现出常州的“包容”。

他当年饱含热泪来到常州创业,研究碳纤维。但由于制备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难以引进,他们整个公司经历了筚路蓝缕的艰难时刻,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已经稳定制造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八大重点型号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杨永岗说:“坚持自主创新的这几年,常州市和高新区政府懂得、等得、舍得,帮助我们稳定股东、留住人才、打开市场。”

“包容”是一种开放的胸襟,更是一种长期主义。也正是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慧眼识才,让来常州的人创业无忧、实现理想抱负。

如果用6个字来概括常州人的气质,那就是——低调、务实、包容!

常州新理想:

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在中国经济圈中,“苏锡常”是个很特殊的存在。苏州是带头大哥,二弟、三弟相差不大,经济和制造业都很强大。除了“苏锡常经济圈”外,国内很多大城市都是靠过度虹吸周边小城市,从而打造一个资源集中的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苏锡常”平均发展、整体做大,这一模式非常值得借鉴。

不过这两年,很多人都说“常州有些掉队了”!我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过常州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说“从总量上常州确实有差距,但是从人均和单位面积的角度,常州并不落后。”

也确实如此,苏州经济总量是2万亿,位列全国第6。确实将常州的8800亿甩在身后,但是苏州人口是1284万,常州人口是535万,苏州是常州的2.4倍。面积上苏州是8657平方公里,常州是4385平方公里,也高出近一倍。

从人均的角度,这也是常州最被低估的地方。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常州前十几年里确实在某些领域落下一些差距。而这几年经过“反思”之后,开始了新一轮奋起直追。

一个城市能够发展,其实主要看3个维度:一是城市定位;二是招商引资;三是人才政策。

1. 理想+梦想+光伏龙头,新能源大佬都来了

常州的城市定位一直很“专一”,一脉相承立足于制造业。

前面提到新能源领域,常州可谓是“深谋远虑”,打了一场大仗!

常州在几年前,就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趋势,从上游材料,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再到整车、充电设备,以及其他配套零部件,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

一些很有名的企业,比如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龙头,还有科达利、大族激光、天赐材料、贝特瑞、璞泰来等细分领域龙头,都落地了常州。

甚至巨无霸宁德时代,也在常州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江苏时代”,并且成为总部之外最大的生产基地!

这个基地就在常州的溧阳高新区,是全国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最强产业地标。2021年,溧阳高新区动力电池产值近430亿元,同比增长140%,出货量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全国的25%。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溧阳高新区目前已经形成从发电端到电 端、储能端等全链条贯通的新型电力与新能源装备产业,今年这个产业产值预计1200亿元,“十四五”末将突破3000亿元。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都说,企业是最善于“闻味”的人,一个地方好不好,企业一“闻”就知道。

这几年里随着常州营商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些企业奔赴而来。

2016年理想汽车第一座整车工厂落地常州就是其中的一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