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零度,守护上海的“暖”

冷!冷!冷!

20年来同期最冷寒潮降临申城

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有条不紊运行

因为有他们全力奔跑与守护

0点零度,上海温度

全城行动做好民生保障

宝山气象台

探空气球顶风升起 为城市气象“搭脉”

▲ 夏卫祖在放飞“探空气球”

今天0:40,宝山气象台外的国家气象基本站实时气温已经跌至0℃。整个城市早已进入梦乡,但对宝山气象台副台长李用宇和高空首席夏卫祖这对今天值班的高空探测搭档来说,这寒冬的夜依然令人清醒,和其余的365天一样,只是一个寻常的“探空气球”放飞日的开始。今天,李用宇是主班,负责校准探空仪,同时跟踪气球上天后的数据,夏卫祖是副班,负责充气球、升气球、放气球。李用宇说:“宝山台是上海唯一的国家气象基本站和高空气象探测站,它的基本气象探测资料要代表中国上海参与国际、国内气象资料交换。1:15、7:15、19:15,一天三只探空气球,365天一天都不能少。”

0:55,气温还在继续下跌,站点气温只有-0.2℃。夏卫祖从值班室里出来,穿过观测场,拉开了气球室的铁门。气球室里没有空调,气温和室外相差无几。夏卫祖冷得缩了缩肩膀,取出探空气球,平铺在地面上,随后,装上打气口,拧开墙上的氢气阀门,并给气球顺了顺方向。20秒后,气球逐渐成形。一边观察着气球的变化,一边调节氢气阀门的大小。不到3分钟,300克重的探空气球就打足了气,直径有近1.5米。自1989年到宝山气象台工作,夏卫祖已经放了31年探空气球了,如今,他整套打气流程行云流水,没有一个废动作。

“给气球充气并不是最难的,释放气球的那一瞬间才既讲技巧又讲体力。”夏卫祖说,寒潮带来的冷并不棘手,最怕的还是刮风。1:10,室外突然一阵北风呼啸,瞬时风力达到了每秒11米,相当于6级大风。举着气球准备释放的夏卫祖一出室外就被风吹着跑,气球也被吹得变了形。包括李用宇在内的值班同事们都跑到观测场上,帮夏卫祖护球。“风雨过猛,气球有可能爆炸;风力太小,气球不容易升空。站在什么地方、朝着什么方向,松手前一秒要立即根据经验作出判断。”夏卫祖一边说,一边调整着气球的方向,终于在1:15让带着测风仪的气球顺利地飞上天空。

这边夏卫祖把气球刚放上天,还在搓着冻僵的手指,那边李用宇赶紧跑回值班室,打开电脑上的雷达追踪捕捉探空气球的实时定位,检查气球携带的仪器数据是否成功传输。1:30,气球已经乘风飞到6000米高空。“整个升空过程都需要监控,以便及时用雷达捕捉信号,及时了解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2:08,气球终于在20747米的高空炸裂,李用宇也松了口气。“每次放飞气球就如同在为城市气象‘搭脉’,气球升至2万到3万米高空过程中,搭载的仪器会实时收集每个等压面的温度、湿度、风向等气象数据,为天气预 提供依据。因此,每个气球都马虎不得。”

超市寒潮下,备货足,送菜忙


▲ 联华超市江桥物流仓库员工正把生鲜蔬菜搬进配送车辆

寒潮来袭,市民菜篮子拎得稳不稳,关键在于货架上的绿叶菜多不多。0时,海岸君在联华超市江桥物流仓库,目睹一筐筐大白菜、菠菜、油麦菜等绿叶菜装车,跟着生鲜物流车,将数吨蔬菜水果送进了世纪联华(西郊百联店)。今天早上8点开门前,这批新鲜蔬果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货架上,等待着前来采购的消费者。

昨天深夜22:30,中转大仓,灯火通明,楚凯和刘敏正往车上搬运蔬果,世纪联华的西郊百联店和新村路店的生鲜食品,每天都由他们配送。两人既是夫妻也是同事,每晚此时,都是最忙碌的时候。

▲ 联华超市江桥物流仓库员工正在搬运蔬菜

“昨天工作群里就发了寒潮的消息,提醒大家注意行车安全,多穿衣服。”楚凯说,他已经检查过车况,并给水箱加了防冻液。但两人的衣服却没有多穿,分别是短款呢大衣和摇粒绒棉衣,再罩上薄薄的工作背心。

他们这一车蔬果有3吨多,全靠人工搬上搬下,一动就出汗。”联华超市物流公司副总经理卓卫青一点不意外,他告诉海岸君,从21:30到第二天3:00,约80辆物流车会满载着生鲜食品,陆续出发,赶在6:00前,配送到上海及江苏的联华超市。

23:07,在漫天飞雪中,楚凯夫妇开着车出发了。因为雪天路滑,他开得有点慢,导航显示18分钟可以到达的路程,直到23:40才抵达世纪联华西郊百联店。在收货区,生鲜经理王旭和他的同事已经在等候。

寒潮来了,所以从昨天开始我们就加大了蔬果订货量,今天来了2吨不到一点,是平日的两倍多。”王旭说,再加上周三是联华超市的生鲜日,线上下单享受8折优惠,必须备货充足。“尽管气温降低,但超市里的蔬菜价格基本没变,30日我们还有大白菜的限时特价,0.59元一斤,所以今天订了900多公斤。”

一口气抱起近30公斤一袋的大白菜,再慢慢放在仓板上,刘敏用液压车把一板又一板的蔬果推进收货区,终于在0:30完成了这家店的配送。无暇赏雪,下一站是新村路。

自来水昌平路爆管连夜维修 明天早高峰可通小车


▲ 抢修现场

深夜沉睡梦中的市民不一定知道,昨晚的昌平路近江宁路处,曾爆过一根水管。海岸君现场采访获悉,城投水务启动紧急预案后,该处爆管已连夜维修,初步预计明天早高峰时就可以通行小车。

昨天深夜,海岸君赶到爆管现场时,道路中央已挖开一个三米宽、六米长、两米左右深的坑,裸露水管的一侧,爆裂口已无水外流,因管内管外温差较大,股股“热气”清晰可见。坑四周,多功能指挥车、挖土机、发电机、电焊机等各式施工机器,有的挖土,有的装土,有的发电。应急灯光下,施工人员的一口口粗气,同爆裂口的“热气”一样,清晰可见。

正在现场的黄浦供水管理所副所长汪巍介绍,昨晚9时爆管后就启动紧急预案,市水务局、市供水处等相关方面负责人迅速赶到了现场。现场,抢修人员及时关闭附近进水阀门、开启移动泵车排水的同时,也根据市民反映的情况和水压监测情况,迅速锁定了爆管位置,之后,随着地下管线情况快速查清,挖机就开始破路作业。

“冷吗?”凛冽寒风中,海岸君问一位叫王根富的工人,他呵呵一笑,“干活哪知道冷”。王根富说,当挖机挖到水管附近时,他和其他工人就开始用锹和铲挖,为了早点把水管修好,中间基本没停过。说完,他拿着焊枪,头也不回地就开始操作那段爆裂的水管

据了解,该处水管因气温骤降与管子自身热胀冷缩所致。紧急处置中,其他水管已在爆管后向附近用户供水。对于该处路面,抢修人员表示正争分夺秒抢修中,今天覆土,明天早高峰就可恢复小车通行。

电力福州路384弄:市民连说四句“谢谢侬”


▲ 电力工作人员在更换空气开关

“辛苦侬了!”今天0时,福州路384弄某号的居民老张,送别电力维修工时,连说了四句“辛苦侬”后,又连说了四句“谢谢侬”。

昨晚11时半,位于广东路414弄21号的国 上海市区供电公司一维修点内,维修工姜菊峰突然接到了电力热线95598转来的一个工单:福州路384弄某号一居民家突然没电了,需急修。这个电话就是老张打的。

接到工单,姜菊峰马上提起一个工具箱走了出去,他的身后,跟着同伴张国栋。他们的工具箱有20斤左右,里面放着开关、起子、电笔、电钻等各式工具。室外,已飘起了雪,哈口气都能看到,但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工具箱一放到门口的电动车上,就出发了。

15分钟左右,他们就到了在五楼的老张家门口。“我前面开空调时,不知道怎么回事,电突然没了。”见到姜菊峰和张国栋,老张像遇到了救星一般想寒暄几句,姜菊峰和张国栋喘着气,来不及多说便打开了电表箱。“空气开关不行了。”初步判断后,他们就打开工具箱,换上新的空气开关,让老张再试试看。

“好了,电好了。”灯亮的那一刻,老张眼睛放光,“这么冷的天,有空调就好过多了,心就定了”。查看手机,他发现,从他 修到姜菊峰和张国栋修好,只有半小时左右。“我原来以为,至少要等一个小时才能修好,没想到这么快。”看着姜菊峰和张国栋转身而回的身影,老张一连说了四句“辛苦侬”和四句“谢谢侬”

姜菊峰和张国栋告诉海岸君,为了尽可能让用户少等,他们一般都是一接单就出发,从接单到上门,他们一般在15分钟左右

小区保证小区正常供水 一群人夜间在天台出没


▲ 浦东新区尚海郦景小区保安在铺设防滑的麻袋

0时,手机闹钟铃声响起,古北物业工程部龙杨立即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他拉好冲锋衣的拉链,拿着一本绿色文件夹,和保安部姚宇峰开始一项特别的任务——防冻巡查。

气温暴跌,浦东新区尚海郦景小区里每栋居民楼天台上的水箱显得有些“娇弱”,是防冻巡查的重点部位。乘坐电梯达到41单元住宅楼的顶楼,龙杨拿出手机对着门禁刷了一下,“滴”的一声,通往天台的玻璃门应声而开。飕飕寒风迎面吹来,龙杨侧着身、拉紧衣领,走向天台。午夜零点,没有任何遮挡的天台,气温比地面要低两三度。龙杨用手摸一下水箱体,发现掌心有亮晶晶的小硬块。“这是冰花,已经开始结冰了。”龙杨对同伴说道。

▲ 尚海郦景,工程专管龙杨正在检查楼顶压力泵

打开水箱增压泵的机箱门,龙杨拧了拧放气阀,有水珠冒出;摸一摸泵体和外层海绵,没有温差;用手电筒照了照水箱压力表,指针定格在0.2兆帕,正常运作区间内。位于水箱另一侧的电动阀已经提前被包裹了两层厚厚的保温棉,龙杨伸出食指,按了按电动阀的接口处,手指干燥。龙杨解释道:“这说明电动阀接口处没有漏水、没有积水,冻结的可能性不大。”几项检查任务完成后,龙杨在检查表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勾,准备去下一幢居民楼的天台。小区有33幢居民楼,33个水箱。夜间温差大,他们特意增加防冻巡查频次,上半夜一次,下半夜一次。

▲ 保洁员清扫路面积水

▲ 物业公司提前准备好的防寒应急物资

小区有4个出口,通道处均已堆放好麻袋、工业盐等防冻物资。一旦小区出入口出现积雪、积冰,工作人员各就各位,有人负责扫雪,有人负责撒盐,还有人负责铺设麻袋……三十出头的姚宇峰已是物业行业的一名“老兵”,和前几年相比,遇到极端天气,他们都有底,早早备足了防冻物资,除雪、防冻等措施已经反复演练过很多次。

工地加紧民生工程施工 为加班工人备好暖身汤


▲ 今天凌晨,工人正冒着风雪,在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施工现场加班加点

12月30日0:15,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施工现场仍在加紧作业。二十多名工人、两三辆工程车正在将水泥灌注到基坑底部。“这是为了加固基坑坑底。”隧道股份上海路桥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项目副经理刘飞告诉海岸君,施工的路面下方,以后就是淞沪路-三门路地道主线的一部分。纷飞的雨雪天,大风在耳边呼呼地吹,路面开始有些湿滑泥泞,这让刘飞有些担心,不时提醒作业工作人员要注意这注意那。“降温不怕,还是担心风大。”刘飞说,由于当天晚上风实在太大,一些原定的工序进行了临时调整,主要是担心会对设备造成影响,降低施工精度。

作为一项民生重大工程,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将整体提升江湾、五角场地区的交通。由于施工位置在地铁10号线的正上方,为了减少对地铁运营的影响,施工时间只能在晚上11点半到第二天凌晨4点。“整个工程工期很紧张,所以只能让工人加紧赶。”刘飞告诉海岸君,工程先要结构贯通,之后再进行机电设备安装、监控、绿化等附属工程施工,预计明年三季度可以实现竣工通车。

▲ 由于施工位置在地铁十号线的正上方,为了减少对地铁运营的影响,施工时间只能在晚上11点半到凌晨4点

时间一分一秒走过,温度也在一点一点下降。半个多小时后,工地食堂为加班的建设者们送来了羊肉汤和饼。一位工人站在雪中,喝着汤嘀咕道:“羊肉汤,好喝又暖身。”

环卫对大桥撒盐铺袋 凝雪剂也仿佛冷得“抱成一团”


▲ 泸定路桥保洁人员深夜抗寒

凌晨0时,横跨苏州河的泸定路桥上,纷纷扬扬的雪花终于小了些。林建军将手伸进一袋融雪剂中,使劲想把结成一大块的融雪剂掰碎。严寒中,融雪剂也似乎冷得“抱成一团”,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敲碎掰开。

林建军和同事焦明武将融雪剂洒向地面,一捧又一捧,仔细均匀地撒在非机动车道正中央。余贺凯和唐威淘则紧跟在他们身后,将一只只草编袋铺在靠近上街沿的路边,边铺边细心地用脚踩实排紧。而这支队伍的最前头,则是一辆道路清扫车和两位手持扫把的清扫工。到了1点多,气温下降得很快,地面温度更低,海岸君脚底已如同踩进冰窟,师傅们却还在紧张地忙碌着

这支8人应急小分队,来自上海高洁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清道一班。从昨天下午起,应急队伍已集结待命并开始“接单”。深夜,应急队伍带上200多只草编袋和几大袋融雪剂,来到泸定路桥、古北路桥和强家渡桥三座大桥,开展清道、清运、应急维修等工作。

▲ 清扫人员正在泸定路桥上铺草垫防滑

自从2008年入行以来,这是陈豪杰第三次遇到极寒天气,也是首次在短时间内经历“速冻”。他说,应急队伍中的很多师傅都住得挺远的,最远的上班要骑一个多小时电动车,很不容易。为了让师傅们“天冷心不冷”,公司特地采购了姜茶、方便面、卤蛋、暖宝宝、足底贴等,上岗前已发放给每个人。

地铁为道岔涂上防冻油 确保早高峰行车间隔


▲ 轨道交通9号线七宝站凌晨一点养护

0:50,在地铁9号线佘山站,雪花渐消,气温却愈发寒冷,行车调度在确认本区段内没有列车经过后,1名值班站长、2名站务员、2名值班员、2名维保通号人员和9名公务人员开始地面和道岔养护工作。

穿好反光背心、裹了一层厚厚羽绒服的的吴陆梅是当班的车站设备值班员,为确保第二天地铁站能正常进出不结冰,她和同事们在出入口台阶处和无障碍通道处抛洒盐粒,舀起一勺就用力向远处的地面积水抛洒,既快速又均匀。

▲ 在出入口台阶处和无障碍通道处抛洒盐粒

凌晨1:00的地铁道岔上,寒风吹得人耳朵生疼,吴陆梅朝双手哈了口气,开始拿着铲子清除钢轨上的油污。只见16个转辙机的外壳均已结上一层薄冰,随着钢轨上的结冰现象不断增加,众人加快了“除冰”速度。今晚的重中之重是为站区内的8副道岔涂上防冻油,早高峰1分50秒的行车间隔全靠佘山站内列车直接在道岔处折返,一旦结冰,将影响车辆运营。

“佘山站的高峰客流量能在全市地铁站排前十,边上有米兰诺贵都、佘北家园等十几个大型社区。五公里内的居民都在这里乘坐地铁通勤。”值班站长杨桂兰向海岸君介绍道:“结束道岔养护之后,车站值班人员将每半小时检查一次道岔运行和安全门开关情况,在四点的巡道车出来前后一小时,每15分钟再检查一次。”

直到6:01的首班车开始营运,值班人员才能松口气。上海温度就在这“一切如常”中默默体现,不起波澜却守护着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行人。

急诊室外“刮刮抖” 室内暖如春


▲ 晚11:00左右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候诊的小朋友和家长并没有往常的人那么多,但是医生和护士依旧很忙碌

一辆120救护车稳稳地停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大楼前,一名女婴被送入急诊。出生6天,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不好,女婴出生的医院建议立即转入专科医院。风雪之夜,值班的急诊医生李洁将她收治入院。

今天0时,海岸君在儿童医院急诊大厅看到,和往年早就到来的就诊高峰相比,今年的急诊大厅显得有些“冷清”——不见了黑压压的人头,也不见了蜿蜒的队伍。和在室外“刮刮抖”不同,急诊大厅暖如春,但也不觉得闷热。

“因疫情的缘故,人员流动性减少,大家防护也做得比较好,孩子们大多接种了流感疫苗,所以今年流感检出率比往年低很多。因呼吸道疾病、过敏来急诊的孩子人数也下降了。”罗晓娜医生说,今天凌晨的就诊人数比昨天同时段也有所减少

▲ 预检处

1岁的阳阳(化名)高烧,咳嗽有痰,已治疗3天。妈妈发现他拉肚子了。“昨天拉了5次,今天拉了6次。喝奶之后还吐了,还是带他来医院给医生看看。”李洁仔细问了孩子的症状,开具了化验单。妈妈告诉海岸君,“晚上人并不多,可能是天冷了大家都不想出门。我们等了20分钟,化验、看病都比较方便,医生也很耐心。”

6岁的昊昊因发热惊厥而留观了。罗晓娜说,最近,因气温变化较大,发烧、呕吐、腹泻的患儿比较多。“寒潮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经历今明两天的‘寒潮’洗礼,估计会有一波就诊高峰。”

据悉,为了应对寒潮,医院做好了充分准备,增援人手以保障患者就医需求。同时,保障部门对重点设施及区域做好保温措施,保证空调和水系统在低温期间持续开机、运行,并做好道路防滑物资的储备,让患儿和家属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暖服务。

南浦大桥

冰点下南浦大桥上,“想的都是保桥面安全”

▲ 南浦大桥喷撒融雪剂

风寒气冷人静的夜,估计没有人不想温暖的被窝。但昨天深夜到今天凌晨,在南浦大桥上,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南浦大桥项目部负责人胡彩旭却说:“没想过什么时候回家。”

0:25,胡彩旭和同事再一次来到了南浦大桥上。此前,桥上安装的全气象仪,已将能见度、大气温度、路面状况、路基温度、降雨量、温度、大气压强、湿滑系数、水膜厚度、冰层厚度、雪层厚度等情况实时传到了南浦大桥下面的中央监控室。胡彩旭说,到桥上现场查看,可以对实际情况作“双保险”式判断。

▲ 南浦大桥中央监控室

当桥上大气温度为零下0.2℃,路基温度为1.1℃时,胡彩旭一声令下,除雪车、撒布车、布料车、压道车等一辆辆车便缓慢驶上南浦大桥,5吨融雪剂均匀撒在桥面上。融雪剂撒过后,虽然桥边护栏上的雨雪水已凝固成冰,但桥面依然没冰,稀稀疏疏的车辆,畅然而行。

脸颊,冻得通红。“撒完融雪剂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胡彩旭说,桥面的温度,比地面要低几度,一旦结冰,比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一般情况下每日凌晨2:00至5:00,气温最低,桥面上的车辆更少,一旦险情出现,易影响早高峰通行,不能大意。

“想过家吗?”海岸君随口问了一句。“来到这里,想的就是桥面,就是安全,没想过什么时候能回家。”胡彩旭说,有一年,他在另一座大桥值班时,曾连续三天三夜没回家。“气候不好转,雨雪结冰的安全隐患没消除,想的都是保桥面安全。”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罗水元 杨玉红 裘颖琼

张钰芸 金旻矣 任天宝

左 妍 马 丹

摄 影 | 王 凯 张 剑 陈梦泽

陶 磊 周 馨 张 龙

徐 程 孙中钦

编 辑 | 梁 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