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头像进入主页,阅读《长沙,是座什么样的城市?(上)》
03
峥嵘岁月
长沙新的机遇
始于清代中后期的一场战争
彼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曾国藩受命以长沙为基地
招募乡勇,创立湘军
湘人第一次被系统地组织起来
不同于传统的八旗兵
湘军将领多为知识分子出身
他们深受湖湘文化浸淫
面对尊崇“拜上帝教”的太平军
产生了一种近乎卫道式的精神动力
▼
同时
湘军军士则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
“概用楚勇,遍用楚人”
上级军官直接选拔自己的下属
再由下属选拔其下的军士
层层推进
形成一个个相互勾连
极为团结的群体
思想统一、民风彪悍的湘人
再经过严格的训练
形成了“扎硬寨,打死仗”的作风
正是凭借这种作风
湘军硬是平定了横扫半个中国的太平军
▼
战后
湘人迅速跻身军政高层
开始形成影响全国的力量
甲午战争
则是另一个转折点
在这次战争中
远征辽东的湘军全线溃败
长沙人从震惊到反思
思想发生180°大转弯
维新求变的思潮
开始占据主导
而庞大的湖湘人才群体
则让湖南的维新运动
走在了全国前列
长沙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
长沙的工矿、水利
邮政、电 等行业迅速发展
1896年
原计划经过江西的粤汉铁路
也改道湖南
铁路线上的长沙
开始迅速爆发
(现在的长沙京广铁路,摄影师@朱骏杰)
▼
1904年
长沙正式开埠
西方轮船大量涌入湘江
长沙成为湖南的航运和外贸中心
(今日湘江上的船只,摄影师@康慧军)
▼
商业蓬勃发展
从太平街、药王街
到司门口、八角亭
以及马王街、化龙池、潮宗街、通泰街等
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今日的长沙八角亭一带,摄影师@朱骏杰)
▼
最令人瞩目的
则是新式教育的
“爆发式”发展
1904年
原来的岳麓书院
成为湖南高等学堂
即今日湖南大学的前身
(湖南大学图书馆,摄影师@田春雨)
▼
辛亥革命后
长沙又先后设立
实业、铁路、法政等专科学堂
成为今日包括中南大学在内的
长沙众多高校的源头
(中南大学校门,摄影师@王伟)
▼
美国雅礼会创建雅礼大学
以及我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雅礼医院
两者演变为湘雅医院
成为今日中国中部地区
实力领先的医院之一
(湘雅医院,摄影师@任俊豪)
▼
此外
还有女子院校、师范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旧址,摄影师@柳叶氘)
▼
以及十余所中学
今日长沙的“四大名校”
仍旧实力强劲
(长郡中学,摄影师@段智为)
▼
教育的普及
带来思想的革新
从长沙走出去的人们
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
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长沙烈士公园纪念塔,摄影师@章彦颉)
▼
青年毛泽东等人
正是从这里
开启了领导革命
乃至创立新中国的路程
(长沙新民学会旧址,蔡和森故居,摄影师@朱立)
▼
近现代百年的峥嵘岁月里
一代代湖湘儿女
将长沙的爆发推向高潮
(近现代湖南代表人物,他们虽不一定为长沙籍贯,但或在长沙接受教育,或在长沙开展活动,他们中的许多人跨越不同时期,图中以其活动和贡献主要集中的时期进行划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然而
风头正劲的长沙
被战争打乱了前进的脚步
1938年
侵华日军逼近长沙
国民政府决定实行焦土政策
但由于实施人员的疏忽
导致大火提前燃起
长沙城90%地表建筑被烧毁
未来得及撤离的30000余人丧生
史称“文夕大火”
▼
1939-1942年
日军三次进攻长沙
▼
长沙守军
凭借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天险
以及两侧丘陵地形
三次击退日军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我军采取“天炉战术”,引诱日军进入包围圈后歼灭,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1944年
日军再次集结20万人进犯
长沙不幸沦陷
虽然一年后日本投降
但一场大火和四场大战
让这座城市元气大伤
长沙
该如何重生?
04
火辣之城
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沙
工业基础几乎损失殆尽
在新中国最早的工业建设中
又因地理位置不占优势
没能承接任何重大项目
但湖湘文化中
“经世致用”的精神还在
长沙人一直在寻求工业的突破
他们再次将务实精神发挥到极致
选择了最“硬”的一个行业
工程机械
(建设中的长沙新港码头,摄影师@章彦颉)
▼
上世纪90年代初
改革开放让中国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代
但当时80%的施工企业
还在使用塔吊运输混凝土
先进的混凝土泵技术
被外国公司高价垄断
于是在1992年
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毅然转型
成立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利用研究院的技术积累
研发出国产混凝土泵
打破了技术垄断
也让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
初出茅庐
▼
随后伴随着大基建的浪潮
中联公司迅速崛起
成为中国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之一
此外
还带动了更多
具有专业背景的创业者
投入工程机械的大潮
三一重工、山河智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