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团董事长 梁稳根
(ID:qiuchuji_1993)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深化的浪潮,国内开始大兴土木。
各地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到处驰骋着外国机械,却难以寻觅中国品牌的身影。
一位叫做梁稳根的湖南青年目睹此景,万分悲愤。他大喝一声“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便毅然投身其中。
30年后,他创办的三一重工营收破千亿,成为世界第五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一举改变了国产重工薄弱的局面。
三一重工到底有多牛?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 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每下线10台混凝土机械,就有5台产自三一。
除此之外,去年三一还夺得挖掘机和履带式起重机的全球销量冠军。
更厉害的是,通过自主创新,三一还创造了工程机械行业多项纪录:世界最长86米臂架泵车,亚洲首台100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全球最大3600吨级履带起重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
今天,处机就带大家走进梁稳根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
“离经叛道”
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
1956年12月,在湖南娄底涟源县偏僻的小山村,一个新生儿在一户梁姓人家呱呱落地。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四的缘故,父亲按照族谱给他取名为“梁永根”。
梁家在那时家徒四壁,甚至就连简陋的破土屋都是借来之物。为了养家糊口,梁永根的父亲常年在外给别人做蔑制品(蔑,是劈成条的竹片)。用后来的话来说,就是个典型的个体户。
只不过按照当时的环境,梁父只能被定性为“扰乱生产积极性”的落后分子,并因此遭遇了几次批斗,梁永根对此印象深刻。
但也许是血脉的传承,没想到日后的梁永根也走上了世人以为“离经叛道”的道路。
高中时,梁永根谈过一段恋爱,对方是当地一位官员的女儿。
但由于门当不户对,这段感情不久便无疾而终。深受打击后,梁永根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发誓:“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成就一番大业!”
不过受文革影响,梁永根高中毕业时,高考一度中断。没有什么背景的梁永根只能极不甘心地回到村里,在生产队干了几年农活。这和许家印的经历非常相似。
1977年恢复高考后,梁永根无比激动,他没等村长同意,便自己火急火燎地跑到县里 了名。
但由于准备不足,梁永根第一次没有考上。后面又拼搏了两年,才考上了中南矿治学院(中南大学前身),就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梁永根在大学虽然学的是工科,但却经常“不务正业”。他这边上着材料课,那边转眼又跑去选修管理。
兴许是课听多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梁永根脑子里一度想的都是企业的事,就连平时和同学聊天,也喜欢就这个话题高谈阔论,因此大家都喜欢调侃他为“梁厂长”。
1983年,大学毕业的梁永根被分配到位于涟源的洪源机械厂,隶属兵器工业部,是当时十足的“铁饭碗”。
刚进厂的梁永根激情澎湃,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他在生产时非常用心,常常工作到深夜才离开工作岗位。工作之余,梁永根延续了大学时期的风格,喜欢找同事闲聊,讨论国有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特别是每次看到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演讲时,梁永根都会热血沸腾,后者描述未来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场景让他心向神往。
但回到现实,梁永根又无比失落。厂里的工人大多都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一到点就马上下班,他们最开心的就是机器出毛病停产,这样就能获得带薪的休假。
“国家还这么穷,这样子怎么能富强?”梁永根在心里哀叹。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国企的各种弊端开始显现。想大干一场的梁永根试探着跟厂里提出建议:能否承包一个车间,盈亏自负。
毫无意外,这个建议立马被厂里以“资本主义的尾巴”严词拒绝。
在国企看不到希望的梁永根,此时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那时候,中国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是步鑫生和马胜利。熟读西方管理学著作的梁永根觉得,步和马的那一套非常粗糙,自己不比他们差,他决心成为中国一流的理论家和一流的实践家。
因此有一天晚上,梁永根便和厂里三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跑到工厂后山,他们在那里义结金兰、歃血为盟:“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
梁稳根秀1985年“义结金兰”帖
1985年年底,看到改革日新月异的梁永根再也无法稳坐钓鱼台,深感时不我待的他带着唐修国三人,正式向厂里提出了辞职。
不过彼时,梁永根已是洪源机械厂的体改委副主任。作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又是核心骨干,他的辞职遭遇了多方力量的阻扰。
首当其冲的便是梁永根的父亲。梁父听到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抄起扁担追着梁永根,要把他撵了回去。
除此之外,工厂领导也不放手,不但当面拒绝梁永根的辞职申请,甚至还扣下了他的户口本。
但梁永根去意已决,他甚至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一旦失败,就写一本书,告诫后来的年轻人,然后再去山村当老师。
最终,梁永根找到当地改革派头号人物—洪源县县委书记阳花萼,在他的帮忙下,才成功离开了洪源机械厂。
后来一次演讲中,梁稳根(已改名)回忆这段经历时提到:“
当时那个岗位是很光荣的,一把手当主任,我在那里做副主任主持工作,是副处级。
我为什么会放弃这个工作呢?就是当时体制改革,我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改革开放,而改革最中心的一个环节,就是怎么把中国的企业做得更有活力和竞争力。
所以我们就想建设一个试验田,探索到底怎么把企业做好。当时厂长说你在这里做实验不成吗?我记得跟他讲过一句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我说与其拯救一个坏的细胞,不如换一个新的。
现在大家有一个理念,认为创业首先要有创业计划书,一定要成功,其实不然。当年我读《基业长青》这本书时就讲过这个问题,很多大的企业不是先有产品,先有规划,而是先有梦想。
我们当时确实没有产品,也想好了退路。那时一个老师告诉我,你有两个最大的问题要考虑。
第一个问题是创业不成功后你要干什么,因为你把你的饭碗已经丢掉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如果创业成功的话,中国再来一次打地主、分田地怎么办。
当时我这样回答那个老师:如果这个民族都没有希望了,那么我还要个人的希望干什么呢?”
二
几番折腾
贩羊、卖酒、建焊材厂
成娄底最大民企
初出茅庐的梁永根四人空有一身理论,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做企业的经验。他们只好先放下干大事的念头,打算做些小买卖积累资金和经验。
这时,不知梁永根从哪里打听到了“羊买卖”生意火热的消息:一头羊可以赚到20多块。于是梁永根便带着袁金华他们跑遍了湖南、贵州,做起了羊的搬运工。
不过在千辛万苦买到第一批羊之后,梁永根才知道一个残酷的事实:羊最近之所以涨价,是因为当时外贸部门与日本签订了一份短期合同,但只要双方交完货,羊价很快就会跌落。
所以,梁永根不得不赶紧将羊低价卖出,他的第一次下海尝试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后来,梁永根卖过白酒,推销过玻璃纤维,尝试过非常多行业,但最后都无一成功。
一连串的失败让梁永根一蹶不振,他把自己关在当初酿酒的小屋里喝闷酒,一连喝了三天三夜,谁喊也不开门。
梁母看不下去后,硬闯了进来,指着装满酒的大缸对梁永根说:“你要还是咱们梁家的儿子,就从这小屋里走出去,重新站起来。或者,你就跳到自己酿的这些苦酒里淹死!”
被母亲一骂,梁永根顿时清醒了:母亲说得对,我不能在自己酿的「苦酒」里淹死,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随即,梁永根重新找到袁金华他们,准备再次回到涟源寻找新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醒自己今后做人做事要踏实稳重,同时也希望未来的事业能稳定,梁永根把自己名字中的“永”改成了“稳”,正式更名为梁稳根。
因为在四个创业伙伴中,有三人是材料专业的高材生,所以这次创业,在梁稳根他们总结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后,准备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寻找机会。
顺着这个方向摸索,梁稳根打听到了一种有色金属焊接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于是,他们分别找亲戚朋友借钱,最后凑了6万元,在1989年2月创办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
这一年,梁稳根32岁。
材料厂成立以后,梁稳根四人便一直窝在地下室里搞研究。在经过100多次调整配方,几十次改变工艺后,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
梁稳根兴高采烈地把一批样品寄给辽宁一个工厂,可不久他便收到退货,原因是质量不过关。
为确保这来之不易的创业成果,梁稳根回到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来现场指导。
在恩师的帮助下,105铜基焊料最终质量达到了合格,梁稳根他们终于顺利开张。
据梁稳根回忆:“1989年10月9日,那是我们永远难以忘记的特殊日子。这一天,我们4个创业者中的1个,从农业银行的一个营业所取回了8000块钱的第一批货款。
他拿到这个钱便一路狂奔,跑回公司,跑到我们办公室的时候,就把钱抛到了空中,边抛边喊“我们打过长江了!我们打过长江了”。然后我们几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唱起了「酒干倘卖无」。
为什么这么激动呢?因为当时这八千块钱意味着我们可以生存了。之前贩羊和做其它的事都不顺利,所以虽然我们才研发不到一年,但那时我们已经快无米下锅了。”
在特殊焊材得到订单的同时,梁稳根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人造金刚石。
当时中国的人造金刚石主要从苏联制造进口,但苏联解体后,金刚石市场的缺口一下子无人填补。
梁稳根逮住机会, 罗了一批专家,迅速组建了人造金刚石压机厂和人造金刚石厂。
借着这次突进,梁稳根的事业得以腾飞。到了1992年,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产值过亿,利润达3000多万,已经成为湖南娄底市最大的民营企业。
也是这一年,材料厂正式改名为湖南三一集团,透露着梁稳根进一步做大的野心。
其实在材料厂产值不高时,梁稳根就把“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的口号标语挂在工厂的各个地方。
后来一次春节期间,省委领导来厂里视察,看到标语后表示:“还要做出一流贡献。”三一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三
产业 国
杀进工程机械,化身“世界泵王”
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国迎来了大规模基础建设的高潮。但那时的建设工地上,基本都是进口设备的“博览会”,很难找到国产工程机械的身影。
在很多人心里,那时的中国产品一出场,就会被贴上“品质低劣”的标签。
“一个强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啊!”心怀产业 国梦的梁稳根,看到这种情形不免感慨。
刚好那时,梁稳根也在琢磨,为什么比他起步晚的张跃能把远大空调做到20亿产值。最后他得出结论:焊接材料这个行业太小,要干大事业,就必须进入大行业。
而工程机械不就是大行业吗?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梁稳根和刚加盟三一的副总裁向文波在“双进”战略上达成一致,即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工程机械。
向文波
其实当时在高管会上,也有人提议三一集团可以进入利润丰厚的保健品等行业,梁稳根只是反问了一句:“做出的保健品你会让你的儿子吃吗?如果不会,那我觉得这个行业就不能进。”
梁稳根认为,那种缺乏真正价值而靠营销取胜的产品,第一是违反了基本的商业道德,第二也很难可持续发展。
于是1994年,三一重工便在长沙正式成立。
彼时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有90%都被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等国际巨头霸占,核心技术也掌握在他们手中,初出茅庐的三一面临着重重困难。
但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个性让梁稳根无所畏惧,他选择从自主研发杀出一条血路。
混凝土拖泵(用于混凝土施工中的输送和浇注)是三一重工最早的产品。但第一批样品出来后,由于性能太差,被客户全部退回。
为了摆脱困境,梁稳根在全国广撒英雄帖,八方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最后找到了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的液压专家易小刚。
易小刚也是湖南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于工程机械的研究,曾主持开发国务院多个重大项目,后来成为了三一重工的总工程师。
来三一之前,易小刚从没接触过拖泵,没想到这个短板却成为了他的优势。因为传统拖泵的高低压一般通过不同的管子来切换,而易小刚则跳出常规,设计了一个可旋转阀门。
这个设计遭到工人和车间主任的一致反对,理由是:国外都是用管子!梁稳根权衡后,决定支持易小刚:“我们到底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外国人,可以先试一下。”
梁稳根的信任没有被辜负,在易小刚的攻克下,1995年12月,三一第一代拖泵问世,其液压稳定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级别产品的水平,三一重工也因此诞生了第一个专利。
拖泵
拖泵之后,三一重工又在混凝土泵车上向外资品牌发起了挑战,很快就成为国内第一家出口泵车的企业。
在研发团队的攻克下,三一在泵车相关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当时400米以上混凝土输送技术长期被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垄断,而三一重工不但把400米踩在脚下,还在2008年创造了上海金融中心492米的输送记录。
另外,对于泵车上的臂架,国内最早只能生产32米的型号,现在也保持着86米的世界最长臂架泵车记录,三一因此被大家称为“世界泵王”。
泵车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重工的泵车不但横扫市场,还积极参与全球的抢险救灾。
无论是2010年的智利矿难,还是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三一重工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力量!
四
强势登顶
死磕挖掘机,并购普茨迈斯特
晋升中国首富
挖掘机是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求都极高。
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曾提出,可以帮助三一重工发展混凝土机械,但前提是三一今后不得进入挖掘机市场。
梁稳根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在他看来,放弃挖掘机就等于放弃成为世界一流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机会。
早在1998年,三一重工刚在混凝土机械领域站稳脚跟时,梁稳根就尝试将业务拓展到挖掘机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