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搏尔: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千亿蓝海,百舸争流,强者“亮剑”

获取本 告PDF版请见文末

出品方/分析师:东吴证券 曾朵红 柴嘉辉 谢哲栋


1、英搏尔:电驱动强者,十年磨一剑

1.1.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领先企业,布局总成产品

英搏尔是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自成立起聚焦于电机、电控、电源(车载充电机OBC、DC-DC转换器等)及其总成产品。

截至2020年底,公司产品已实现A00级、A级、B级及MPV、SUV全系乘用车型配套,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场地车(电动观光车、高尔夫球车等)等领域,客户涵盖小鹏、威马、一汽-大众、杭叉、采埃孚等国内外主流车企及Tier1。

纵观英搏尔企业发展历史:

1)上半场(2005年-2018年):

聚焦电动车电驱动系统,成为中低速车电驱动“性价比王者”。2005年姜桂宾博士等创始人创立英搏尔,初期即为场地车提供电驱动产品,2009年起抓住中低速电动车发展机遇,通过高性价比的交流电机及控制系统实现进口替代。

2013年,公司通过“双80”等标准电机控制器在纯电乘用车市场占得先机,供货吉利、众泰等车企,随后将产品标准提升至“双100”;2016年共销售中低速电控36.5万台,国内销量市占率高达60.9%;2017年公司于创业板上市,乘用车方面定点北汽EC180。

2)下半场(2019年-至今):

顺应大集成趋势,由电控、电源等单体产品成功切换至动力及电源总成,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2019年,公司重点研发投入的创新“集成芯”电驱总成技术逐步应用,因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获得主流客户认可;2020年,公司在原有客户基础上新获威马、小鹏、一汽、采埃孚、杭叉集团等重点客户项目定点,相关产品共销售4.28万套,其中多合一动力总成销量处于全国前列。

逆境之下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电机电控强者重新上路。

2013-2018年公司营收从0.75亿元提升至6.55亿元,但2019年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优势领域A0/A00级电动车产能出清影响,营收同比下滑51.35%至3.18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0.79亿元。

得益于2019年公司积极向中高速电动车转型,逆势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随电动车产业政策助推、动力电池性价比凸显等因素催化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公司实现营收4.21亿元、净利润扭亏为盈,2021H1归母净利润达1671万元,同比+318%。

“多合一”总成产品、商用车/场地车等车型营收占比提升。

1)分产品看:

随着动力总成、电源总成的应用逐步成为行业趋势,公司加强相关布局,其“多合一”总成类产品(电驱总成、电源总成)营收合计占比从2018年的1.86%上升为2020年22.59%,我们预计未来继续保持营收占比提升趋势,同时电机控制器、OBC等单体产品营收占比随之下降。

2)分车型看:

2017年以来公司新能源和中低速电动车领域营收占比大致相同,因新能源乘用车产品放量的弹性更大、我们预计新能源车营收占比有望显著提升;场地车、工程机械领域利润水平较好,考虑公司的战略布局,该领域营收占比同样有望提升。

1.2. “全明星”团队,技术底蕴深厚

核心团队“全明星阵容”,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开发经验于一体。

公司创始人姜桂宾先生、研发总监李红雨先生师出同门,均博士毕业于西安交大电力电子专业,分别拥有20年和15年新能源驱动/电源系统开发经验。

2010年,与姜桂宾先生同校同专业的魏标先生离开艾默生后加入公司,担任软件总监。

此外,公司不断吸引电驱动行业专家“强强联合”——驱动技术总监刘宏鑫为中国变频器元老级人物,曾就职于华为电气、艾默生;总经理贺文涛、电源技术专家高军和关平都曾在艾默生、麦格米特、华为、瓦特电力等行业领军企业担任核心人员,拥有18年以上相关产品开发经验。

股权结构集中。

截至2021H1,姜桂宾(实际控制人)、李红雨、魏标 3 位一致行动人分别持有公司股份34.29%、10.15%、5.08%,共持有股份49.52%。卓越智途、格力金投并列公司第四大股东。

股权转让+股票期权双倍激励凝聚核心团队。

2020 年 12 月,三位一致行动人将其持有共计 756 万股转让给卓越智途内部持股平台及格力金投(两者均持有公司总股本的 5.00%)。

其中,卓越智途合伙人包括贺文涛、高军、刘宏鑫等被公司收入麾下的“王牌技术专家”。同月,公司首次授予 168 名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骨干 407.6 万份股票期权(占总股本 5.39%),行权价格为 32.83 元/股。

行权条件方面,要求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净利润不低于 1000 万元/3000 万元/6000 万元,彰显业绩增长信心。

引入国有资本优化股权结构。

格力集团全资子公司格力金投持股 5.00%,格力金投围绕珠海本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本地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国有资本的加盟有望加强公司与政府部门沟通、产业链资源对接、融资渠道拓展等能力。

深耕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领域,研发团队强势扩张、投入持续加码。

创立起公司即专注于新能车电机电控领域,至2020年公司研发团队共233人(研发人数占比达26.51%),形成以驱动总成和电源总成为主的两大核心研发团队。

2020年研发投入相较2019年有所回落,主要因为2019年定点较多客户车型,在开发平台建设等方面投入大,以及引入数位行业领军人物带来较多薪酬开支。

随2021年定点车型研发落地、团队激励初步完成,外加部分项目客户会给予研发费用支持,我们预期研发费用率会有所下降。

公司主要有“MOSFET/IGBT并联的动态均流技术”、“基于PCB波峰焊接的大电流层叠功率母排技术”(获得美、日、欧等国授权)、“交流电机参数辨识的矢量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涵盖硬件设计、电控软件控制、系统集成等各个阶段。

截至2021H1,公司有发明专利24项,已申请未授权发明专利33项,核心技术PEBB(电力电子集成)申请4项PCT国际发明专利。

认证体系方面,公司于2020年6月通过全球“ISO26262 汽车功能安全ASIL D级别”标准流程体系认证,产品开发流程符合最高功能安全等级。

1.3. 盈利能力边际改善,利润扭亏可期

受新能源汽车政策及产品结构调整等影响,毛利率存在一定波动。分车型看,场地车及其他(叉车、电动观光车、高尔夫球车等)产品毛利率较高,2020年达到36.87%,同年中低速电动车及新能源汽车产品毛利率分别为 21.86%/9.84%,盈利能力相对一般。

2019年公司毛利率急剧下降至11.43%,主要原因是新能源车政策补贴退坡导致公司产品销量不足,新增厂房设备的折旧摊薄效应差、成本高。叠加 2019 年公司主动加大战略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大幅上升至 16.47%),故当年亏损较多。

2020 年由于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公司部分 2018-2019 年定点的车型放量,毛利率回升至 19.50%。

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前期 2019-2020 年定点项目开始放量+未来定点更多优质项目,公司毛利率有望修复至 20%以上合理水平。

2021H1 总成产品毛利率水平仍较低,主要有以下原因:

1)公司产品性价比较高,价格相较竞品通常更低;

2)成本方面,一方面总成产品本身供应量不大、规模效应不显著;另一方面减速器等部分外采,增加了部分成本。

后续随公司供应车型结构的优化、总产成品起量、零部件自主配套率提升,总成毛利率有望修复至合理水平。

费用前置、研发投入占比高,费用率有改善空间。

2020年公司期间费用合计达8490万元,同比-25.1%,期间费用率为20.17%;其中研发/管理/销售/财务费用率分别达10.06%/4.92%/4.85%/0.34%;2021H1期间费用达6169万元,同比+86.4%,期间费用率为19.71%。

因公司定点项目从研发到量产往往需要18个月,前期需要投入较大研发费用(以及提前建产线带来的高折旧),随2021-2023年公司新增定点进入收获期、销量持续放量,我们预计营收增速快于各项费用增长,费用率有望降低。

2、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千亿蓝海,百舸争流

2.1. 新能车电驱动——整车动力之源,“多合一”趋势明显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是驱动电车的“肌肉”,替代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为“三电系统”,即动力电池、电机系统、电控系统。

其中,电机+电控合计占整车成本约13%(电机+电控成本占比在不同车型里有一定差异)。

电机控制器是由电路板硬件+嵌入微控制器芯片里的控制软件组成,功能是根据整车控制器的指令,将动力电池输出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驱动电机转动,高速转动的电机通过减速器机械装置减速、提高输出转矩,带动车轮转动。

工业领域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机电控存在技术同源性,但相比工业应用,新能源汽车对电机电控在可靠性、调速、效率等性能要求相对更苛刻。

工业用电机及其控制器通常工作在固定的一个或多个工况环境(比如单一转速下),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工作在更复杂的工况下:

不同路况下电机转速不一,各转速下都要保证电机输出转矩足够(起步阶段加速足够快、上坡阶段等低速情况电机仍输出大转矩)、高效率运行范围足够广(为了各速度下均能充分利用电池容量,提高续航里程)、体积尽可能小(车内空间有限,同等功率下电机越小越好)等。

车内环境恶劣,本身空间狭小、要求电驱动功率密度足够高(同样功率等级,体积比工业用更小),且车内温差大、电磁干扰较多,对硬件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

相较于传统工业领域电驱动系统(电机电控),新能源汽车领域在技术方面有以下特点:

电机种类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主导、兼有少数异步电机(特斯拉早期Model S 采用异步电机路线,后往永磁电机转变)。

电机由铁芯定子及转子组成,转子多采用IPM(内置式永磁体)结构,往往有多层嵌槽(用于放置永磁体)以提高输出转矩、调速范围、功率密度等性能,而工业用电机定转子在冲片设计时通常使用常规SPM(表贴式永磁体)结构、部分采用IPM。

电控无论是在硬件电路设计及核心控制算法上,都要做额外的改进:

1)主控电路及驱动电路方面,其一是通常采用大电压、大电流的硅基IGBT器件(传统MOSFET器件尽管开关频率高、开关损耗小,但难以承受电动车系统的高电压),甚至开关频率更高、功率更大的碳化硅器件;其二是可靠性相关性能更强,如抗电磁干扰;

2)电机控制算法方面,新能源汽车电机需要工作工况实时变化,需要根据电机变化的参数来实时调整控制参数,以实现调速范围足够宽、“高效率区”足够宽、转矩足够大等运行特性,通常采用带参数辨识的电机矢量控制算法。

1+1+1>3,电驱动由最初“结构集成”向“深度系统集成”演进,集成化“多合一”总成产品成为主流趋势。

以往动力系统的电机、电控、电源多单独采购,根据其电气、机械结构进行集成组装;随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要求不断提高,“多合一”总成产品通过巧妙设计将电机、电控、电源“深度集成”,减少彼此间的连接器、冷却组件、高压线束等部件,故价格、重量、体积上相对结构集成型产品有明显降低。

其中,新能源汽车中“大三合一”即为电机+电控+减速器,又称驱动总成;“小三合一”为OBC(车载充电机)+PDU(高压配电箱)+DC-DC(直流-直流转换),又称电源总成。

具有高效能、轻量化、低成本等显著优势总成产品逐渐成为主流,博世、联合电子、汇川技术、英搏尔等企业已入局。根据NE时代数据,2021H1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市场装机量115.4万套,其中有59.1万套为“三合一”产品,销量份额高达51.2%。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定制化程度高,不同车企的不同车型大多需要“量身定制”。

截至2021H1,国内电动车销量结构成“纺锤形”——B 级和 A00 级车型销量占比较高。

分车型来看电驱动配套技术:

1)A、B 级等中高端级别车型因价格较高、可降本空间大,性能要求高,故对三合一乃至六合一/七合一等更青睐,此外电控核心部件——碳化硅(SiC)器件有望率先在高端车型替代硅基器件(Si 基 IGBT/MOSFET)。

2)A00 级、 A0级中的低端车型部分仍采购单体产品自行组装(如五菱宏光 mini),部分也会采用平台化程度高、成本低的三合一产品。即使对同一级别车型,不同车企、不同电动平台均有各自的技术架构,需要电驱动企业去配合设计。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逐渐步入稳态,电驱动系统定制化程度减弱,有望成为标准化的汽车零部件,届时供应商大量产出标准化产品供给多个下游车企,规模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2.2. 新能源汽车东风起,电驱动进阶千亿级市场

政策端:宏观政策引导,中国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1)中国电动车政策持续引导。

国家 2017 年出台新能源汽车双积分规定,要求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需抵偿归零;2020 年推出零排放政策和计划,包括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池再回收和利用等;

2020 年 4 月,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将财政补贴期限延长至 2022 年底,并提前明确 2021 年、2022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退坡幅度,稳定市场预期。

随后出台的新补贴政策退坡幅度符合先前政策预期,强化了市场内生性需求,推动 2021 年国内销量增长复苏。

2021 年 3 月,《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 告》指出要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力争 2030 年保有量达6000万台以上。

2)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电动车。

(1)欧洲多国除电动车补贴政策外,碳排放考核趋严,欧盟气候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欧洲绿色协议》提出 2030 年必须缩减碳排放至少 55%(相较 1990 年),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2)美国激励政策力度不断加强,2021 年 3 月拜登宣布约 2 万亿美元基建和经济复苏计划,其中电动车领域拟投资 740 亿美元。同年 5 月,参议院清洁能源提案补贴力度超预期。

需求端:2020年以来,全球电动车需求旺盛,由以往政策驱动逐步过渡为爆款车型拉动真实需求。根据Marklines统计,2021年6月全球电动车销售52.55万辆,同比+151%,环比+21%,总体保持上升趋势。

2021年1-6月全球电动车累计销量239.56万辆,同比大幅上升167%。全球电动车渗透提升空间仍较大。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高β赛道,我们预计到2025年行业有望破千亿元,五年复合增速超40%。

中、欧、美政策屡超市场预期、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新车型密集发布带动销量放量,中国在电池等核心环节产业链完备、降本节奏加速,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望迎历史机遇。

按乘用车单电机+单电控2020年平均售价0.82万元、价格下降2%,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 2136 万辆等假设测算,我们估计 2020 年全球电机电控空间249亿元,到2025年有望超 1500 亿元,2020 年-2025 年 CAGR 达 44%。

2.3. 格局生变,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强势崛起

乘用车市场为主,第三方专业供应商、传统Tier1、整车企业“百家争鸣”。新能源乘用车领域,从事电机电控系统的企业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

1)第三方供应商:

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机供应商(如卧龙电驱、大洋电机等)或工控自动化、逆变器企业(如汇川技术、麦格米特、阳光电源等)以及业务主攻新能车电机电控的创业企业(上海电驱动、英搏尔、精进电动等)。

前者依靠电机电控技术同源性横向扩展至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时资金实力雄厚,研发投入大,后者创业企业则更为专注,深耕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领域。其中,汇川技术产品2020年依靠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大幅放量,而阳光电源借宏光mini出线。

2)动力系统集成商(Tier1):

通常为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如采埃孚、博世、大陆、博格华纳、法雷奥西门子等,凭借深厚的技术、工艺等积淀拓展至新能源汽车领域,本身产品力较强、产能规模大,且具备全球主流车企客户资源。

3)整车厂:

资金实力更强、产销量规模大的整车厂具有零部件产业布局和生产经验,部分采用自制电驱动系统(in-house)的模式:如特斯拉、比亚迪(弗迪动力)、蔚来(蔚然动力)、上汽(上海变速器)、长城(蜂巢)、吉利(威睿)等均有研制电驱动系统的部门或子公司。

第三方供应商凭借专业性、规模性,销量份额有望超越in-house模式的整车厂。

1)整车厂角度:

通常在 B 级及以上、对成本不敏感的车型(多为高端车型)大比例采用自 研电驱动系统,因其配套的车型出货量较大,故整车厂销量市占率较为靠前。

旗下电机电控子公司在关键技术上与第三方相差不大,但性价比优势相较第三方大多不强,故对于更注重成本的中小车型,部分整车厂会定点1-3家第三方供应商(A点供应商占销量 份额大头,B/C点份额少于 A 点供应商)。该措施一方面减少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外部供应商的“鲶鱼效应”倒逼着车企自研能力提升。

2)第三方电机电控企业角度:

本身定点车企较多,一来通过多车企、多平台、多车型打磨产品力、模块复用能力不断提升;二来具备大规模生产形成的成本优势(尽管整车厂自供量级也较大,但未来新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第三方供应的多个车企出货量总和或远大于单一车企自供的量,因此规模优势更强),技术迭代至稳态时电机电控标准化程度较高,规模效应更强。故第三方有望在百家争鸣中“胜出”。

3、单管方案一以贯之,纵向上攻中高端车+横向拓宽应用

3.1. 技术底蕴深厚,布局单管并联方案“先发制人”

单管方案将具备高性价比优势,或成未来驱动电路主流趋势。电机控制器核心部件——IGBT 模块通常集成了IGBT功率半导体器件(即“单管”)、驱动器、复合母排等部件,模块成本占电控的30%以上,具体成本占比根据车型及技术路线的不同而异。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主要被外资龙头英飞凌、三菱等占据(其中比亚迪微电子为自供),行业集中度较高。而国际巨头往往只提供特定参数规格的IGBT模块,然而模块参数往往不能很好适配具体需求(有设计上的冗余)。

若采用多个IGBT单管并联使用,不但可以提高系统的功率等级、提供所需的电压电流,还可以设计合适的冗余量,提高系统稳定性。

但多个IGBT并联时,由于各IGBT参数的分散性,其输出电流不可能完全一样,使得系统可靠性较差,整个IGBT模块寿命也会缩短,对企业技术能力考验大。

公司单管技术前瞻布局,产品功率扩展能力、性价比领先同行,项目落地经验护城河高,有望先发制人。

英搏尔自创立伊始即专注单管方案,开发出单管并联动静态均流技术、叠功率母排技术等核心技术。其MOSFET单管并联产品率先在中低速车、场地车上有超百万量“实跑”经验,为公司带来更快的技术迭代和工艺进步。

同理,对于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品,公司直接向头部厂商英飞凌、安森美等采购IGBT分离器件自制模块——只需调整电控内部功率器件电压/电流参数、增减器件数量、调整散热组件设计及采用适配的驱动电路,即可生产出应用不同领域的电控,快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且单管“自由组合”有利于减少整个模块体积和重量,带来成本的降低——即性能上“1+1+1≥3”,但成本“1+1+1<<3”,具备显著性价比优势。

第三代驱动及电源总成产品问世,性价比提升显著。

英搏尔顺应“多合一”趋势,结合前述单管方案独特的技术优势,自2019年起量产“三合一”动力总成,至2021年已经推出第三代“集成芯”总成——在同等功率下,体积、重量相对于竞争对手减少约30%(功率密度相较同行提升20%-30%),公司预计其成本低于主流产品20%+。

第四代驱动总成布局中,包含SiC功率电路集成、高速电机及新型无齿传动等核心技术,并已获得相关发明专利。

同时,在贺文涛先生前华为电源专家等核心人员加盟之下,电源总成如期推出,2020年量产“集成芯”三合一电源总成产品。

前瞻布局第三代功率半导体SiC,单管并联路线一以贯之。

SiC电控相对于硅基IGBT/MOSFET电控,以其低开关损耗特性,具备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耐压等优势,主流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及整车厂均有相应布局。

英搏尔研制的SiC电机控制器已于2019年交样,同样采用单管并联技术方案,系统效率提升5%左右,功率密度世界领先。

2020年至今已为福特、一汽大众提供SiC控制器样品,节奏稳步推进。

3.2.纵向突破A/B级车、ASP稳增,横向拓展商用车等领域

A级以上的功率更高,对电机电控功率密度、IGBT器件特性等提出更高要求。

A00级、A0级车型性价比高,通常用于城市代步和三四线城市短途出行,其电机功率和电压等级往往不高;而A级以上属于中高端居民消费车型,电池电压多集中在300-350V的中高压段,驱动电机峰值功率集中在120-160kW,功率更大情况下同时保证电机电控体积不能显著增加,故对产品功率密度提出考验。此外,电磁干扰(EMC)、噪声与振动(NVH)要求也随功率等级提高而提升。

纵向:公司产品已实现A00级、A级、B级、MPV、SUV等全系乘用车型量产配套,配套车企方面持续定点更多主流车企,同一车企定点项目增加。

公司前期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在产品成本要求苛刻的中低速车领域(包含A00级)积累应用案例以打磨产品,后从中低速车向上切入A00级乃至A/B级车。

整车厂A00车型通常采购单电控、单电源等产品,公司2017-2019年仍以单产品为主,但2020-2021年新增项目A00级以上车型定点显著增多(但A00级及以下车型销售额占比2020年仍有64%),且供应以“多合一”总成为主,A/B级等中高速车型销量占比有望提升,带动价值量上升。

同时,A00级方面公司已打造了平台化解决方案,提高产品通用化程度,生产规模效应更强。

定点客户及车型增加+“多合一”配套量提升,带动单车价值量ASP稳增。

2019-2021H1公司新客户、新车型定点快速推进,带来可观的订单增量,新增订单通常1-2 年后放量。

此外,自公司2019年逐步量产三合一动力总成,截至2021H1其控制器及总成销量占有率达到6.51%(公司根据单车配套一台总成or控制器计算);ASP方面也提升显著,从单价约2000元单电控到提供7000-8000元的动力总成,从单价约1500的OBC等电源产品到提供2000-3000元的电源总成;从三合一到提供多合一,其六合一动力总成(含电源)ASP高达10000 元、商用车单车价值最高近20000元,ASP提升显著。

若威马等标杆客户定点产品大幅放量且实跑性能较优,我们预计公司有望获取更多主流车企青睐,或定点更优质的车型乃至平台项目,未来可期。

横向:拓展至商用车、混动车、叉车等领域。相对于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系统,商用车、叉车等产品研发投入少、毛利率相对较高,贡献可观的利润增量。

1)叉车绑定头部客户杭叉集团,公司叉车电驱及液压产品于2021年量产,完成从低压单体产品向高压集成产品的升级迭代,单车配套价值最高近15000元。随杭叉叉车继续放量,2021-2023年将带动公司电驱动产品高增。

2)商用车方面,2020年定点世界级Tier1采埃孚,为其贴牌生产商用车电驱动系统,2021 年产品有望放量,ASP约9000元左右;

3)混合动力方面定点上汽通用、一汽大众等头部车企,实现营收零的突破,公司预计于2022年批量交付。

3.3. 产能加码,未来可期

珠海本部基地主攻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生产制造,截至2021H1已具备年产50万套动力总成生产能力。

1)2017年IPO募集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建设项目(总投资3.63亿元),新增年产电机控制器35万台和车载充电机12万台,以电控1500元ASP、OBC 800元ASP保守估计,对应产值6.2亿元。

2)2018年公司以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建设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动力总成项目,截至2021H1 已基本达产。2021H1,珠海基地对应50万套动力总成产品。

山东基地贴近轻型电车客户,轻型车优势巩固。

公司于2021年4月公告,在山东菏泽投资1.00亿元建设2条轻型电动车(低速、微型低速纯电动、A00级及部分A级纯电动车)驱动和电源系统产线,基地辐射雷丁、吉麦、鸿日、丽驰、御捷马等国内主要的轻型电动车企业。

节奏方面,2021年达产50%、2022年全部达产,年产能为50万套轻型电动车驱动及电源系统。截至2021H1一期正式投产,已实现年产能20万套。

稳定项目定点+新产能投放,英搏尔产能紧张状况有望缓解。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品定点前期需要研发和厂房、设备、产线前置投入(若定制化程度较高,则需要为车企设置专线),1-2 年后随着车型销量放量,产能形成有效出货才能大幅摊薄固定资产折旧。

随着公司珠海、山东两大生产基地产能持续扩张和爬坡,同时2020年加强了芯片等关键器件的国产化替代,下半年公司产能紧张情况缓解,且盈利能力有望显著回升。

4、盈利预测与 告总结

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整体营收增速分别为129%、98%、65%。

分下游来看,我们假设:

1)新能源乘用车产品产能持续扩张,五菱宏光mini、威马、小鹏等多个定点车型2021-2023年有望显著放量,故保持较高速增长。

2)叉车绑定杭叉集团大客户,单车价值量超万元,销量预计到2023年高达5万台,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而且前期营收基数小,故2021-2023年保持高速增长;特种车辆等其他类型车保持稳定增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