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牌空战最新力作:未知空域

皇牌空战是由日本游戏公司南梦宫NAMCO推出的一部空战射击类游戏,于1995年6月30日发售,后发展为一整个系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款皇牌空战的最新力作,《未知空域》。

从操控的手感上来说,《皇牌空战7》无疑保留了相当浓厚的街机风格,削减了很多复杂繁琐的操作,采用了一种爽快优先的设计思路。基本的操作逻辑实际上沿用的是赛车游戏的那一套,只不过是在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加入了上下之分;同时,游戏也保留了自动飞行/自动矫正的功能,哪怕你转向转过了头,不知道天在什么位置,海在什么方向,也能通过简单的一个按键,立刻回正机体。可以说,在飞行游戏的领域,它还算是比较亲民的那个。

游戏的控制非常灵敏,就像是关掉了辅助的赛车游戏,你必须小心谨慎地挪动摇杆进行微调,才能让战机飞行的路线做到随心所欲。游戏提供了两种操控模式供你选择,一种模式较为简单,会更容易控制飞机的转向;而专家模式则需要你具备一定的游戏基础,在提高操作难度的同时,也能让你在游戏中做出更多花哨的特殊动作。

皇牌空战7中都有哪些机型呢,跟随小编来看看吧。

皇牌空战7中提供了包括目前刚公布的最新机型以及各种经典机型,这里按照游戏中的阵营分类方式进行介绍,分为美国,欧盟,苏联三大系,而游戏中的纸面数据在游戏内也没什么作用和区别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F-16C

F-16战斗机(英文:F-16 fighter,编号:F-16,代号/绰号:Fighting Falcon,译文:战隼,通称:通用动力/洛克希德F-16“战隼”,又称:国际战斗机),是美国空军一型单座单发喷气式多用途空中优势战斗机,是美国第三代或第三代半战斗机,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

F-16战斗机针对越南战争空战经验大幅度优化视距内格斗性能,是美国第一种能够进行9G过载机动的战斗机,也是美国首先采用线传飞控、人体工程学座舱的战斗机之一。此外在设计时参考了“能量机动理论”,具备高推重比、低翼载荷等性能特征。从F-16A/B型Block 15批次开始F-16进行多用途化改进,具备了夜战能力和发射空地导弹、反舰导弹等对面打击能力,成为多用途战斗机。

F-16战斗机由通用动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 )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与F-15战斗机是美国空军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主力机种之一。从1976年开始批量生产,共生产近4600架,销售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产量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空军的飞机数量总和;从1981年贝卡谷地空战至今几乎参与了历次大规模战争,其性能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F-104C

F-104战斗机(英语:F-104 Fighter),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

F-104战斗机的设计一反当时美国空军大型化、重型化的趋势,转而强调轻巧与简单。F-104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达到2倍音速的战斗机,最大可用过载达到7.33,并在20世纪60年代长期保持爬升率与最大升限的世界纪录。

该机被德、日、加、意、荷、丹麦等国采用(或在G型基础上改型),进行大批量生产,F-104主要型别有A、C、G、J、S等。共生产2,578架。

F-4E Phantom II

F-4战斗机(英文:F-4 fighter,代号:Phantom Ⅱ,译文:鬼怪/鬼怪Ⅱ,曾用编号:F4H,通称:麦克唐纳·道格拉斯F-4“鬼怪”),是美国一型双座双发全天候远程超音速防空截击机或战斗轰炸机。

F-4战斗机是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各方面的性能较均衡,不仅空战格斗好,对地攻击能力也不俗;缺点是转弯半径过大、大迎角机动性能欠佳,高空和超低空性能略差,起降时对跑道要求较高。

F-4战斗机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McDonnell Douglas ,现并入波音公司)于1956年开始设计,1958年5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生产型则于1961年10月开始正式交付海军使用,1963年11月开始进入空军服役,是美国空海军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战斗机,参加过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也曾经是美国空军雷鸟飞行表演队的表演飞机。

F-14D

F-14战斗机(英文:F-14 fighter,编号:F-14,代号/绰号:Tomcat,译文:雄猫,通称:格鲁门F-14“雄猫”),是美国一型双座双发超音速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三代战斗机。

F-14战斗机用来替换海军的F-4“鬼怪”。主要执行舰队防御、截击、打击和侦察等任务。

F-14战斗机是根据美国海军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舰队防空和护航的要求,由格鲁门公司(Grumman,现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研制 ,于1967年底开始研制,1970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飞,1972年5月交付使用。1987年,装备改进型发动机的F-14B正式投产。1988年,F-14在雷达、航空电子设备和导弹挂载能力等方面经过了进一步改进升级,并定名为F-14D“超级雄猫”。

F-2A

F2是日本和美国在80年后期开始合作以F-16C/D(block40)为母体研制的多用途战斗机。

80年代初期,防卫厅鉴于F1战斗支援机已经落后,在90年代开始将步入老化期,因此,在1984年年底提出F1后继机FS-X计划。主要要求该机能够携带ASM-1和ASM-2反舰导弹对海上舰艇实施打击,其次能够担负国土防空任务,并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要求不是很高,国际市场上有多种型号飞机能担当此任务。但是,日本没有这么做,想自己开发,以此提高本国航空工业。由于日本没有完善的航空体系(比如没有完整的风洞体系、没有单独研制现代发动机的经验),防卫厅估计开发周期在10年以上。

就在此时,美国来关心了,以其没有开发先进战斗机的经验,没有完善的航空工业,自己开发的周期长,费用高,风险高等理由建议合作开发吧。由于上述原因,加上美国的压力,日本只好接受“建议”。当时,美国提出3种开发蓝本方案供日本选择:就是以F15,F16,F18等为母体进行改进。日本当时认为,改进F15的效果最好,但是,价格昂贵;F-16改造案虽然研发经费和量产後的飞机单价较经济,但是,综合性能较差;F18F/A-l8改造案在性能方面没有问题,虽然研发经费和量产後的飞机单价都不低,但是,F18的对海对地的攻击能力强,使用和维护费用低,加上是双发动机,可靠性高,因此,日本一开始就选择了F18。由于美国人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考虑到当时的F16综合性能不太强以及及国际市场上对F16的需求较高,因此,强迫日本人接受以第40/42批生产的F-16C为基础,进行改进。

F-2采用了单发、单垂尾、曲线形大边条、翼身融合体和腹部进气道的总体设计,从外形上看几乎与F-16没有什么区别(在外观上辨别主要看座舱玻璃,F16是整体融合,而F2是两片加强型),另外两者几何寸尺也差别不大,只是F-2的翼展和机长稍大、机高稍小。

F-15J

出口日本的F-15战斗机。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该公司目前已经被波音公司兼并)研制的F-15“鹰”式战斗机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战斗机之一,是战后第三代喷气战斗机的代表之一。F-15是一种全天候高机动性战术战斗机,用于空中优势作战任务。日本引进F-15,源自始于1974年(昭和49年)开始的第三次【次期战斗机(F-X)】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寻找一种代替F-104J/DJ和F-4EJ的战斗机。

航空自卫队的F-15J/DJ,其规格与美国F-15C/D早期型相似,该机的主要系统与美国战斗机相同,但与美国空军自用型不同的是,机上并无左侧垂尾顶端的战术电子战系统(TEWS)和两侧机翼翼梢前方、两垂尾顶端后部4个雷达告警天线,因此日本自己研发了J/ALQ-8型电子支援系统(只装备J型)和J/APQ-1型雷达预警接收机等小型电子战装备(极初期因研制进度过慢,前者于1983年度采购机体开始加装,后者从1987年采购机体开始加装,此前生产的各机则在年度返厂检修时加装)。因引进机的原型较为落后,航空自卫队在1980年代中期参照美国空军对F-15C/D进行的多阶段改良升级计划(缩写为MSIP),制定了本国的J-MSIP计划。

F-15C Eagle

F-15战斗机(英文:F-15,代号:Eagle,译文:鹰,又称:波音F-15“鹰”,绰号:美利坚之鹰),是美国空军一型双座双发后掠翼喷气式超音速全天候高机动性空中战术战斗机。

F-15战斗机主要用于空中优势作战任务,并发展了空地作战改型。该机具备完善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可使用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摧毁敌机。它的优势是以比以往任何一种战斗机都要优越的机动性、操纵性、航程、火力和电子设备为基础的。F-15的电子和武器系统无论在有支援的本方空域,还是敌占区域,都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其他的一些战斗机往往过于依赖地面基地的支援。

F-15战斗机由美国麦道公司(现波音/Boeing公司)研制,由1962年展开的F-X(Fighter-Experimental)计划发展而来,1969年由麦道(McDonnell Douglas)公司得标,1972年7月首次试飞,1974年首架量产型交付美国空军使用。服役近40多年,总生产数量1200余架,各种改型数十种,外销六个国家。参加大小战争100余场,击落敌机100余架,没有一架在战场上被击落的记录,仍是美国空军的主力空优战斗机,并且还要继续服役下去。

F-15C Strike Eagle

F-15E“打击鹰”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F-15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的双座超音速全天候战斗轰炸机,是根据1982年美国空军计划研制并投产的F-111后继机,兼具对地攻击和空中优势能力,称为双重任务战斗机。该机在外形上与F-15D基本相同,机身结构加强,重新设计了发动机舱,座舱以及部分结构,使航程增加了33%。重点改进航电设备,包括换装APG-70雷达,加装蓝盾吊舱,以保证目标发现与识别以及改进武器发射精度,原来的二余度模拟CAS改进为具有自动地形跟随能力的数字式三余度电传飞控系统和先进的电子座舱显示系统,改用环形激光陀螺惯导系统等。武器挂架增加了1倍,除原挂架外,在每个保形油箱边还有6个挂架,后期型发动机升级为F100-PW-229。

YF-23 Black Widow II

YF-23战斗机(英文:YF-23 Fighter Prototype,绰号:Black Widow Ⅱ,译文:黑寡妇),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诺斯罗普公司和麦道公司共同设计,竞标先进战术战斗机(ATF)合约的型号。美国空军于1991年4月23日宣布YF-22获选优胜。YF-23一共只有生产两架原型机,都已经不再飞行。

YF-23是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原型机,在与洛克希德公司YF-22原型机的竞争中落选,2架YF-23原型机都闲置下来,然而由于YF-23的独特的气动外形,依然能承担一些专项试验任务。20世纪90年代早期,NASA曾利用其中一架YF-23研究载荷校准技术。YF-23载荷研究计划的目的是提高通用应变传感器载荷校准的精度。应变传感器是用于测量飞机结构和部件的载荷,根据地面试验站的数据推导出剪切力、弯曲力矩和扭矩载荷方程。在飞机机身各个部位加装了应变传感器以测量气动载荷。

YF-23的第一架原型机于1990年6月23日出厂,8月27日进行第一次试飞,YF-22(即F-22“猛禽”)第一架要到8月29日才出厂。9月29日进行第一次试飞。YF-23于9月18日第5次试飞时在不使用后燃器下达到1.43马赫的超音速巡航纪录,YF-22则是在11月3日达到1.58马赫。YF-23第二架原型机于9月29日出厂。两架原型机分别使用不同的发动机:第一架原型机使用普惠YF119,第二架原型机则是通用电气YF120,与YF-22刚好颠倒。

YF-23原型机设计概念与YF-22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采用许多现有的零组件之外,YF-23的试飞计划里面并未包括试射空对空导弹与验证高攻角飞行能力,多是以风洞测试蒐集与验证资料。根据测试的结果显示,YF-23没有攻角限制,飞机能够自任何螺旋(Spin)轻易恢复稳定飞行,只有当导弹舱门呈开启状态时会有困难。

YF-23一共进行50次,总计65小时的试飞项目,最大飞行速度达到1.5马赫,最大负载达到7G,最大攻角达到25度。

F/A-18F Super Hornet

F/A-18战斗攻击机(英文:F/A-18 STRIKE FIGHTER,绰号:Hornet,译文:大黄蜂,亦称:Hornet Strike Fighter,译文:大黄蜂攻击战斗机,通称:波音F-18“大黄蜂”,正式编号:F/A-18),是美国海军一型单座/双座双发后掠翼超音速喷气式多用途舰载战斗机。

F/A-18战斗攻击机是美国军方第一种兼具战斗机与攻击机身份的型号,在世代上属于第三代战斗机,具备优秀的对空、对地和对海攻击能力。作为美国海军最重要的舰载机,其用途广泛,既可用于海上防空,也可进行对地攻击。

F/A-18战斗攻击机由美国麦道公司(现波音/Boeing )研制,原型机1974年6月9日首飞,1983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2006年7月28日F-14战斗机退役后,成为美国航空母舰上唯一的舰载战斗机。

A-10C Thunderbolt II

A-10攻击机(英文:A-10,绰号:Thunderbolt II,译文:雷电II,常被美军昵称为疣猪Warthog或简称猪Hog,通称:费尔柴尔德A-10“雷电Ⅱ”攻击机),是美国一型单座双引擎攻击机。

A-10攻击机依靠强大的火力专司对地攻击,是美国空军现役唯一一种负责提供对地面部队的密集支援任务的型号,包括攻击敌方坦克、武装车辆、重要地面目标等。

A-10攻击机由美国费尔柴尔德公司(Fairchild Republic)研制,虽然集现代高科技于一体的F-16、AH-64等先进飞机抢占了A-10的许多作战机会,但是在北约大规模空袭南联盟的作战行动,以及近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却证明了A-10无法被撼动的独特地位——无论是能够实施精确打击的F-15、F-16,还是能够夺取一树之高优势的武装直升机,均无法有效对付利用地形掩护的地面部队,甚至无法投入使用。

F-35C

F-35战斗机(英文:F-35,绰号:Lightning II,译文:“闪电Ⅱ”),是美国一型单座单发战斗机/联合攻击机,在世代上属于第五代战斗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发单座舰载战斗机和世界上唯一一种已服役的舰载第五代战斗机。

F-35战斗机具备较高的隐身设计、先进的电子系统以及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主要用于前线支援、目标轰炸、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并因此发展出3种主要的衍生版本,包括采用传统跑道起降的F-35A型,短距离起降/垂直起降的F-35B型,与作为航母舰载机的F-35C型。

F-35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研制,将会成为美国及其同盟国未来最主要的第五代战斗机之一。2015年2月9日在英国皇家空军中编列服役;2015年6月28日,日本第一架F-35开始生产。2018年6月11日,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第300架F-35型战机交付用户。

2018年9月28日,一架F-35B型战机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进行训练飞行时坠毁,飞行员成功逃生。10月1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所有的F-35战机暂时停飞以进行检查。

F-22A

F-22战斗机(英文:F-22 fighter,编号:F-22,代号/绰号:Raptor,译文:猛禽,通称:洛克希德·马丁F-22“猛禽”),是美国一型单座双发高隐身性第五代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

F-22战斗机的隐身性能、灵敏性、精确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组合其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使得它成为当今世界综合性能最佳的战斗机。

F-22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和波音公司联合研制,于21世纪初期陆续进入美国空军服役,以取代F-15战斗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主承包商,负责设计大部分机身、武器系统和F-22的最终组装。计划合作伙伴波音公司则提供机翼、后机身、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和培训系统。但由于F-22的制造成本过高、俄罗斯和中国的第五代战斗机的计划延迟导致的缺乏清晰空对空作战任务、猛禽的出口禁令和其它使用计划(包括F-35和无人机)都使得F-22的生产计划提前终止。2009年4月,美国国防部建议停止新订单,经国会批准最终采购187架战斗机。 《2010财年国防授权法》致使缺乏生产更多F-22的资金。2011年12月13日最后一架F-22的上线仪式在多宾斯空军预备役基地举行。

机型介绍-欧盟

Mirage 2000-5

幻影2000战斗机(英 法文:Mirage 2000,译文:幻影2000),是法国空军一型单发三角翼多用途战斗机,是法国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

幻影2000战斗机由法国自主设计,是第四代战斗机中唯一采用不带前翼的三角翼飞机,这是一种独树一帜的设计。法国在战斗机研制方面独树一帜的做法不仅体现在幻影2000飞机上,而且体现在整个幻影系列飞机的形成和发展之中。

幻影2000战斗机由法国达索公司(Dassault)在20世纪七十年代研制,截至2013年除法国外还外销8个国家/地区,总建造数量600余架,基本型是空中优势战斗机2000C型,可遂行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远程拦截任务;80年代发展了2000B双座教练型和2000N对地攻击型,90年代研制了空战能力明显提高的2000-5型,改型达20余种。

Gripen E

JAS-39战斗机(英文代号:JAS-39,瑞典文:Gripen,英文:Griffin或Gryphon,译文:鹰狮或狮鹫,通称:JAS-39“鹰狮”),是瑞典一型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

JAS-39战斗机用以取代Saab-37战斗机,其“JAS”缩写为瑞典文中的“Jakt”(对空战斗)“Attack”(对地攻击)“Spaning”(侦察)的缩写,其为一战斗、攻击、侦察兼具的多功能战斗机(Multirole Aircraft)。

Rafale M

阵风战斗机(英文:Rafale,译文:阵风/音译为拉斐尔),是法国一型双发、三角翼、高机动性、多用途第四代半战斗机。

阵风战斗机真正的优势在于多用途作战能力,这款战斗机是世界上“功能最全面”的,不仅海空兼顾,而且空战和对地、对海攻击能力都十分强大。以F3型为例,阵风已具备高超的对海攻击、侦察和核攻击能力,阵风是一款能力全面、性能比较均衡的多用途战斗机,即能空中格斗,又能对地攻击,还能作为航母舰载机,甚至可以投掷核弹(F3型)。世界上真正属于这类“全能通用型战斗机”的新型战斗机,除阵风外,只有美国的F/A-18E/F以及F-35。

阵风战斗机由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Dassault)设计制造。和欧洲台风战斗机以及瑞典萨博JAS-39战斗机因为其优异的性能表现,并称为欧洲“三雄”。

Typhoon

台风战斗机(英文:Eurofighter Typhoon,其它名:EF-2000),是一型由欧洲战斗机公司(英、德、意和西班牙4国合作)设计的双发、三角翼、鸭式布局、高机动性的多用途第四代半战斗机。

台风战斗机和法国达索阵风战斗机以及瑞典萨博JAS-39战斗机因为其优异的性能表现,并称为欧洲“三雄”。

台风战斗机采用了鸭式三角翼无尾布局,矩形进气口位于机身下。这一布局使得其具有优秀的机动性,但是隐身能力则相应被削弱。操纵系统为全权4余度主动控制数字式电传系统,具有任务自动配置能力。广泛采用碳素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铝锂合金、钛合金和铝合金等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占全机比例约40%。采用一些隐形技术,包括低雷达横截面和被动传感器。前置鸭式三角翼构造空气动力学不稳定设计提供高度的敏捷性(特别在超音速)、低空气阻力和可提高升力,机翼使用无缝隙襟翼。飞行员通过每秒自动控制40次的飞行控制计算机和全权4余度主动控制数字电传系统控制飞机去提供好的飞行控制特性。在不使用矢量发动机的情况下就具有优异的超机动性能,得益于良好的机身设计,不但维持高速优异操纵性、也具有很好的缠斗能力,特别是高速高过载缠斗。为增加航程,还具有空中加油能力。

机型介绍-苏联

MIG-29A Fulcrum

米高扬米格-29(英语:Mikoyan MiG-29,俄语:МиГ-29)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古格列维奇设计局(现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空中优势战斗机,北约代号:支点(Fulcrum)。是苏联第一种从设计思想上就定义为第四代战斗机的型号。

米格-29诞生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先进战术战斗机”(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计划,旨在针对美国的“FX”计划(后演变为F-15战斗机),展开相对应的对抗措施,PFI计划分为两个,一个演变为苏-27,另一个则是米格-29。

米格-29原型机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尔基飞机制造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9在设计上升力型机身和大型机翼完整的以整体空气动力学形式融合,两个低于轴心的发动机配备有可调进气口,能承受持续9G的机体结构,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全面的火控和电子战系统,武器为不少于六枚的空对空导弹外加一门机炮。

米格-29后来的改型达20余种,包括教练机(米格-29UB “支点-B” )、战斗轰炸机(米格-29M”支点-E” )、海军舰载机(米格-29K “支点-D”)等。除苏联外超过30多个国家使用,总生产数量1600余架,成为了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战斗机。

MIG-21bis Fishbed

米格-21战斗机(俄文:МиГ-21,英文:MiG-21,北约代号:Fishbed,译文:鱼窝),是苏联一种单座单发超音速战斗机。

米格-21战斗机是根据朝鲜战争中喷气战斗机空战经验研制的,主要任务是高空高速截击、侦察,也可用于对地攻击,特点是轻巧、灵活、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纵性好,火力强,其中高空高速性能被摆在了首要位置。

米格-21战斗机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Микоян或Mikoyan)于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20世纪60年代作为苏联空军的主力制空战斗机,原型其改进型(包含仿制、改良型)共生产了10000多架,是20世纪产量、装备最多的喷气战斗机之一,到2013年5月3日共有52个国家使用,曾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重要改进。

Su-33 Flanker-D

苏-33战斗机(俄文:Сухой Су-33,英文:Sukhoi Su-33,北约代号:Flanker-D或Sea Flanker,译文:侧卫-D或海侧卫,通称:苏霍伊苏-33),是苏联/俄罗斯海军一型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世代划分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苏-33战斗机在苏-27的基础研制,继承了苏-27家族优异的气动布局,实现了机翼折叠,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着舰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苏-33战斗机由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现俄罗斯航空制造集团联合体)研制,现为俄罗斯海军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的主力型号,亦为现役世界上最大的舰载战斗机。

苏-33的机身结构与苏-27基本相同,都由前机身、中央翼和后机身组成。为了满足舰载机采用拦阻方式着舰时所需要承受的5g纵向过载,对苏-33机身主要承力结构进行了加强。前起落架支柱直接与机身主承力结构联接,加强了前起落架的结构强度,并且改用了双前轮。主起落架直接联接在机身侧面的尾梁上,通过加强的结构和液压减振系统,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舰上拦阻着陆时6~7米/秒的下沉率。尾钩组件安装在强化的中央桁梁上,为保证飞机在大迎角状态下在舰上起降的安全性,缩短了尾锥的长度。机翼部分改动比较大,苏-33增加了主翼的面积,并且把苏-27后缘半翼展的整体式襟副翼改为机翼内侧的2块双开缝增升襟翼,在机翼靠近翼尖部分设置有副翼。

MIG-31B Foxhound

米格-31战斗机(俄文:МиГ-31,英文:MiG-31,北约代号:Foxhound,译文:捕狐犬,通称:米高扬米格-31),是苏联/俄罗斯一型串列双座全天侯截击战斗机。

米格-31战斗机由米格-25战斗机发展而来,气动外形相近,采用上单翼、双垂尾、两侧进气道。长度22.69米,翼展13.46米,高度6.15米,装有两台D-30-6加力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51.9千牛,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飞行速度2.83马赫,作战半径72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46200公斤,实用升限24000米,续航时间3.6小时,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6-7小时。

米格-31战斗机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Микоян/Mikoyan)研制,1976年以前开始研制,1983年进入服役。主要改进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主力战斗机之一。米格-31的特点是速度快、火力强。有 道指出,俄罗斯因为难以大量购买苏35与苏-57,所以加紧改造米格31。

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新一代截击战斗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7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80年开始交付部队试用,1981年正式交付部队。1984年,苏联防空兵正式确定改进米格-31,计划分三次完成米格-31的改进工程:第一阶段改进型为米格-31M,第二次阶段改进型称作米格-31BM。第三阶段改进型为米格-31SM。 米格-31M改进目地是加大飞机的作战半径、全面提升航电水平,增强多目标交战和远程高速侦察能力;1988年已开始研制的米格-31BM是米格-31M的进一步改进型,其改进重点是改善飞机的座舱系统,使其具备拦截隐身超低空超声速巡航导弹的能力。

Su-34 Fullback

苏-34战斗轰炸机(俄文:Су-34,英文:Su-34,北约代号:Fullback,中文:后卫,绰号:鸭嘴兽,通称:苏霍伊苏-34),是苏联/俄罗斯一型高机动性、全天候、超音速、双发双座战斗轰炸机。

苏-34战斗轰炸机继承了苏-27战斗机家族优异的气动外形设计,最大特征是其扁平的头部,原因是其采用了并列双座的设计,使得其头部加大,同时为了减小体积而将头部设计成扁平,并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装备,如新型火控计算机、液晶显示器、新型数据链、后视雷达等。

苏-34战斗轰炸机由苏联苏霍伊设计局(Сухой或Sukhoi,现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集团苏霍伊公司)研制,最早型号为代号苏-27IB试验机,其试验机在1990年4月首飞,预生产型于1993年12月18日首飞。原预计在2002年全面列装,但是因为苏联解体导致的资金不足,直到2007年7月俄罗斯国防部才宣布正式接收。

Su-37 Terminator

苏-37战斗机(英文:Su-37 fighter,北约代号:Flanker-F,译文:侧卫F型,绰号:终结者),是俄罗斯空军隶下的一型单座双发多功能全天候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

苏-37战斗机是苏-27战斗机的改进型,因此延续了苏-27的北约代号,是一种具有矢量推进器的超机动战斗机,是俄罗斯空军研制一系列第三代战斗机和第四代战斗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机型,其试验机(内部编号T10M-11)是从苏-35的原型机发展而来。

苏-37战斗机由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试验机于1998年4月2日在莫斯科附近的朱科夫斯基试飞基地进行了首飞。

苏-37与原型机所不同的是,首先改变了机身结构,并且在机载电子设备方面有较大的改进。苏-37改变了机载电子系统,使用了多通道数字电传操纵系统,包括人工智能系统,与苏-35相比,苏-37获得了补充的能力,例如,可对任何空中之敌(包括小型目标)实施提前攻击,所有信息和瞄准系统的多通道性和算法保护性,不进入敌防空区便可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超低空飞行并且飞越或绕过地面障碍物,包括自动飞行状态,对空中目标和地面目标的自动集群行动,对抗敌方的无线电电子和光学电子设备,所有飞行阶段和作战使用的自动化等。

苏-37还配备了最新型的脉冲多普勒机载雷达系统,带有固定相阵控天线阵和后视雷达。此种全天候机载雷达可同时跟踪空中和地面上的数种目标。改进型光电瞄准系统包括热成像仪,它与激光测距目标指示仪一起工作。光学雷达系统与机载雷达和改进型飞行员头盔瞄准仪组成统一的系统,还配备与集群其它飞机进行目标信息交换的系统。

Su-30M2

Su-30M2战斗机是一种远程攻击机,基于Su-30战斗机的优化设计,对地面和海上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苏-30战斗机(俄文编号:Су-30,英文编号:Su-30,北约代号:Flanker-C,译文:侧卫-C),是俄罗斯一型双座双发多用途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即三代半战斗机。

苏-30战斗机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作用类似于F-15E,突出了对空对地双重用途的能力 ,具有超低空持续飞行能力、良好的机动性和一定的隐身性能,在缺乏地面指挥系统信息时仍可独立完成歼击与攻击任务,包括在敌领域纵深执行战斗任务。

苏-30战斗机由苏霍伊航空公司(Сухой或Sukhoi)设计,主要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以及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生产,最初称为苏-27PU,1989年12月31日首飞,出口型命名为苏-30K(K是俄文出口、商业的意思),增强对地作战功能。其中出口印度的型号为苏-30MKI,出口中国的为苏-30MKK。

Su-47 Berkut

苏-47战斗机(俄文:Су-47 Беркут,英文:Sukhoi Su-47,北约代号:Firkin“小木桶”,苏联绰号:Беркут,译文:金雕),是俄罗斯空军多功能超音速战斗机。

苏-47战斗机的最大特点在于前掠翼的设计,与美国格鲁曼公司的X-29试验机很相似,是俄罗斯新一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型号。

苏-47战斗机由俄罗斯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制,在设计与试飞阶段曾经给予S-32和S-37的编号,1997年9月25日首飞,2002年编号改为苏-47。由于无法满足俄罗斯军方的空战需求,最终停止研发,并未被俄罗斯军方采用,也没有实现量产。

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莫诺夫决定苏-47的两个研制方案均采用前掠翼,这主要是与其他形状机翼相比,前掠翼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前掠翼的许用迎角大,可增大飞机的转弯角速度;阻力小;不会出现翼尖气流分离现象,故可增大升力,从而显著提高飞机的升阻比;另外还可改善布局,减小迎面对雷达波的反射面积。美国在研制F-16的过程中,也曾研制了一架带前掠翼的原型机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20°~-25°的条件下,按计算,飞机的转弯角速度可提高14%,飞机的活动半径可增大34%,起飞着陆距离可缩短35%~50%。但是,由于前掠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苏-47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机动能力和超机动能力,由于机上将装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操纵系统和火控系统,故飞机可完成0速的机动动作,也可在保持航迹不变的情况下,完成0半径的转弯(定点转弯)和完成0半径的筋斗(定点筋斗),因此在空战中飞机头部可以随时指向敌机,并实施攻击。由于飞机的升阻比大,故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都较大,加上飞机能不加力超音速巡航,它可迅速到达作战空域。

Su-35S

苏霍伊苏-35(英语:Sukhoi Su-35,俄语:КБ Сухой Су-35)战斗机,北约代号“侧卫-E”或“超侧卫”(Flanker-E、Super Flanker)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座双发、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号,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2014年2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空军总司令邦达列夫、苏霍伊公司总裁波戈相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厂参加向俄空军交付12架量产型苏-35S战斗机的正式仪式。这批战斗机编入东部军区第3空防司令部第303近卫混成航空兵师第23歼击航空兵团第1大队,部署在中国东北当面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捷姆吉机场。

苏-35除了用三翼面设计带来绝佳的气动力性能外,真正的重点在航电设备,提升自动化、计算机化、人性化、指管通情(C3I)能力等,与同时期西方开发中的新世代战斗机的航电设计理念相同。大幅提升航电性能的结果是重量增加,必须有其他改良才能避免机动性、加速性、航程的下降。因此除了以前翼提升操控性外,还装备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此外,主翼与垂尾内的油箱也予以增大,油箱总容积达13000公升,因而可达到近4000km的无外援航程。故苏-35无论在机动性、加速性、结构效益、航电性能各方面都全面优于苏-27S,而不像其他改型如苏-30般有取有舍。

Su-30SM

基于苏-30MKI与苏-30MKM的经验设计的最新版。俄罗斯空军装备了30架,哈萨克斯坦空军也有装备。

苏-30战斗机(俄文编号:Су-30,英文编号:Su-30,北约代号:Flanker-C,译文:侧卫-C),是俄罗斯一型双座双发多用途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即三代半战斗机。

苏-30战斗机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作用类似于F-15E,突出了对空对地双重用途的能力 ,具有超低空持续飞行能力、良好的机动性和一定的隐身性能,在缺乏地面指挥系统信息时仍可独立完成歼击与攻击任务,包括在敌领域纵深执行战斗任务。

苏-30战斗机由苏霍伊航空公司(Сухой或Sukhoi)设计,主要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以及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生产,最初称为苏-27PU,1989年12月31日首飞,出口型命名为苏-30K(K是俄文出口、商业的意思),增强对地作战功能。其中出口印度的型号为苏-30MKI,出口中国的为苏-30MKK。

Su-57

苏-57战斗机(设计代号:I-21/T-50),是俄罗斯空军单座双发隐形多功能重型战斗机,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西方国家称为第四代战斗机)。

苏-57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35000千克,超音速巡航速度可达每小时1450公里,最高时速2140-2600公里,作战半径1200公里,战斗载荷可达6吨,内置4个武器舱,能实现飞行性能和隐身性能的良好结合,具备空中格斗和对地攻击能力。具备隐身性能好、起降距离短、超机动性能、超音速巡航等特点。

苏-57战斗机由俄罗斯“PAK FA”计划发展而来,前身为T-50战斗机,2010年1月29日首飞;从2010年到2015年秋,T-50的5架原型机完成了700架次试飞,其中多架原型机都经历了长时间的维修;2017年8月11日被正式命名为苏-57;俄罗斯计划用该型战斗机取代苏-27战斗机,与美国F-22战斗机抗衡。

苏-57战斗机作为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前的战斗机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超音速飞行,而苏-57则要在不借助加力燃烧室的条件下保持高速飞行,同时具备很强的机动性并能够携带高效的武器系统,以实现超音速状态下的作战。在飞机的招标细则中,从气动力、推进系统和任务系统等方面对战斗机提出了严格的设计要求。苏-57采用了常规布局,对飞机侧翼进行了改进以满足雷达隐身、超声速巡航和机动性能等方面的新要求。飞机的两个发动机舱间距较大,因此能够在两舱之间安装两个武器舱,同时飞机的垂直尾翼被改进为翼身融合的整体式尾翼。机身上安装了用以限制雷达入射波回波的多棱角翼面,主翼上加装了鸭翼和水平翼面,从而构成了均匀的气动翼面,能够适应大范围的飞行包线。

苏-57战斗机在气动设计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机翼前缘延伸部分加装的可动边条,这是一个设计创新,起到可控涡升力的作用。机翼前缘的延伸部分会将推力中心前移,增加飞机在气动性能方面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机动性能的不稳定性。之前苏联/俄罗斯在进行苏-27M验证机试验时,也存在这两方面的不稳定性,但苏-27原型机的气动性能却非常稳定,而苏-57这两方面的不稳定性是之前苏-27M验证机的两倍。因此,当推力中心自然前移,同时飞机的机动性能降低时,这种新型设计的优势尤其能够在超音速飞行上体现出来。苏-57的主翼为三角形,其后掠角为48°,机翼后缘的后掠角为10°,这两者加装了两组双侧升降副翼。整体水平尾翼的外形与主翼相似,双垂直尾翼也为整体式设计,尺寸较小,向外侧倾斜约26°。苏-57的活动喷管保证了其具有与苏-30MKI相当的推力矢量,活动喷管和其它活动面都由莫斯科航空电子公司开发的KSU-50飞行控制系统进行控制,这些特征使苏-57也能够从短跑道上起飞。

这么多的飞机想不想加入皇牌空战驾驶他们呢,还在等什么,赶快来驾驶你心仪的飞机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