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找矿标志、23大找矿技巧,实用技巧

找矿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指示矿床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找矿标志按其与矿化的联系一般可分为直接找矿标志和间接找矿标志,前者如矿体露头、铁帽、矿砾、有用矿特重砂、采矿遗迹,后者如蚀变围岩、特殊颜色的岩石、特殊地形、特殊地名、地球物理异常等。

一、地质标志

1. 矿产露头

矿产露头可以直接指示矿产的种类、可能的规模大小、存在的空间位置及产出特征等,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由于矿产露头在地表常经受风化作用改造,因此据其经受风化作用改造的程度,可分为原生露头和氧化露头两类。

原生露头是指出露在地表,但未经或经微弱的风化作用改造的矿化露头。其矿石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保持原来状态。一般来说,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矿石和脉石较坚硬的矿体在地表易保存其原生露头。例如鞍山式含铁石英岩,其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基本上全是氧化物: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因此不会再氧化,至多磁铁矿氧化为赤铁矿,故地表露头基本上反映深部矿体的特征。此外,铝土矿、含金石英脉,各种钨、锡石英脉型矿体和矿脉在地表同样稳定,其中主要矿物皆为氧化物。这类露头一般能形成突起的正地形,易于发现,并且还可以根据野外肉眼观察鉴定确定其矿床类型,目估矿石的有用矿物百分含量,初步评定矿石质量。

多数的矿体的露头,在地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使矿体的矿物成分、矿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变化,这种露头称之为矿体的氧化露头。在对金属氧化露头的野外评价中,要注意寻找残留的原生矿物以判断原生矿的种类及质量,另外也可以据次生矿物特征判断原生矿的特征(表1)。

表1 矿床氧露头常见次生矿物及颜色特征表

金属硫化物矿体的氧化露头最终常在地表形成所谓的“铁帽”。铁帽是指各种金属硫化物矿床经受较为彻底的氧化、风化作用改造后,在地表形成的以Fe、Mn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主及硅质、粘土质混杂的帽状堆积物。铁帽是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标志。国内外许多有色金属矿床就是据铁帽发现的,如果铁帽规模巨大,还可作铁矿开采。在预测找矿工作中对铁帽首先须区分是硫化物矿床形成的真铁帽或是由富铁质岩石和菱铁矿氧化而成的假铁帽,其次对铁帽要进一步判断其原生矿的具体种类和矿床类型。

2. 近矿围岩蚀变

在内生成矿作用过程中,矿体围岩在热液作用下常发生矿物成分、化学组分及物理性质等诸方面的变化,即围岩蚀变。由于蚀变岩石的分布范围比矿体大,容易被发现,更为重要的是蚀变围岩常常比矿体先暴露于地表,因而可以指示盲矿体的可能存在和分布范围。

围岩的性质和热液的性质是影响蚀变种类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蚀变种类常对应一定的矿产种类,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其有关矿产如表2所列。

表2 围岩蚀变类型及其有关矿产表

(据侯德义等人,1984) 注:+++最常见,++常见,+少见

3.矿物学标志

矿物学标志是指能够为预测找矿工作提供信息的矿物特征。它包括了特殊种类的矿物和矿物标型两方面的内容。前者已形成了传统的重砂找矿方法。后者是近20年来随着现代测试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存在于矿物中的地质找矿信息能得以充分揭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已形成矿物学的分枝学科——找矿矿物学。

矿物标型是指同种矿物因生成条件的不同而在物理、化学特征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通过矿物标型特征研究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找矿信息:

1)对地质体进行含矿性评价。利用矿物标型可以较简捷地判断地质体是否有矿。例如,金伯利岩中的紫色镁铝榴石含Cr2O3≥2.5%时,可以判断该岩体为含金刚石的成矿岩体;铬尖晶石中的FeO>22%,其所在的超基性岩体通常具铂、钯矿化;再如金矿床中石英呈烟灰色时,其所在的石英脉含金性一般较好。

2)指示可能发现的矿化类型及具体矿种。预测工作区发育的可能矿化类型,在评价矿点和圈定预测远景区时具有重要意义。如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中的磁铁矿,其化学组分差别很大,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中,磁铁矿一般含TiO2很高,而其它类型的则含TiO2很低。同一矿床从早期到晚期也呈现规律性变化。从锡石的标型特征(晶形和含微量元素)可以区分伟晶岩型、石英脉型、锡石硫化物型等不同类型的矿化。

利用矿物标型特征和矿物共生组合特点,可以提供更好的矿床类型信息。如含锌尖晶石作为多金属矿床出现的标志;电气石的标型变化作为不同成因的锡石矿床的标志。伟晶岩中玫瑰色和紫色矿物(云母、电气石、绿柱石等)的出现是锂、铯矿化的标志;花岗岩中绿色天河石、褐绿色锂云母的出现,说明可能有锂矿化的存在;在变质岩地区见蓝晶石、石榴石、是含云母伟晶岩存在的标志。

3)反映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目前在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及生产矿区的“探边摸底”找矿作中应用较多。利用矿物标型特征的空间变化,推测矿物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及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矿床分带,指导盲矿找寻。如在反映成矿温度方面,锡石从高温→低温,晶形由简单的四方双锥→四方双锥及短柱状→长柱状、针状;闪锌矿从高温→低温,含铁量由高→低、颜色由黑→淡黄。王燕(1979)在胶东玲珑金矿对第一阶段石英进行系统的测温,绘制出温度梯度等值线图,清楚地反映了多渠道的矿液是从北东深部向南西方向斜向运移的,从而较好的指导了深部矿体的找寻工作。

二、地球化学标志

地球化学标志主要是指各种地球化学分散晕,它们是围绕矿体周围的某些元素的局部高含量带。这些分散晕据调查介质的不同可分为原生晕、次生晕(分散流、水晕、气晕、生物晕)等。图3-2-17反映了铜峪沟矿区Cu、Pb、Zn、Ag、Sn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

从研究、分析地球化学元素的途径入手而达到提取找矿标志的目的,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各种专门性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通过化探方法所圈出的各种分散晕常称之为化探异常,其在找矿中的应用及评价详见找矿方法一节。

地球化学标志在金属、能源矿产勘查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与其它找矿标志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点:

首先是找矿深度大,是找寻各类矿产、特别是盲矿床的重要标志,找矿深度可以达到百米甚至数百米;

其次,应用于指导找矿比较简便,利用不同级别、种类的化探异内的主要异常及其形态展布,反映主要成矿带和矿化集中区或主要矿源层的展布以及主要控矿因素与矿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勘查人员的识别能力,为评价区域总的成矿前景和矿产潜力指明方向;

另外,地球化学标志是发现新类型矿床及难识别矿床的唯一途径或重要途径。对于以成矿元素作指示元素而圈定的地化异常是一种直接的找矿标志;其不同级别的地化异常反映了成矿元素逐步地富集趋势,在找矿工作中从正常场→低异常区→高异常区→浓集中心→工业矿床,可以直接进行矿产的勘查与评价工作。因此,一些新类型的金属矿产就是通过对不同级别的化探异常的逐步评价而发现的。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如卡林型金矿床和红土型金矿床的发现及勘查评价工作。

最后需指出的是,地球化学的内涵丰富,获取途径之多也是其一大特点。地球化学异常除了上述的以众多的成矿元素作为指示元素外,还可以根据与成矿元素具相关联系的非成矿元素作为指示元素进行异常的提取及评价工作,例如在金矿的勘查工作中常选用Cu、Pb、Zn、As、Sb、Hg等元素作为指示元素。在异常的获取途径方面可以是从基岩中提取的原生晕,也可以是从水、土壤、空气、生物中提取的次生晕。

三、地球物理标志

地球物理标志主要是指各类物探异常,如磁异常、电性异常、放射性异常等。地球物理标志对各种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的勘查工作具有广泛的指示作用,其主要反映地表以下至深部的矿化信息,对地表以下的地质体具有“透视”的功能,因而是预测、找寻盲矿体(床)的重要途径之一。物探异常的实质是反映地质体的物性差异。因此,地球物理标志是一种间接的找矿标志,其本身往往具有多解性。另外,物探异常的强度受地质体的埋深大小及地形地貌特征影响较大。在应用地球物理标志时,必须结合地质、地貌等多方面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以求对物探异常所反映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解释。图3-2-18显示出一幅视电阻率的等值线图它是根据以100m电极距用激发激化测量过的同一地区取得的读数作出的,矿体的轮廓重叠在电阻率的异常分布图上,低阻异常与矿体的已知位置和近地表的轮廓重合。

四、生物标志

生物的生存状况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一些特殊的生物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地下的地质特征及可能的矿化特征,因而可以作为指示找矿的标志。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的铜矿区内一般都有海州香薷(铜草)生长,目前是公认的本地区内找矿的一种重要指示植物。

目前,生物标志的研究趋势是由宏观生物向微体生物、如藻类、细菌、真菌类发展,由现代生物向已绝迹并已成为化石的古生物发展。并且,在研究、揭示生物标志的指示找矿机理方面,一改过去的把生物视为环境的被动产物的片面看法,而是更多地注意对环境的主动改造作用,即把生物本身视为一种重要的致矿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发掘新的生物找矿标志。这主要是近20年来生物成矿研究所取得的巨大进展,使人们认识到生物通过自身或因其活动而改变了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使成矿元素发生迁移、沉淀和富集,从而形成上规模的工业矿床。生物致矿作用的揭示给生物找矿标志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广阔空间。

五、人工标志

主要指旧采炼遗迹,特殊的地名等。例如老矿坑、旧矿硐、炼碴、废石堆等,它们是指示矿产分布的可靠标志。我国古代采冶事业发达,旧采炼遗迹遍及各地。古代开采放弃矿山、或者是由于当时技术落后不能继续开采,或是由于对矿产共生组合缺乏识别能力,用现代的技术及经济条件重新评价,有时会发现非常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我国不少矿区是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开发的。此外,更多的是以这些旧采炼遗迹为线索、通过成矿规律、找矿地质条件的研究而找到更为重要的新矿体。特殊地名标志是指某些地名是古代采矿者根据当地矿产性质、颜色、用途等而命名的,对选择找矿地区(段)有参考意义。有的地名直接说明当地存在什么矿产,如安徽的铜官山、湖北大冶的铁山、河北迁西的金厂峪、浙江平阳的矾山、甘肃玉门的石油河等。有些地名因古代人对矿产认识的局限性,其地名与主要矿产类型有差别,但仍然指示有矿存在的可能性,例如江西德兴银山实际上是铅锌矿、湖南锡矿山实际上是锑矿、甘肃白银厂实际上是铜矿等。

找矿都是靠运气吗?当然不是,如果你没有科学的找矿技术和丰富的找矿经验,每天想着“天上掉下个金块块”,几乎是找不到矿的。刘继顺教授为矿业界同仁写下了“百页找矿秘典”,为找矿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刘教授严谨的逻辑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更快的掌握数十个矿种的找矿标志,致敬!

◆◆

一、如何找金矿

◆◆

金矿床几乎可产于任何岩石类型及任何时代的地层中,但以前寒武纪绿岩带最为重要。金的矿化类型有:绿岩带型(含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型、斑岩型(含碱性岩、花岗岩)、浊积岩型、黑色岩系型、砂砾岩型、河流沉积物型;按成因类型分有石英脉型、硫化物脉型、微细浸染型、构造蚀变岩型、铁锰帽型、红土型等。

3、第三要注意铁帽、褐红色、褐黄色残坡积物及碳酸盐的溶沟溶槽堆积物的含金性查定。它们不但本身可成为铁帽型、红土型金矿,而且可以指示原生金矿的寻找。

4、第四要注意在锑矿、汞矿、砷矿(特别是雄黄矿、雌黄矿)区找金,就锑矿而言,它既可与金共生构成锑金矿床;也可分离,但相距不远,故有“不在其中,不离其踪”之说。部分铅锌矿的外围也可找金,如青城子铅锌矿外围;铜矿床的下部。铜镍硫化物矿床蚀变带也是找金的好去处。

5、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除硅化外,还有铁白云石化、铁方解石化、铬白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冰长石化、细粒黄铁矿化、砷、锑、汞、铋、铊矿化等低温蚀变组合。

7、开展河流重砂、沟系次生晕及各种化探方法工作,以金找金,是目前最主要的找金方法。

8、根据找金的指示元素找金,如汞、锑、铋、砷、铊、硒、铅、锌、铜、银的元素组合异常找金。

9、以物探方法查明断裂构造及硫化物分布规律来间接寻找金矿。

◆◆

二、如何找砂金

◆◆

砂金的找矿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5种:①自然重砂法,②工程重砂法,③旧采调查,④地质地貌分析,⑤物探与航空新技术方法。

其中前3种方法是通过取样调查,了解是否有砂金的存在,并直接确定是否成矿,属于直接的找矿方法;后2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成矿条件分析及评价、研究环境及沉积物某些特点,来推断是否可能成矿,属于间接找矿方法,其中地质地貌调查,是砂金找矿分析的基础。通常在确定到哪里去找砂金矿和在何处何部位布置取样工程方面,主要是由地质地貌分析提供依据。以下分别介绍砂金找矿的具体方法。

一、自然重砂法

自然重砂法是根据砂金颗粒密度(比重)很大,用淘洗盘就能直接选别出来的特点,在松散碎屑沉积的表层或不深处挖坑取样,在野外淘洗直接确定是否有砂金存在的一种方法。取样包括水系沉积的河流重砂取样、阶地砂砾层沉积露头取样和山坡的残坡积层重砂取样。

河流自然重砂法取样工作,一般是沿水系上游或沿含金的中小支谷由下而上进行。其优点是:工具简单(只要一把锹、一个淘洗盘),取样工作量小(挖浅坑0.3-0.5m深,样重20-40kg),简便易行,一个人也可以干,很快就可以直接获得近地表处的砂金信息。缺点是:由于样品取在浅近地表处,不能反映深处的砂砾层含金情况,而砂金通常主要富集于砂砾层下部靠近基岩处,因此近地表处的河流重砂测量结果,在找矿中一般只有定性意义。

自然重砂取样效果取决于取样点位和层位的选择。在平面范围内,取样点应布于有利于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河流突然变宽处,河流转弯凸岸处,河床浅滩的砂砾沉积区,近主、支流交汇处,河床中岩坎石滩卞方,岩衅的上方,边滩或心滩处,水流中大障碍物前面,河床坡降由陡变缓处,“关门山,河谷上方或“迎门山”前方堆积区等处。在垂直剖面方向上,以靠近底岩的砂砾层底部位置为最好。在砂砾岩区,应取在切割砂砾岩层的支沟细谷的下方河床沉积中。在有多级沟 发育的山区,应优先在支谷中取样。取阶地沉积露头样品时,应尽可能取在砂砾层的底部或近基岩面处。每个样品样长0.2-0.5m。样品重量最少不小于20kg或按体积取0.01m3。(约相当于1标准船形淘洗盘满盘砂样)。沿河流取样时,间距视沟谷规模决定,不必机械固定。

确定取样点,应以地质地貌条件有利为原则。三五公里长的小沟,可大致按800m间距取样,十公里左右长的沟谷可按1600m间距取样。取残坡积样时,按平行山坡等高线布置取样点,点距80-40m。所有取样层位都尽量取在砂砾层或含粘土砂碎石层中,避开纯粘土层。旧采尾砂堆应从近上部表层直接取样,采坑深0.3—0.5m。各种重砂采样都要计算祥品的重量或体积,以便计箕品位。样品在野外淘洗后送实验室。

二、工程重砂法

是使用砂钻或探井工程穿透松散沉积层并系统采样,了解松散沉积含金情况和直接确定含金层品位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砂金及工业砂金层主要赋存于松散沉积层的底部,所以工程重砂法可以查明深部砂金富集情况,提供直接找矿信息。采用此法的基本要点是布置取样工程点要有较充分的依据和具备施工可行性,其次不论何种取样主程一律要打穿含金层并控制基岩面以下至少0.2m深。使用取样工程进行砂金找矿,必须以地质地貌条件分析为基础,根据找矿标志和线索,在成矿有利区段内选定有利部位,按一定工程 度布置工程。有利部位应根据砂金富集与成矿规律确定。

三、砂金旧采迹与民采调查

很多砂金区的河流上游或支沟细谷内都常见有砂金手工旧采迹,它们是砂金找矿的有效标志。根据旧采迹,进一步开展外围找矿,常常能收到良好效果。较大规模的手工旧采区尾砂堆,也常常是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另外,通过民采调查,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本这内砂金成矿地质特征、规律及找矿线索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所以砂金民采调查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四、地质地貌调查

是砂金找矿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砂金成矿条件分析和成矿有利地段的预测上。在找矿阶段,主要是进行河谷路线调查。其中地质调查可采用自然露头法,河流碎屑观察法,用区内已知的产金沟的岩石作对照类比,同时采一些自然重砂样,了解含金性。间接或直接地确定有否砂金补给以及补给的贫富程度。在调查中,要注意了解沟谷的构造背景和与金矿化有关的地质现象。

地貌观察主要划分河谷类型各种地貌单元并确定其分布,了解其规模、成因,沉积物特征及其含金性等,并在1:50000或1:25000比例尺地形图上勾绘地貌第四纪地质草图,绘出主要地貌单元的边界线,为布置取样工程和以后圈定矿体提供参考依据。

五、民间寻找砂金矿的某些经验

黑龙江省是我国砂金主要产区,开采历史悠久,民间寻找砂金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根据地貌和砂金富集规律确定远景区段

1.看“三山”、“四不露”,一即“座山”、“关门山”、“迎门山”、“沟前不露口”“沟后不露堵”、‘沟中不露风”和“全沟不露骨”。“座山”为河谷上游的产金山。它以高大(不露堵”)和“马牙石”脉(石英)多为特征。经验认为,有座山存在在河谷中形成砂金金矿的可能性就越大。

“关山门”即河谷钳形山,又称“关门嘴子”。“迎门山”为河谷转弯处河流的迎面山,又称“不露嘴”,“不露口”。这种地貌都是砂金成矿的有利标志。在“关门山”的上方或“迎门山”前方的河谷内,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段。

“不露风”又称“不露腰”,产砂金的河各两侧山要比较高些,“风”好似刮不出去。“不露骨”指河床底板的岩石不出露,表明河谷处于堆积阶段。

2.“小沟出嘴”、“大沟有腿”、“不大不小在肚里”。小沟指长度在3km以下的小沟谷。“小沟出嘴”是讲要注意在小沟出口处寻找砂金矿。长度在lOkm以上时为大沟。“大沟有腿”即在较大的河谷中发现了砂金矿,那么在其上游的某些支谷里也有可能找到砂金矿。反之,如支谷有砂金矿,在主谷里也可能有砂金矿存在。不大不小(中沟)长度3-10km,主要成矿在本谷内。

3.“金出阴坡”。据寒冻地区民间经验,冲积砂金矿,特别是阶地矿,多分布于河谷阴坡一侧。即东西走向的河谷,在河谷南侧谷坡的阶地上砂金矿多,而在北侧很少,对南北走向的河谷,矿金矿多分自于西侧阶地上,东侧成矿很少。

(二)河流重砂取样找金

沿河流采取重砂样品进行砂金找矿,是民间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经验是:

1.取样点要合理,并具一定的代表性,通常取样线间距以200-300m为宜。

2.取样位置要选择河流改变流向(转弯)的内侧部位;河水流速显著变缓地段;河床中大障碍物体的前方;主支流汇合的旁侧。

3.注意取样层位。当泥(粘土),砂和砾石都有的情况下才可以取,三者缺一时效果不好。

4.在老探坑或旧采尾砂堆上取样时,应先剥去表土部分,但不要挖探过大,最好找有基岩碎块的砂砾取样,对单纯的水洗砂砾部位不能取。

5.不能水中捞样。

◆◆

三、如何找银矿

◆◆

银的独立矿床较少,主要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和秘鲁,我国有广东高明富湾、广西隆安凤凰山、四川巴塘夏塞和云南鲁甸乐马厂。按安东诺夫的储量分类,>1万吨为特大型银矿、1万吨至大于2千吨为大型银矿、2千吨至大于5百吨为中型银矿、小于5百吨为小型银矿。

而我国将银矿床平均品位大于150克吨称为独立银矿,大于1千吨的称为大型银矿、1千吨至大于200吨为中型银矿、小于200吨的为小型银矿。

找银矿标志

1、低温蚀变及矿化带,如次生石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重晶石化、冰长石化、蒙脱石化、硅化、铁碳酸盐化、铁锰粘土岩化、构造蚀变岩化等;

2、砷锑铋汞硫化物及硫盐矿物带;

3、铁锰氧化带;

4、铜、铅、锌、锡、钨、锰矿区及外围;

5、黑色岩系区;

6、银化探异常区。

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银的化探异常来找银矿时,要注意区分人工降雨或人工降雪而引起的人工大面积的银异常,以免误导。因为人工降雨(雪)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炮弹,炮弹在云中爆炸后,使炮弹中的碘化银等催化剂燃成烟剂撒在云中,急速使云中水雾降温凝聚。

2、除了在铜、铅、锌、锡、钨、锰矿区寻找共伴生银矿外,要注意寻找少硫化物的独立银矿床,如少硫化物的断裂构造蚀变带常可赋存独立银矿床。

◆◆

四、如何找铜矿

◆◆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5、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6、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隐伏花岗质岩体。

7、注意成矿系列找矿。如上有铁矿下有铜矿(如铁帽常可指示找铜,磁铁矿床之下通常有铜矿床存在)。

8、注意综合找矿。铜矿床中往往可共生或伴生如下元素:铅、锌、钨、钼、锡、金、银、铁等。

◆◆

五、如何找铅锌矿

◆◆

1、铁帽及氧化矿因铅锌矿常含有黄铁矿、菱铁矿、铁白云石、铁方解石或铁闪锌矿,在氧化条件下,它们易于分解,形成褐铁矿等堆积物。通常对铁帽取样化验,就可知区内是否具有铅锌矿的找矿前景。如果铁帽及氧化带内铅锌含量很高,则其本身就构成了铅锌的氧化矿。铅锌地球化学行为存在着微小的差别,这就使得铅锌在氧化条件下可以分离。铅的氧化物有白铅矿、黑铅矿、块黑铅矿、铅铁矾、铅矾,因硫酸铅一般不可溶,故分散残留于氧化带中,迁移距离较小,离原生矿体较近,有时在残坡积物中能富集成矿;锌的氧化物有菱锌矿、异极矿、水锌矿、硅锌矿等,因硫酸锌易溶,可迁移相当大的距离,故氧化锌分布的范围较铅的氧化物广,且易于淋积富集成矿,因此氧化锌矿常较氧化铅矿更有价值。

铅锌氧化矿可具咖啡色、土黄色、炭黑色、白粉色、淡黄绿色等的不同色调,以块状、土状、蜂窝状、粉状、皮壳状、豆状、葡萄状、肾状、炉渣状等产出。对氧化的砂岩型铅锌矿而言,有时肉眼难以识别。本人的经验是:黄褐色砂(砾)岩中有黑芝麻点物质便是。

2、蚀变标志碳酸盐型矿床往往与硅化白云岩有关,肉红色白云岩所包围的灰白色白云质岩石往往就是工业矿体所在。砂(砾)岩矿床往往具有多孔隙、颗粒支撑、仿佛被水浸泡过或具“鸟眼”构造、“雪顶”构造等特征。近矿围岩蚀变有碎裂化、硅化、重晶石化、天青石化、黄铁矿化、铁碳酸盐化和萤石化等,地沥青和黑色条带往往也是找铅锌矿的标志。热液型矿床的蚀变还有矽卡岩化、角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等。

3、物化探异常一般铅锌矿具有低阻高极化物探异常特征,但块状闪锌矿体却具有高阻特征,这在解释物探异常时应该引起高度注意。

4、褶皱轴部的断裂破碎带特别是逆冲推覆构造带或大型滑脱构造带往往大型至超大型铅锌矿有关。

5、锗、镓、铟、银等微量元素异常这些元素异常不仅可以指示寻找铅锌矿,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可与铅锌矿构成共生矿或伴生矿,而大大提高矿石的吨矿价值。

◆◆

六、如何找铝矿

◆◆

已发现的铝土矿床均是在表生条件下形成的,有风化-残积型(红土型铝土矿)、堆积型和沉积型铝土矿。红土型铝土矿是含铝母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具排泄良好的有利地形(如残丘、低山和台地),在水、CO2和生物等作用下,风化分解,母岩中易溶物质K、Na、Ca、Mg和SiO2等被淋失排出,活动性小的物质Al、Fe、Ti残留于原地,形成红土型铝土矿。堆积型铝土矿是含铝岩石、红土风化壳或已形成的红土矿床,在重力、水和自然酸(硫酸、碳酸、有机酸)等作用下,经机械的或化学的风化、剥蚀、搬运等作用,于山坡凹地、谷地、近海湖盆地或滨海泻湖、局限海盆内堆积而成,在水介质环境中则形成沉积铝土矿。

铝土矿的找矿标志

1、外貌与粘土岩相似,但与粘土岩相比,岩性致密,硬度较大(一水硬铝石6.5-7,一水软铝石3.5,三水铝石2.5-3.5),密度较大(一水硬铝石3.2-3.5,一水软铝石3.01-3.46,三水铝石2.3-2.43),无可塑性。

2、颜色为白色、灰白色、微黄的白色,黄褐色、灰绿色、浅红或无色,颜色与所含杂质有关。

3、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贝壳状断口,性脆,条痕白色。

4、隐晶质块状,鳞片状,胶状,放射纤维状,皮壳状,钟乳状,鲕状,豆状,球粒状结核。

5、三水铝石具泥土臭味。

6、常与现代岩溶面或古岩溶面有关。

7、红土型铝土矿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与近代红土风化壳有关,时代主要为第三纪,次为中生代。风化母岩主要为1)玄武岩;2)花岗岩,闪长岩,霞石正长岩;3)古老变质岩中的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和变质玄武岩,花岗岩;4)各类碎屑岩;5)碳酸盐岩。

8、沉积型铝土矿往往发育在海相碳酸盐岩区,产于碳酸盐岩系中,具有一定的层位,含铝层位从泥盆纪至新生代均有,但主要产于石炭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中。亦见于新生代陆相沉积岩中,分布在古风化壳红土中,与下伏围岩不整合接触,而与上覆的湖相粘土岩、河流相砂岩整合接触。

◆◆

七、如何找镁矿

◆◆

镁矿资源主要来自海水、天然盐湖水、油田卤水、白云岩、菱镁矿、水镁石和橄榄石等。

找矿标志

1、菱镁矿:菱镁矿与方解石相似,但加冷盐酸不起泡或作用极慢,加热盐酸则剧烈起泡。常见于超基性岩和白云岩的区域变质带中。

2、白云石矿。海相沉积成因的白云石岩常与菱铁矿层、石灰岩层成互层产出。在湖相沉积物中,白云石与石膏、硬石膏、石盐、钾石盐等共生。热液中可直接结晶形成白云石,也可由含镁的热水溶液交代石灰岩或白云质灰岩而形成。白云石加热到700-900℃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混合物。常见于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区。

◆◆

八、如何找锰矿

◆◆

锰矿的产出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懂得锰矿产出的信息和标志,就能根据这些信息和标志,将锰矿找到。

一、地质标志

1、沉积型锰矿常呈层状产出,层数不等,受一定层控制,产于不同时代的含锰地层中。含锰地层一般为海相硅质—碳酸盐岩中,组成锰矿层的矿石以碳酸锰矿石(菱锰矿)为主,氧化锰矿石和硅酸锰矿石次之。

2、残积型锰矿(锰帽矿床)位于沉积锰矿层或含锰层的氧化带内,与原生锰矿带的层位完全相同,只是矿石类型不同而已。

3、淋积型锰矿是各时期的含锰岩系风化后,锰质被淋滤出来,经过次生富集而成,淋积锰矿的层位不大稳定。

4、堆积型锰矿是残积型锰矿或淋滤型锰矿继续在风化作用下,矿体被破坏,矿石在原地或异地,堆积起来形成新的矿体。一般赋存于第四纪红土层或褐土层中,呈似层状产出。上述各类风化锰矿的分布受一定含锰层位的控制。

二、直接找矿标志

1、锰矿层露头是直接找矿标志。通常在地表发现的是层状次生氧化锰露头,矿石主要由硬锰矿、软锰矿、偏锰酸矿组成,具明显的次生组织结构,常混杂有硅质、泥质物,质地疏松,矿层顶底板界线比较清楚,矿石的排列尚保持断续的层理,层位稳定。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确定这是残积型锰矿露头。这类锰矿沿走向延伸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沿倾向可延伸到地下水面附近,可达数十米深。残积型锰矿不但具有良好的工业价值,而且可作为寻找沉积型锰矿的主要标志。在残积型锰矿的深部,即位于地下水面以下部分,多为原生沉积锰矿层或沉积变质锰矿层,或目前尚无工业利用价值的含锰层,如含锰灰岩,含锰硅质灰岩、含锰硅质岩等。沉积锰矿层一般是由菱锰矿、锰方解石、水锰矿等碳酸盐矿石组成。沉积锰矿的规模较大,一般都是大中型,但贫矿多富矿少,贫矿经焙烧选矿可用。菱锰矿矿石在野外是可以辨认的,因为它具有深浅灰、灰绿、浅棕、肉红等多种颜色,质地坚硬致密,断口平滑,手掂较重,常具线理构造等特征,不难同其它碳酸盐岩石区别开来。残积锰矿品位达30%以上者,原生沉积的多是锰矿石;残积锰矿品位低于30%者,原生沉积的多是含锰岩石。

2、锰矿转石锰矿体常被表土覆盖,不易直接观察到它的天然露头,但是矿体风化后易于破坏,形成大小不一的锰块、锰粒不均匀地散布在地表上或溪流中,这些锰块锰粒常见的都是硬锰矿和软锰矿,也是直接的找矿标志。在沉积岩区,发现锰矿转石,标志着附近就有含锰地层存在。在山坡顶上发现锰矿转石成堆,或块度较大的锰矿块,都标志着邻近就有风化锰矿床存在。若在坡底或冲积层中发现锰矿转石,就要注意在附近的山坡和崖壁上寻找锰矿体。

三、间接找矿标志

1、土壤标志含锰岩系风化后常形成红土、黄棕土或黑褐土。不是所有的红土、黄棕土或黑褐土都是找锰标志。凡是普遍含有像绿豆、黄豆般大小的浑圆状锰粒的红土,或含有锰矿碎屑的黑褐土,才可以作为寻找风化锰矿床的重要标志,也是寻找沉积锰矿的间接标志。

2、岩性标志沉积锰矿层因易风化或被上覆岩层遮盖,很难发现其露头,但可借助于矿层围岩所具有的明显特征作为找矿标志。以岩性较坚硬、分布稳定的岩层作为找矿标志。如震旦系中的锰矿的黑色页岩、冰碛层;泥盆系的含锰扁豆状灰岩,石炭系的薄层硅质灰岩与硅质灰岩互层,二叠系的含锰硅质岩及含煤岩系,都可作为标志层。

3、构造标志沉积锰矿分布于背斜两翼和向斜核部;残积型锰矿多分布于向斜两翼的浅部,即地下水面以上的氧化带内;淋积型锰多分布构造破碎带内,堆积型锰矿产于第四系红土层中。

4、地貌标志沉积型锰矿大多数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少数分布于岩溶峰丛洼地或溶丘洼地地区,风化型锰矿分布于地下水面以上。残积型锰矿多出露在较高的山坡或山顶上;淋积型锰矿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构造复杂地段,与地下水活动关系密切;堆积型锰矿分布坡度平缓的低山丘陵地区,缓倾斜的山坡和较平坦的山顶上,但坡度大于二十度的山坡或低平的谷地及岩溶峰丛地区是少有矿体存在的。

◆◆

九、如何找钨矿

◆◆

钨的矿床类型,若按矿物元素组合划分,则有W-(Sn、Bi、Mo),W-Be,W-(Cu、Pb、Zn、Ag)、W-Nb-Ta,W-Au-Sb,W-Li,W-Cu-Fe,W-REE等类型。其工业类型有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广东锯板坑、江西大吉山等)、斑岩型钨矿(细脉浸染型、云英岩型)(广东莲花山和江西阳储岭)、爆破角砾岩型钨矿床(江西大湖塘)、矽卡岩型白钨矿床(湖南瑶岗仙、江西香炉山、甘肃小柳沟)、以矽夕卡岩为主的层控多因叠加型(湖南柿竹园)、层控型(广西大明山)和砂矿型等。

中国已探明的钨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其中以赣湘粤最为重要。近年,在北祁连-北山地区发现了大型的钨矿床,改变了中国工业钨矿床的分布格局。目前,中国钨矿储量居世界首位,为国外30多个国家总储量(130万吨)的3倍多。但中国富钨矿床(含WO3大于0.5%或1%)不多,大多为贫的难选矿床。另外的主要产钨国是加拿大和美国。我国湖南省郴县柿竹园是个“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拥有140多种矿物,其中钨矿储量就占了当前世界总储量的四分之一。

因此,我国左右了世界钨市场的价格。目前钨矿资源的开发严格地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

找钨矿标志

1、水系重砂测量和土壤重砂测量。这是因为白钨矿和黑钨矿,在风化剥蚀时不易被氧化分解,而作为重物聚集在松软沉积物或土壤的底部。

2、由深大断裂从深部带来的壳幔混源型岩脉,可以形成斑岩型、角砾岩筒型钨矿;而来自壳源型的岩脉则形成脉型或夕卡岩型钨矿。

3、钨矿区的含钨石英脉常成群成带的产出,且多具等距产出特征。根据钨成矿的水平与垂向分带分布规律及液压致裂裂隙产出规律,便能够准确地预测出隐伏矿脉的存在。4、花岗质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岩体顶盖相围岩,具有云英岩化、硅化、钾化、绢云母化、萤石化、矽卡岩化等部位是寻找钨矿的好场所。

5、在矽卡岩-斑岩型的铜矿、钼矿、铅锌矿、稀土矿、铌钽矿区及似层状类矽卡岩分布区,应注意寻找钨矿。

6、由于细粒白钨矿易于与石英相混淆,但白钨矿发淡蓝色荧光,而石英不发荧光。因此,用荧光照射便是区别石英与白钨矿的最有效快速的手段。

7、注意在浅变质岩的锑金建造中寻找钨锑金矿床,如湖南沃溪金矿。

◆◆

十、如何找锡矿

◆◆

锡矿的品位很低,如脉状矿含锡0.2%,砂矿含锡0.04%即有开采价值。锡矿床一般可分为三大类,锡石—石英脉型(包括伟晶岩型、云英岩型、斑岩型)、锡石—硫化物型(矽卡岩型、碳酸盐岩型)和锡石氧化物型,即砂矿(原地氧化而成的砂矿—-残坡积砂矿和溶岩漏斗砂矿及异地搬运过的砂矿—湖滨砂矿、海滨砂矿、冲积砂矿)。一些超基性岩中有时也产出锡矿,如广西九毛锡矿。

中国的锡矿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内蒙古和江西,其中以云南个旧和广西南丹的锡最为有名。

目前,锡矿是中国控制开采的矿种。

锡矿找矿标志

1、花岗岩区或隐伏花岗岩区;

2、大理岩、角岩、矽卡岩、云英岩、电英岩区;3、流纹岩、花岗岩、花岗质斑岩内及其接触带附近,个别富锡地区的超基性岩、辉长岩;

4、重砂测量。因锡石硬度大,不溶于一般的酸碱,在自然风化状态下相当稳定,因此常以重矿物产于水系沉积物的底部。从风化土层和水沟沉积物中取样,淘洗,看有否锡石或木锡存在。木锡是Sn4+的盐类水解,分凝出Sn(OH)4的溶胶和凝胶,脱水后而形成的,形似木头状物质;

5、硅化带、石英脉、硫化物石英脉;

6、断裂破碎带、铁帽、巧克力土(含锡矽卡岩、大理岩风化而成的土壤);

7、富氟岩石及蚀变岩。锡易与氟形成络合物迁移,当锡沉淀后,氟就滞留在附近的岩石内。因此,氟、硼、锡、砷、锑、铜等异常可指示锡的成矿远景区,且可预测锡的储量的大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