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自动化设备行业专题 告:激光+机器人+注塑机

摘要

? 通用自动化设备子行业周期性波动较为一致,从成长性来看,工业机器人(2013-2019年CAGR25.76%)>激光(CAGR22.54%)>注塑机(5.41%)>金 属成形机床(CAGR为0)。我们认为目前仍处在第五轮库存周期库存形成/增加阶段,该阶段出现于2019年8月,至今约1年时间,产成品存 货增速除tmt制造业之外均较前轮周期高点有较大距离。补库周期时间一般为1.5-2年,我们认为本轮补库周期尚在途中。

?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们对我国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市场空间测算,以日本作为对照国,2014-2018年中国制造业GDP是日本的2.8-3.5X左右,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理论保有量在2018年约为106万台左右,我国工业机器人实际保有量在2014年仅为18.9万台左右,到2018年约为64.9万台左 右,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由于机器人回收期不断缩短,我们假设工业机器人加速替代,假设到2020-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 密度分别提升34、34、35、40台/百万人,计算得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约为341亿元左右,销量有望达到16.2万台,均价约为 21万元/台。

? 同时我们认为:差异化+自主化是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崛起的必由之径。我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行业正在不断拓宽,自主品牌机器人在努力 寻找差异化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核心零部件自制带动成本下降也是关键,自制化对降成本意义巨大。

? 激光器方面:我国激光器+激光设备行业目前合计的市场规模达到了658亿元(2019年),2013年行业仅为194亿,2013-2019年经历长达7年 的正增长。在激光切割方面,激光对于传统切割方式的渗透度约26.26%~30.65%,在激光切割设备中,高功率(1500W以上)占比仅为20.8%; 在激光焊接方面,由于成本原因,激光焊接占焊接市场比例较小,目前更多地应用于汽车/电池/精密金属加工/光通讯等。

? 超快激光器成为近年来激光市场上最突出的增长点,2015-2019年复合增速为70.5%,而全球激光器市场2015-2019年复合增速仅为11%。2019 年国内从事超快激光器研发生产的企业超过25家,2019年市场空间达到24.5亿元,已成长为相当于国内光纤激光器收入体量30%的市场。

? 注塑机行业:注塑成型行业是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注塑机厂家较多,目前,我国注塑机行业已经形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产业群,其 中长三角地区以海天国际为龙头,伊之密、震雄等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我们对国内主要注塑机上市公司进行了研 究发现,其盈利能力差别大,规模及营业收入也差别明显,反映出注塑机这一行业竞争激烈的状况。

? 焊割设备推荐-佳士科技:佳士科技作为国内焊割设备龙头企业,深耕行业多年,是业内为数不多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先厂商,其主要产品逆变 焊机销售额逐年增长,同时公司不断开拓国外市场,2019年出口销售占比46%,未来有望复制海外巨头成长之路。目前焊割设备行业市场集中 度较低,高功率焊机市场尚未打开,未来在进口替代方面有较大市场空间。

1 通用自动化范畴及周期性表现

? 通用自动化设备主要属性包括1)通用,2)自动化:

? 通用:具体含义为设备下游应用领域分布非常广泛,以伊之密为例,其注塑机产品下游应用于至少1个行业,其中, 3C、日用品、家电、汽车等为其主要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下游主要包括3C、汽车整车/零部件、金属加工、塑料 及化学制品等。

?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无人或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 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一般基于伺服、控制、视觉及执行机构等。

? 我们在本篇 告中将激光加工设备、工业机器人、注塑机、数控CNC作为主要的通用自动化设备。

? 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经历了2008-2017年连续10年的高速发展,从最开始的7.9千台增长至2017年的156.2千台。 2018-2019年行业经历调整期,部分是因为2017年行业大干快上、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后续需求。

? 激光器+激光设备行业目前合计的市场规模达到了658亿元(2019年),2013年行业仅为194亿,2013-2019年经 历长达7年的正增长。

? 注塑机市场2012-2019年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较为缓慢。由于行业没有较为可靠的公开数据,我们选择上市的4家注 塑机设备公司(海天国际、伊之密、力劲科技、盛雄集团)作为代表性公司,合计数据显示2012财年该4家公司的注塑 机业务合计收入为87亿元左右,到2019财年合计为133.7亿元左右,也就是说在8年期间累计增长了53.7%。

? 而机床行业本身没有明显成长性。由于没有数控CNC销量的具体统计,我们用金属成形机床进行代替,行业在2013- 2019年整体产量数据呈现下滑趋势。

? 虽然子行业成长性有所差异,但周期性波动较为一致。

? 从成长性来看,工业机器人(2013-2019年CAGR25.74%)>激光(CAGR22.54%)>注塑机(CAGR8.82%)>金属 成形机床(CAGR为0)。

? 但整体周期波动较为一致,2014、2017年景气度相对较高,2015、2018、2019年景气度相对偏低。

? 制造业固定投资增速持续回升,带动工业机器人需求快速释放。

?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疫情后快速恢复,距正常水平仍有回升空间。制造业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增速从2月的31.5%恢复至6月的-11.7%,但距离正常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其中,增速回升最快的是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 以及医药行业,回落最慢的为汽车行业。

? 伴随全球疫情在Q3-Q4逐步得到控制,汽车、3C、金属制品、通用/专用设备、医药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进一步恢复, 从而带动工业机器人需求继续快速释放。

? 整体来看,制造业处在新一轮补库存周期。无论是从汽车,还是从TMT、 电气机械、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等,均可以从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速 中看到明显的反弹。

? 从历史来看,库存周期约为3-4年左右,主要包括库存清理、库存形成、 库存增加、去库存等四个阶段。我们以汽车行业的库存周期为例:在 2004年至2020年,其共经历5段库存周期,分别为2004.8-2007.11、 2007.11-2011.4、2011.4-2014.11、2014.11-2017.11、2017.11-至今。

? 目前仍处在第五轮库存周期的库存形成/增加阶段,该阶段出现于2019 年8月,至今约1年时间,产成品存货增速除tmt制造业之外均较前轮周 期高点有较大距离。第1-4轮库存周期中的补库时间分布为2006.02- 2007.11、2009.9-2011.4、2012.11-2014.11、2016.5-2017.10,一般为 1.5-2年,我们认为本轮补库周期尚在途中。

2 工业机器人:提升自制率+下游差异化为本土企业突围的关键,核心零配件优秀厂商长期受益

2.1. 工业机器人应用广泛,焊接+装配+涂装领域国产化率低

2.2.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测算

?全球工业机器人年供给量持续增高,根据IFR,截止 2019年底全球工业机器人累计安装了270万台套,年 增长12%。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自2012年以来发展迅 速,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我国在2013年超越 日本成为工业机器人全球消费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 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5.4万台,占全球销量36.5%, 2012年至2018年的CAGR达到11.68%。其中18年 行业经历下滑,主要原因系行业在17年新增量巨大, 增速达到79%,一定程度透支了后续年份的行业需求, 以及下游领域的汽车行业、3C行业的需求放缓带来的 负面影响。

?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中长期仍存在成长基础,成长性来 自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低密度。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 市场急剧扩张,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2012年至2018年 的CAGR达到52.80%,2017年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达到万人140台,但仍远低于日本(327台/万人) 和韩国(774台/万人)等制造业强国。由于我国人口老 龄化问题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生产成为制造 业转型升级的必经历程,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有望 继续大幅上升,市场潜力较高。

?量化维度之一:中国vs.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们以日本作为对照国,日本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国之一,由于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其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 例逐步下降,从1999年的9.41%,逐步下降至2015年的7%左右。这说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解决制造国人口红利 消失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机器换人过程预计将仍进行较长时间。对比中国与日本2019年数据:1)我国制造业GDP为日本的3.5X,2) 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数量为日本的8.7X。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对劳动力依赖程度仍然偏高,后续如不持续进行机器人 换人,将面临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导致的劳动力约束,这就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奠定了长期发展基础。

?根据IFR数据,日本本土机器人保有量在2014年达到了29.58万台,此后数据缺失,我们假设维持在30万台左右的水平;

?参考日本本土机器人保有量,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理论空间有多大?我们认为需要引入一个调整系数,即中国制造业 GDP产值相较于日本制造业GDP的倍数,因为假设单台工业机器人的平均产能接近,在产值放大的情况下工业机器人的 保有量应该相应提升;

?我们测算得到,2014-2018年中国制造业GDP是日本的2.8-3.5X左右,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理论保有量在2018年约为 106万台左右;

?我国工业机器人实际保有量在2014年仅为18.9万台左右,到2018年约为64.9万台左右,与理论保有量尚存在较大差距;

?上述测算还未考虑到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与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如考虑该因素理论保有量更高。

?量化维度之二:工业机器人加速代替人工,更新需求逐步释放,预计到2023年机器人需求有望达到21万台以上。

?首先,工业机器人回收周期持续缩短,助推机器换人速度加快:

? 已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均价在不断降低,2017-2019年国产机器人价格分别为24、23、21万左右,2018-2019年价格 下降4%、9%;而我国制造业人力成本不断提高,2017-2019年制造业工人工资分别为5.8、6.5、7.0万左右,2018- 2019年工资分别提高11%、9%;

? 我们假设一台机器人可以代替3个左右的人工,机器人每年的成本为折旧费及维护费,折旧期设为6年,2017-2019年 维护费用分别为2.25、2.03、1.82万元/台每年,得到2017-2019年单台工业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2.15、1.70、 1.33年,回收周期大幅缩短。

? 1)工业机器人当年需求=替代需求+新增需求;2)工业机器人的折旧期约为5-6年,假设t年需面临(t-5)年约30%的 机器人更新替换的需求,比例设定为30%主要系:占比市场30%左右的国产机器人相对海外机器人耐用性较差,假设这 部分机器人到使用年限就必须更新替换;3)新增需求与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值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经我们计算得 到,每增加1台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密度上升0.02%;4)核心假设:对于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假设。由于 机器人回收期不断缩短,我们假设加速替代,假设到2020-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分别提升34、34、35、40台/百 万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计算得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约为341亿元左右,销量有望达到16.2万台,均价约 为21万元/台;

?根据埃夫特招股说明书及IFR,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一般为整机规模的3X左右,因而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达到1022 亿左右;

?根据Ofweek工控 数据,多轴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构成中,机械本体约占22%;伺服系统约占24%;减速器系统约占36%; 控制系统约占12%;其他外设约占6%,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国内机器人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系统及其他外设的 市场空间分别约为82、123、41、20亿元。

2.3. 差异化+自主化是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崛起的必由之径

? 本土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较低,海外机器人品牌主导市场。

? 根据IFR及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数据,我们统计得到全球工业机器人主要厂商出货量数据及市占率情况,2018年 数据显示,四大家族机器人占全球机器人出货量的比例达到了58%,其中,发那科2018年销量达到7.3万台,市占 率达到了17.30%。

? 我国本体出货量最大的为埃斯顿,全球市占率不及1%,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自主品牌机器人努力寻找差异化发展方向。

? 根据CRIA数据,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比例仅为11%,其主要集中在电子(19%)、通用设备 制造业(14%)、金属制品业(14%)、橡胶与塑料制造业(7%)及其他行业(29%);

? 如果看市占率,我们看到自主品牌机器人2018年在汽车整车及零配件行业的市占率仅为10%,在电子、金属加工行 业的市占率逐步攀升至28.4%、51.8%;

? 也就是说,本轮制造业复苏中,自主品牌由于下游更为广泛、对汽车依赖度更低,有望更加受益。

?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我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行业正在不断拓宽。

? 汽车整车及零配件为传统最大应用领域,但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汽车应用占比为 36.41%,到2019年已下降为30.87%;相比而言,日本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应用比例高达37.01%;

? 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正不断向金属加工、3C电子、食品饮料、通用/专用设备以及其他行业拓宽(其他行业包括光伏、锂电、 医药、建筑等);也就意味着受汽车行业景气度扰动程度逐渐下降,新兴行业的涌现提振工业机器人景气度。

? 除了差异化竞争,我们认为核心零部件自制带动成本下降更加重要。

? 自2000年起,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出口平均价格呈现出先上升的趋势,在2011年左右达到最高点,此后,价格整体呈下 滑趋势,偶有波动。工业品通过每年一定幅度的价格下降,实现自动化普及,对于传统人工加工方式不断渗透。

? 然而,二者之间的价格差距正在缩小,国产机器人价格下滑幅度小于国外。2015-201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均价从32万 下降至26万,下降幅度为18.75%,而国产机器人价格从24.93万下降至21.38万元,下降幅度为14.24%。

? 国产机器人价格下降幅度小,而市占率仍低,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本土厂商成本优势不显著,而非竞争力大幅提升。

? 国产机器人给予代理商/批发商的毛利润空间有待提升。

? 我们以10公斤级别的六轴工业机器人为例,发那科/ABB市场价可以达到13-14万元,以中位数13.5万来测算,其给 予代理商、批发商价格为11.5万、10.5万左右,则代理商、批发商毛利空间分别为17.4%、28.6%;

? 而国产机器人埃斯顿、新时达的毛利空间相对偏低,其中埃斯顿的代理、批发毛利空间分别为14.7%、21.9%,而新 时达为8.3%、14.7%。埃斯顿与海外机器人差距相对较小,但仍有提升空间。

? 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是关键。国产机器人普遍存在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因而大量国内厂商存在主 要核心零部件均依赖外购的现象,在本体环节仅充当“集成”的角色,这就导致:1)成本居高不下,2)机器人 产品性能差、寿命低等问题;

? 四大家族中实力最强的(全球TOP1)发那科在本体环节,除了减速器是外购,其余环节均为自制,而实力最弱的 (全球TOP4)库卡除控制系统自制外均为外购;

? 国内机器人厂商开始注重自制,其中埃斯顿自制步伐较为领先,在伺服驱动、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等环节逐步实 现自主化,埃夫特、新松、新时达在伺服和控制系统环节推进进口替代,埃夫特在减速器领域通过收购开始小批 量替换。

? 自制化对降成本意义巨大。我们拆分了汇川技术、埃斯顿、拓斯达三家自动化企业成本构成均以原材料为主,占比 高达80-95%,由此可见对于机器人厂商而言,核心零配件采购是非常重要的。

? 本体厂商外采核心零配件实际上是一个让渡利润的过程,因为上游享受了较高的盈利水平。以谐波减速器龙头 Harmonic Drive为例,其毛利率一般在45%以上,2018年净利率超过15%,而国内公司绿地谐波的毛利率接近50%, 2019年净利率超过30%。因而,实现关键环节的自制对于降低成本而言意义重大。

?

3 激光加工行业:切割具备工业易 品属性,拓宽新兴应用场景, 把握具备竞争门槛的环节

3.1. 激光概念的厘清和分类:激光向低波长+高功率+超快方向延伸

按照波长来划分,连续光纤激光器一般属于近红外光;IPG指引激光器正在向低波长延伸。

? 光纤激光器,按照光的波长来划分,一般是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光(500nm到1.5μm之间),其特点是:金属对该波长 范围内的光吸收能力较强,近红外光适用于金属加工。

? 按照IPG年 指引,激光器正在向低波长延伸,半导体激光器、可见光激光器(蓝光、绿光等)及UV激光器等是其目 前主要拓展的产品。而传统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固体激光器(铒固体激光器、铥固体激光器等)则属于中红外、远红外 波长范围。

按照工作方式来划分,光纤激光器又可划分为连续出光、脉冲出光,介于两者之间的为准连续激光。

? 连续激光器:出光是连续的,峰值功率达到120KW,主要应用在切割、弧焊、钎焊、打孔等等

? 半连续激光器(QCW):本质上还是脉冲出光,但是脉宽较长,峰值功率为23KW,主要应用在切割、弧焊、钎焊、 打孔、金属淬火(提高金属延展性、降低直流电阻),尤其适合在点焊、缝焊以及钻孔应用领域替代灯泵浦YAG激光 器。用途上跟连续激光器有一定重叠。

? 脉冲激光器又可划分为纳秒、皮秒、飞秒脉冲激光器等

? 纳秒激光器(脉宽较长):峰值功率为1MW,主要应 用在薄板的划线、刻蚀,钻孔,表面处理,淬火,打标 等。

? 纳秒激光器(脉宽较短,以下更适用于微观精加工): 主要用在薄板的淬火、硅片/玻璃的切割等;

? 皮秒激光器(脉宽达到皮秒级别):峰值功率大于 10MW,主要用于打黑、蓝宝石/玻璃切割,光伏 /OLED切割

? 飞秒激光器(脉宽达到飞秒级别):峰值功率大于 29MW,金属薄板切割、钻孔,高精度加工,眼科手术 等。

在工业激光器中,光纤激光器成长性最好,固体激光器近两年有所增长,气体激光器逐步萎缩

? 全球范围内,光纤激光器2009-2018年销售规模从1.69亿美元增长至26.03亿美元,按照当前汇率计算约为180亿元, 期间CAGR为35.50%;光纤激光器在工业激光器中的占比从2009年的13.7%上升至51.5%。

? 固体激光器16-18年快速增长,从4.7亿美元增长至7.4亿美元左右,期间CAGR为25.5%,主要原因系超快固体激光器 增速较快。

? 在所有激光设备的下游用途中,工业加工为最主要应用方向,2019年工业加工在所有激光用途中的占比为40.6%; 相较于2018年而言下降4.4pct。

? 仪器仪表与传感(更多应用于检测)与科研军事用途成为增速相对较快的领域,其2019年分别占比为8.4%、12%, 相较于2018年分别提高1.4%、5%。

? 在工业加工中,按照使用的成熟度划分,打标>切割>焊接>精密加工。

3.2. 工业激光整体规模及行业变动规律

? 我国激光器+激光设备行业目前合计的市场规模达到了658亿元(2019年),2013年行业仅为194亿,2013-2019年 经历长达7年的正增长。

? 我们认为工业激光整体属于通用自动化范畴。从成长性来看,工业机器人(2013-2019年CAGR25.74%)>激光 (CAGR22.54%)>注塑机(CAGR8.82%)>金属成形机床(CAGR为0)。但整体周期波动较为一致,2014、 2017年景气度相对较高,2015、2018、2019年景气度相对偏低。

3.2. 连续激光市场:切割由成长走向成熟、但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速,焊接+其他用途接力

激光加工渗透度:从激光设备与切割焊接设备市场空间来看

? 根据我们的估算,我国冷切割设备存量约为16.62万台,热切割设备存量约为10万台;

? 而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 告(2019)及我们的估算,到2019年底我国切割用激光设备存量为7~8.16万台;

? 不考虑效率差异,激光对于传统切割方式的渗透度约26.26%~30.65%;

? 而激光切割在中厚板场景下效率逊于等离子切割设备,因此实际渗透度可能低于上述估算值;

? 由于在激光切割设备中,高功率(1500W以上)占比仅为20.8%,高功率对于传统中厚板切割方式的渗透 度更低。

激光焊接成本较高,决定了其自上而下渗透

? 激光焊接代表企业联赢激光的设备单价:如果是成套设备(集成机 器人、自动上下料等),设备单价是数十万到上百万不等;如果是 激光焊接机,单价为20万以上;

? 而传统焊机代表企业佳士科技、上海沪工设备单价:根据沪工招股 说明书,其手动焊机单价为1300-1400元左右,气体保护焊机 (更先进的产品)单价在3500-4000元左右;

? 因而,激光焊接目前更多地应用于汽车/电池/精密金属加工/光通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