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百草坡
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是个公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郊。
这里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带。站在园林入口处的台塬上远望,整个园区山梁起伏、沟壑纵横,这是黄土高原经千年风雨侵蚀形成的零碎地貌。这里原本是城市的荒郊野外,如今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园林。
入口处正对面的山塬上耸立着一座漂亮的古式楼阁,名为晨曦阁,大概意为最早看得见日出或最早披上朝霞的楼阁。那几层高的楼阁飞檐翘角,呈展翅欲飞之势,可让人登临送目、抒展胸襟、放飞思绪。楼阁位于园中的最高处,站在园中大多数地方都可以望得见它,是这座园林的标志性建筑。
园林总体为中国古典式的,不象西式园林那样注重人工修剪,讲究几何线条的美观,而是依山就势,体现自然形态的美。园林也融入了一些欧美风格,如离晨曦阁不远处的一条略低一些的台塬上,建了一架彩色的欧式风车,下面坡梯上植了许多彩色的香花。据说这里是园艺展示区,大面积的香花互相辉映,充满了异国情调。
有梁就有沟谷,沟中一弯清溪缓缓前流,溪边有石、有草、有花,还有曲折的廊亭,沟谷上空还飞架着一座漂亮的大桥。
百草坡最多的还是黄土高坡。坡上大多长着杂草,也有的植了草坪、鲜花、绿树。许多的坡被辟成了路,宽宽的主路是观光车道 ,窄些的是游人行的路,用淡雅而带彩色的瓷砖铺就。还有一些小径用石板块铺成,上面有青石、青砖砌的台阶。这些路连接着园内各处,从山梁到塬、到沟,顺着坡路蜿蜒而行,会有峰回路转之感。园林起点的大路是染为绿色的,与林草一色,很让人爽目。走在这弯弯的小径和绿色的大道上,吸着郊外鲜鲜的空气,感受郊野爽爽的风,让人心旷神怡。
百草坡森林植物园主题是林、是树木。据说这座园林是全省最大的乔木展示园区。树木中数量最多的是槐,有国槐、龙爪槐,有一片林就叫槐树丁香林,林中有生长了几百年的古槐。北方人喜槐,黄土高原上几乎村村有槐,古时村里召集村民办大事敲的大铜钟,一般就挂在大槐树上。槐树还象征着高龄,千年松柏望老槐。槐树干空心了,里面长出柳树就叫槐抱柳,长出柏树就叫槐抱柏。槐是这里与人伴生的树,有部电影片就叫《槐树庄》,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五月槐花香》,好似南方的《八月桂花遍地开》。
园中还有榆、松、柏、杉、枫、桃、杏、枣、梨、杨、柳、丁香等树种,还有那低矮的灌木:沙棘、酸枣,还有贴地面生长的滚地柏。这些树种许多都各自成林,如杨树林、桦树林、柳树林、银杏树林等。另外园内还有一片片北方少有的竹林,清雅幽谧,与各种树林相互掩映,彰显城郊的宁静。如若晚秋树叶飘零,树上树下或是一派金黄,或是经霜变成一片鲜红,或保持一派翠绿,可使人欣赏到金秋灿烂的美。
百草坡最夺目的是花,这儿一片,那儿一畦,有的如花团锦簇,有的似汪洋一般的壮观,枝枝朵朵甚是可爱。花有人工栽培的美人蕉、串串红、芍药、月季等;有坡上野生的菊花:黄的、紫的,色彩鲜艳;还有人工撒种而不需再多管的大片盛开的格桑花:高高的,挺挺的,飘飘的,雅雅的,似舞在空中的蝴蝶。
沟谷中有一段叫七彩花谷,花开得很是灿烂。看着溪边雅立的点点菊花不由得使人想起冰心女士的一句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里却应该是:“溪边的花,你亭亭玉立时,幽谷便美了。”
百草坡最多的还是草。此处有村名为白草坡,因坡上漫生着一丛丛、一簇簇的白草而得名。白草又叫狗尾巴草、毛毛草,是土生土长的本地草。本地草中还有茅草、蒿草、蓬草、裨草,如今人工种植的草坪也爬上了山坡,齐齐整整的,好像展开的毛茸茸的绿色地毯,使野草坡升级成公园的景致。
百草坡还辟有中草药园区,长着各种中草药植物,或树或草……
百草坡公园,春天桃李花先开,鲜鲜艳艳的,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灿烂如锦,冬天则肃然成趣,有人专门雪后登山摄景,记录北国冬天漫山遍野银装素裹的美丽。
现在的百草坡公园虫鸣鸟叫,树上有不少的鸟巢,是鸟的天堂。白天时游人如织,夜晚寂静时,灯光灿灿,虫鸣声声成为自然界清静的喧闹。
我的一位朋友在百草坡旁安家了。他每天上山晨练,四季不断。他还拍了3000多幅照片,写了一篇美文叫《百草坡情缘》,叙述与百草坡结下的浓浓情谊。
现在的百草坡,由荒郊僻野变身为美丽的园林,游人沉浸在美景中漫步、休闲、怡情、健身,享受着美的风光、美的情趣、美的感触……
漫步百草坡,是城里人很美的休闲选择。
2016年10月6日
榆次王八山纪游
榆次城东有座王八山,算是郊外之制高点,虽说没有古八景那么雅,却也俗得出名,五、六十年代在榆次生活过的人,应该都知晓。
为何叫王八山,何时叫起?很难说清,它和猫儿岭一样是众人约定俗成的地域名称。有人说因为那山形若王八,也有人说,山上有战争年代修筑的六座碉堡,那山和碉堡群合起来像鳖,俗称王八。
近日和几个朋友相聚,说起了王八山,而且就在附近,于是临时动议,来了个说走就走的王八山访游。
我们的车停山下,只见左面的北山丘上有着一座碉堡残壁,半圆的弧形,上有长方形窗口,孤立于高处荒草中。那残破荒凉使人想起夕阳下古罗马斗兽场和澳门被火焚烧后残留的大三巴牌坊墙,都有着世事沧桑之感。
右面是王八山主峰,看得见坡上有座小亭子和山顶崖上残破的碉堡楼。我们向着主峰在荒草中走一段路后,发现山的这边已被铁丝 围住,还插有疙针荆棘,就像战争年代军事要塞的防守。绕走它处已经显远了,于是只好拨开荆棘,撩起铁丝 ,钻过封锁线,在荒草和乱石山坡上攀行。
艰难跋涉中我们相助着攀上了主峰,迎面树木丛中显出了一座碉堡楼,圆圆的很完整,走近一看,实际是半截旧物,上面是修复的,看来这里要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的旅游景观地了。
在完整的碉堡楼前摄影留念后,我们又向着北面更高处前行。与前面攀登不同,这里已是开通的坦途了,很轻松地到达最高处。这里的土丘上是岩石,岩石崖上建有一座碉堡。这碉堡顶部已被炮火掀去,只剩三分之二的楼体和根基。
进入堡内,能看到各种向外瞭望和射击用的窗口,从那里可望到山下景象。这窗口有大的长方型和小的圆型与正方型之分别。堡内还有过道、休息室和上下楼之阶梯,那碉楼应有上下三层。由于堡顶被炸飞,从残破的堡内可看到天空、云彩。
这碉堡用青砖、石块、钢筋水泥所建,十分坚固,如若不是战争猛烈的炮火是不会轻易毁掉的。这碉堡建于何时?有人说最初为日本人所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占领了榆次城,但在城外,他们是防守,白天出来,晚上龟缩在炮楼中。榆次大同街,还有很多地方有过日军碉堡炮楼。还有人说是闫锡山军队于解放战争中所建,对抗解放大军。他们守在这里,高踞山上,又在堡中,几座堡互为掎角之势,易守难攻。
但不管是日军还是闫军,都挡不住人民军队排山倒海的力量,挡不住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步伐。别说小小的王八山碉堡群,就是闫军认为最坚固的老巢太原,国民党虎踞龙盘的南京总统府,都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浪潮中改换了门庭。当年这些坚固的战争工事都已成为了残垣断壁,而且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榆次郊外王八山上的碉堡群,是难得留下的战争遗迹,可以成为一段社会历史的见证,让人怀古思今,很为可贵。
站在王八山的碉堡旁极目四望,山下的潇河筑起了漂亮的南北两座大坝,以调节水量。潇河岸边柳树绿了,呈现出一派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潇河是榆次的母亲河,它一路流来,沉积下了河沙於泥,慢慢地变成为滩涂、湿地、耕田。当年它流过此地时,曾与地下五龙池的泉水汇在一起,形成了400多亩碧波粼粼的莲花湖,号称榆次江南,以“源池荷花”之美名成为榆次的古八景之一。在朋友们的记忆中,这莲花湖平湖还田那一天,湖水将尽,一米多长的大鱼将围猎者反复摔打成泥猴,令围观的人们前仰后合,湖中莲蓬被悉数抢摘,脚底河蚌有碗大,偶尔还有幸能逮个王八山下的大王八……
往事历历在目,又都如烟散去。如今远处蓝天下崛起了林立的高楼,这新时代的楼宇与这残破的碉堡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起了站在埃及金字塔边的情景,站在那里的高处,让金字塔群与远处的现代开罗城同框,有着成长与埋葬,古老与新生的强烈对比。这王八山的碉堡与榆次新城也有着强烈的对比: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相映照,富有深刻的社会生活哲理。
望着眼前的景致,我想起了 上游人有临王八山仿李白登凤凰台诗作,首句为“王八山上王八游”。我顺其思绪步其韵也作古风一首为记:王八山上相携游/龟去空留土石丘/近观旧堡成遗迹/远望新居起高楼/茅草萋萋掩幽径/柳树依依拂闲愁/更有潇河宏坝在/清清流水不断头。
我觉得,王八山仍是榆次人文化旅游的一个好去处。
2020.4.10
榆次城中的“139记忆”公园
步行街头走走,街头的风景可细看。小时写毛笔字时,曾有一仿帖,记得里面有句话是写步行的:“一去走了二三里,沿途工厂四五家”,这句话反映着当时工业发展带来的乡村变化。如今这“一去二三里”看到的是: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派现代生活的繁华景象,过去的榆次城郊安宁村、锦纶厂现在已然是城市的热闹中心地带了。就在热闹的安宁路与锦纶路交叉口不远处,在高楼林立的小区旁边,在残留的铁路线上,新建了街头铁路公园。每段公园边立起了一块块漂亮的界石,上面还镌刻着几个字:“139记忆”。
这是一条横穿数条马路的狭长的铁路线,如今已变为城市里的一段有关铁路文化的绿色长廊。这里有铁轨、车厢,还有一个漂亮的蒸汽火车头,还有着流着清粼粼水的喷泉池,路中间车厢前还耸立起有着那个年代特点的用钢板焊接的“139记忆”几个大字,那字也刻在石头上,也写在墙上,引人深思。路旁是铁路站台,铺上了干净雅洁的路面砖。当年的铁路线,现在变为贯通数条街道的休闲的文化走廊和过道公园。公园中的路旁还有一座“139记忆管理处”。游人们悠闲地观赏,或匆匆地路过,这漂亮幽雅的路面景色,让人乐意从此走过。
“139记忆”是纪念城郊的一段铁路线。解放后,国家从战争状态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那时延用战时的计划经济,物资由国家统一调拨,这条铁路线曾经很繁忙。现在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用不了的物资仓库大都闲置了,专用的铁路线也就荒废了。但那段生活还值得大家记忆,于是“139记忆公园”建成了,成为城市一景,走在这里,会想起这座城市的过去。那时榆次城郊用数字符号代名的物资仓库还有“172”“525”,临近的太谷还有“171”。
铁路线旁的蕴华街口还有一片拆迁空地,那曾经是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属的广播录音器材厂,当年由于战备需要,从北京迁此。厂里的职工是随厂从北京迁来的。他们离开了首都和家,也算是“背井离乡”,成为榆次小城的一员,为小城带来了大城市人的文化,带来了首都人的生活理念,也带动促进了榆次这座小城市人生活品位的提高。
城市的西边郊区还有着全国液压系统最大的榆次液压件厂,是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新建的液压行业龙头型的工厂,技术工人大部分从东北调来,那些工人们讲些沈阳话、抚顺话,有着关东人的爽快。
再往西有经纬纺织机械厂,号称东亚第一大厂,隶属国家纺织工业部。工人从上海迁来,带着他们南方的生活习惯。当时由于企业可以办自己的小社会,大型国企经纬厂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区,有商店、学校、影剧场、公园,以致形成了厂内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活圈。他们的语言发音,是南北方话音的结合体,大家称为南方普通话。
榆次城中还有着曾经是华北最大的晋华纺织厂,这是民国时建的老厂,这里的居民有不少的家庭全家人都在厂里上班,他们和工厂成为生活命运的共同体。早年时晋华纺织厂上下班时鸣汽笛,那呜呜的鸣叫声曾经响彻榆次城的上空。如今晋华纺织厂已成往事记忆,拆留下的厂部院落有着民国建筑中西古典合璧的特点,成为纪念园区,部分厂房成为现代文化创意园。
榆次还有着辛苦走南闯北的铁路系统的建设者,铁三局、铁十七局的很多单位落户榆次,为榆次的建设添光增彩。
城市该记忆的事物太多了,我们曾在寿安里小学办的初中班学习过,这座学校最早是天主教会小学,后成为榆次第一完全小学,简称“一完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以上学校全部停课停止招生,数届小学毕业生上不了初中,而1969年各停课学校复课时,中学的招生又容纳不了数届小学毕业生。于是当时在有能力的小学办起了初中班,解决当时的小学毕业生就学问题,那座“一完校”就成为我们曾经的中学校园,遗留过我们初中时的别样的青春身影……半个世纪后,寿安里小学初中班的同学们聚集母校,献上了大家深情的怀念,汇成了一本热情洋溢的青春纪念文集:《寿安里同学的记忆》,中学班的同学几乎每人都写了文章,其中我自己就写了洋洋万言的《青春的岁月像条河》。为进一步怀想自己年轻时侯曾经的生活,我还写下了《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七十年代凭证供应生活琐忆》,还应“栖息之地,我们的榆次”沙龙之约,写下了《地委机关宿舍大院的记忆》,我的同学朋友读后说,感到记忆很亲切、甜蜜,有的还说读着读着不禁热泪盈眶……榆次 上也常常刊载“栖息之地,我们的榆次”忆旧文章,读文友们的文章,如《晋华街的记忆》等,大家分享着回想记忆之快乐。
记忆这东西太美了,它使人感慨万千。回想过去的美好记忆,在感叹之中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又生活了一次。当我认真地欣赏一篇与自己有同感的怀旧文章时,或看反映我们曾经时代生活的电视剧时,都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特别愿意看,感受那特有的生活气息,有时还会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那回忆,哪怕是“往事不堪回首”也需要回首,你看那南唐后主李煜不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一次又一次回首,甚至都“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何况是我们美好生活奋斗的回忆?记忆是我们生命中的人生财富,有着我们走过的人生路途,有着我们的情感寄托,所以有人忆起一些感情深处的记忆时会不由得热泪盈眶。
小小的城市“139记忆”公园,留住了城市这段的历史,也勾起了我们相关的许多记忆。这座城市应该多留些历史实物,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着亲切的
回忆,让以后的人知晓昨天,知晓我们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
那是城市走过的路,承载着许多这座城市居住者人生岁月的回想。那是真实、生动、深刻的人文历史。
2018.11.26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