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航空史上所有喷气式战斗/攻击机结构剖视图,足足100个型号

歼-10B((英文:J-10B或F-10B,北约代号:Firebird,火鸟),是中国第三代歼-10的改进型战斗机,为单座、单发、多用途、配备先进机载设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先进战斗机。歼-10B修改了机身和航空电子设备。2004年5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的成都飞机公司(CAC)开始发展歼-10战斗机改型。

歼-15(英文:J-15,中文绰号:飞鲨”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约代号:侧卫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国参考从乌克兰T-10K-3号机以国产歼-11战斗机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重型双发舰载战斗机,该机研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承担。歼-15在战斗机世代划分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即第四代半战斗机。2009年8月31日,歼-15首飞成功。2012年11月23日歼-15降落在辽宁号航空母舰

歼-16(英文:J-16),是中国沈阳飞机公司基于歼11系列发展而来的新型第四代多用途双座双发歼击轰炸机。2011年10月17日已在沈阳首飞,歼-16具有对空对地攻击能力。可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并识别目标的相关信息。歼16最大特点是具备远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最大载弹量12吨,可以发射鹰击62和鹰击83空对舰导弹。

歼-11(代号:J-11,英文:Shenyang J-11或F-11)战斗机,是中国购买的俄罗斯专利及授权的苏-27SK(苏-27的外销版)的国产组装飞机,

歼-31(中国编号:J-31,代号:鹘鹰,英译:Gyrfalcon,英文:Shenyang J-31 )战斗机,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沈飞)研制的第五代单座双发隐形战斗机 。歼-31是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研发的多用途战斗机,歼-31采用单座、双发、外倾双垂尾、全动平尾的正常布局,两侧布置大S弯进气道,并有内置弹舱。

枭龙战斗机(Chengdu FC-1/JF-17),原计划名“超七”,中国对外称之为FC-1,巴基斯坦称之为JF-17雷电,是中巴双方共同投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所属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巴基斯坦空军参与开发的全天候、单发、单座、多用途轻型战斗机。

F-35“闪电Ⅱ”(英语:F-35 Lightning II)联合攻击战斗机是一款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设计及生产的单座单发战斗攻击机,主要用于前线支援、目标轰炸、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并因此发展出3种主要的衍生版本,包括采用传统跑道起降的F-35A型,短距离起降/垂直起降机种F-35B型,与作为航空母舰舰载机的F-35C型。F-35在战机世代上属于第五代战斗机,具备较高的隐身设计、先进的电子系统以及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F-22″猛禽”(英语:F-22 Raptor)战斗机是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联合研制的单座双发高隐身性第五代战斗机。洛克希德·马丁为主承包商,负责设计大部分机身、武器系统和F-22的最终组装。计划合作伙伴波音则提供机翼、后机身、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和培训系统。隐身性能、灵敏性、精确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组合其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使得它成为当今世界综合性能最佳的战斗机。

F-15鹰式战斗机是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生产的双引擎、全天候、高机动性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由1962年展开的F-X(Fighter-Experimental)计划发展出来,1969年由麦道公司得标,1972年7月首次试飞,1974年首架量产机交付美国空军使用,F-15的设计思想是替换在越南战场上问题层出的F-4战斗机,并要求新F-15对1975年之后出现的任何敌方战斗机保持绝对的空中优势,

F-15E”打击鹰”是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F-15″鹰”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的双座超音速战斗轰炸机,兼具对地攻击和空中优势能力,称为双重任务战斗机。该机在外形上与F-15D基本相同,重新设计了发动机舱以及部分结构,使航程增加了33%,武器挂架增加了1倍,除原挂架外,在每个保形油箱边还有6个挂架,采用了具有自动地形跟踪能力3余度的数字式电传操纵 系统和先进的电子座舱显示系统。

美国F-18由美国麦道公司和诺斯洛普公司联合研发的舰载型战斗机,主要编入美国航母战队。F-18绰号”大黄蜂”。F-18″大黄蜂”是第一种生产型,是单座、双发航载战斗攻击机,主要用于航对防空和航载攻击机的护航,

F-16“战隼”(英文:General Dynamics F-16 Fighting Falcon),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美国空军研制的单发轻型空中优势战斗机,与F-15战斗机一道是美国空军主力战斗机之一,世界上最成功的轻型战斗机种之一,从1976年开始批量生产到现在共有近4600架F-16诞生,外销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计上F-16针对越南战争空战经验大幅度优化视距内格斗性能,是美国第一种能够进行9G(88m/s2)过载机动的战斗机,也是美国首先采用线传飞控、人体工程学座舱的战斗机之一

F-14是美国格鲁曼公司研发的双座超音速重型舰载战斗机,采用双发双垂尾可变后掠翼设计,能发射远程空空导弹拦截轰炸机。随着苏联解体和维护成本高昂等因素,目前已经退出现役。

F-117A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服役并参战的隐身战机,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1981年首飞成功,次年服役,共生产59架。因第一代隐身设计技术导致飞机飞行性能不佳,仅可作为隐身攻击机使用,先后参加过多场战争,用于在高威胁环境下突击重要目标。

F-111战斗机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和格鲁曼公司研制的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变后掠翼飞机。该机于1962年开始研制,空军的A型原型机于1964年12月首次试飞,A型的生产型从1967年10月开始装备部队。海军的B型原型机于1965年6月试飞,后因结构超重于1968年停止发展

苏-27战斗机(俄文:Сухой Су-27,英文:Sukhoi Su-27,北约代号:Flanker,译文:侧卫)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悬臂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气动性能,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以防起落时吸入异物。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钛合金,传统三梁式机翼,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无机械备份,静不稳定设计。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量生产,1985年进入部队服役。

苏霍伊苏-35(英语:Sukhoi Su-35,俄语:КБ Сухой Су-35)战斗机,北约代号“侧卫-E”或“超侧卫”(Flanker-E、Super Flanker)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座双发、超机动多用途重型战斗机,在战斗机世代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号,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苏-30战斗机是俄罗斯针对美国F-15战斗机而研制的一种多用途重型战斗轰炸机,具有超低空持续飞行能力、极强的防护能力和出色的隐身性能,在缺乏地面指挥系统信息时仍可独立完成歼击与攻击任务,其中包括在敌领域纵深执行战斗任务。目前主要装备中国空军

苏霍伊苏-33(俄文:Сухой Су-33,英文:Sukhoi Su-33,北约代号:Flanker-DSea Flanker,中文:侧卫-D海侧卫)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现俄罗斯航空制造集团联合体)在苏-27的基础上为苏联/俄罗斯海军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苏-33在战斗机世代划分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米高扬米格-29(英语:Mikoyan MiG-29,俄语:МиГ-29)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古格列维奇设计局(现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集团)研制生产的轻中型双发、前线空中优势战斗机,北约代号:支点(Fulcrum)。诞生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先进战术战斗机”(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计划,,重型先进战术战斗机诞生了后来的苏-27战斗机,轻型先进战术战斗机就是米格-29。

苏-24(俄语:Су-24,英文:SU-24,中文:苏-24;北约代号:Fencer,中文:击剑手)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的双座双发动机变后掠翼设计之低高度长程多用途攻击/战术轰炸机,主要用以取代老旧的Yak-28。除了携带传统的空对地导弹等武装进行攻击任务外,苏-24也可携带小型战术核武器,进行纵深打击。

JAS-39″鹰狮”战斗机是瑞典航空航天工业集团SAAB公司研制的,有单座JAS 39A和双座教练型JAS 39B两型(JAS为JAKT、ATTACK、SPANING三字的缩写,意为拦截/攻击/侦察)。”鹰狮”是按瑞典空军分散配置的原则设计,可以国内公路 作起降跑道。”鹰狮”的维修简易迅速:一组地勤人员,进行第二次升空的加油、再武装,过程不超过10分钟。JAS39可通过全天候电传操纵在9G过载下飞行自如,有”北欧守护神”之称。

阵风(Dassault Rafale)战斗机是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制造的双发、三角翼、高机动性、多用途第四代半战斗机。这款战机是世界上“功能最全面”的,不仅海空兼顾,而且空战和对地、对海攻击能力都十分强大。以F3型为例,阵风已具备高超的对海攻击、侦察和核攻击能力,阵风是一款能力全面、性能比较均衡的中型战斗机,即能空中格斗,又能对地攻击,还能作为航母舰载机,甚至可以投掷核弹(F3型)

EF2000战斗机是欧洲战斗机公司(英、德、意和西班牙4国合作)研制的新型单(双)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主要用于防空和空中优势任务,兼具对地攻击能力。前身是EFA验证机,曾命名为EF2000,又称台风战斗机(英语:fighterTyphoon)。采用前置鸭式三角翼、双发、单垂尾、机腹进气道布局,具有超视距、空中超机动攻击能力和格斗能力的多用途空中优势战斗机,还具有短距起降(STOL)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和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达索幻影2000(英语/法语:Dassault Mirage 2000,中国台湾称之为幻象2000)战斗机是法国达索公司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法国空军设计的单发三角翼多用途战斗机。幻影2000由法国自主设计,是法国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亦为第四代战斗机中唯一采用不带前翼的三角翼飞机,

T-50″金鹰”(Golden Eagle; ????)式高级教练机是韩国和美国合作的一款超音速高级教练机,韩国航太工业公司(Korea Aerospace Industries,KAI)是本机研发计划的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提供技术协助。T-50将用以取代现役鹰式Mk 67型(Hawk 67)、T-38教练机等转换教练机的一款先导教练机(Lead-In Fighter Trainer,LIFT);而由教练机型衍生的战斗攻击机型号A-50和FA-50,将取代韩国空军的F-5战斗机。

Saab-37″雷”是瑞典在60年代自行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它是瑞典空军第37武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第37系统包括:Saab-37及其动力装置、机载设备、军械、弹药及照相设备;地面维护设备,包括测试设备;训练设备,以及各种模拟器。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注意了第37系统对瑞典空军基地配置与防空指挥系统的最佳适应性。

狂风战斗机是帕那维亚(Panavia)飞机公司(英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研制的双座双发超音速变后掠翼战斗机,主要用于近距空中支援、战场遮断、截击、防空、对海攻击、电子对抗和侦察等。该机于1970年开始研制,1972年完成结构设计,1974年8月首飞,1974年9月命名为”狂风”。该机为串列双座,两侧进气,正常式布局,全金属结构,机翼为变后掠翼,带全翼展襟副翼及前缘缝翼,铝合金整体加强蒙皮,尾翼为全动升降副翼,内置式方向舵,采用电传操纵系统。

日本的F—2战机是以美国空军的F—16C/D型战斗型为蓝本设计建造的,在飞机外形、动力设计、搭载武器等方面吸取了不少F—16的优点和特长。

“经国号”战斗机是中国台湾地区在美国力量帮助下研制的战斗机定名为IDF计划总的目标是研究一种防御性的战斗机,力求在质量上取得优势。台先进战斗机计划1983年展开,战斗机定名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 自制防御战机)。计划总的目标是研究一种防御性的战斗机

1973年2月9日,台湾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一份协议-由航空工业发展中心(AIDC,现改为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诺斯洛普公司的授权之下生产100架F-5E战机。这项定名为虎安(Peace Tiger)的生产计划一直持续进行到1980年代中期,截至最后的虎安6号计划为止,一共生产了242架单座的F-5E与66架双座的F-5F,占全球生产量约1/4,是全球最大的使用国。命名中正号,

歼-8Ⅱ(J8-II,北约代号:长须鲸,英文:Finback)歼击机,是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研发的歼-8改进型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II摒弃了机头进气的气动外形,采用机体两侧进气道,便于机头安装机载雷达,提高了战机的作战效能。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88年3月18日设计定型,

幻影III型单座单发无尾三角翼战斗机,001号机于1955年6月25日首飞,于1958年5月12日首飞,并于1958年10月24日第35次试飞时突破2马赫音障,成为第一架速度达两马赫的欧制战斗机。

“幻影”4型是法国在ACF计划中止之后着手研制的单座、单发轻型战斗机。1995年12月法国空军正式宣布选用”幻影”4型2000作为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力战斗机,第1架原型机于1987年底出厂,1988年3月首飞。生产型飞机于1983年开始交付,1984年形成初步作战能力

米高扬米格-25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МиГ-25,英语:Mikoyan MiG-25,北约代号:”狐蝠”,Foxbat),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20世纪60年代末期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最大飞行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 。米格-25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5大量采用了不锈钢结构,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

米格-23/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МиГ-23,英语:Mikoyan MiG-23,北约代号”鞭挞者”,Flogger),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研制的可变后掠翼单座单发超音速战斗机,是前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也是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米格-23是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有三种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机;C/MΦ型是制空型;У型是双座教练机;MC是C型的出口型。

鹞”是一种亚音速单座单发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是英国原霍克飞机公司(已并入英国航宇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已并入罗·罗公司)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其主要任务是空中近距支援和战术侦察。

A-6入侵者式攻击机是一架由格鲁曼公司生产的双引擎、中机翼攻击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63年至1997年使用的舰载攻击机。在波斯湾战争、越南战争中都能够见到它的踪影,A-6攻击机能够在任何恶劣的天气中,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以超低空飞行,穿过敌军的搜索雷达 ,正确地摧毁敌军阵地、目标

F-5E/F“虎”II式战斗机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对其第三世界盟国进行军火倾销的主力机种,由于该机经历过实战考验并承袭有前一代F-5A/B“自由战士”战斗机维护方便等特点,使其在问世后的10年内,被销售至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并因此在国际军火交易中形成法国“幻影”III、前苏联MiG-21以及F-5E/F三种机型鼎立的局面

英国“鹰”200系列 系列是“鹰”式中改变最大的型号,是一种单座多功能战斗型,放弃了教练用途,完全用于空空、空地、空舰低强度作战。首架原型机于1986年5月首飞,但在7月坠毁。首架预生产型飞机1987年4月首飞,随后装有全套电子设备和系统的第3架验证飞机于1991年首飞。“鹰”200主要用于制空、近距空中支援、战场遮断、远程照相侦察、海上反舰攻击等,可昼夜全天候作战。目前马来西亚、沙特、文莱等共订购40架200系列。

歼轰-7(代号:JH-7,中国绰号:飞豹,外贸型号:FBC-1,北约代号:Flounder,译文:比目鱼),是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双发串列双座超声速歼击轰炸机。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172厂) 与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的中型歼击轰炸机,主要用于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

强-5强击机是中国研制的单座双发动机超音速轻型强击机,北约代号“番摊”。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亦可执行空战任务

苏-25攻击机(俄文:Су-25,英文:su-25,中文:苏-25;北约代号:Frogfoot,中文:蛙足)是苏联的一种亚音速近距离空中支援攻击机,其结构简单,装甲厚重坚固,易于操作维护,适合在前线战场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对己方陆军的直接低空近距支援作战。

F-1 型支援战斗机是日本以T-2型高级教练机为基础自行研制的超音速战斗机(T2则是在英法合制”美洲虎”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主要用于攻击地面和海上目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