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斯拉对我的影响很大,是它让我对电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2016年加入了电动车初创公司理想汽车(车和家)。
可能很多人会问,理想ONE与Model X价格相差一倍以上,动力类型也不同,有什么可比性?其实两款车从定位与用途上来讲会有一定的重合性,而且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两款车最熟悉了,我的Model X两年多开了将近四万公里,而我试驾理想ONE的时间/里程也要比媒体人长很多,对于这两款车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目录
一、尺寸与外观
1、车头与前脸
2、车身与车尾
3、车漆与质感
4、灯、等灯等灯
二、空间与内饰
1、6座/7座的优缺点以及二排座椅
2、三排座椅及空间
3、后备箱空间
4、内饰
5、用料
6、配置
三、性能与操控
1、性能
2、动能回收
3、底盘舒适性
4、噪音与震动控制
四、续航与补能
1、纯电动车的局限性
2、增程式的优势
3、续航/能耗/油耗实测数据
五、自动辅助驾驶
1、理想ONE的优势
2、理想ONE的劣势
六、软件与智能
1、四屏
2、应用
3、音响
4、语音
七、常见问题解答
总结
一、尺寸与外观
理想ONE与Model X都是车长5米出头,轴距接近3米的中大型SUV,主要面向家庭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座位与宽敞的空间,但设计理念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1、车头与前脸
特斯拉是纯电动车,封闭前脸辨识度很高,纯电动车就该设计成这样,不过我更喜欢神似保时捷的Model 3/Y全封闭前脸,不太喜欢Model S/X“嘟嘟嘴”的造型,Model X的车头就是在Model S基础上加高变厚,显得车头比例更短了,姿态方面的豪华感差了一些,不如Model S/3好看。
理想ONE并非纯电动车,增程器还是需要较大的进气口,因此前脸不可能设计得像特斯拉那样激进有个性,只能沿用传统燃油车的设计风格,围绕进气格栅来展开,所以理想ONE的前脸整体还是比较传统的,造型略复杂,看起来与捷豹F-Pace、沃尔沃XC90有些相似。
2、车身与车尾
Model X一气呵成的流线型车身以及溜背车尾造型是我最喜欢的,与之相似的SUV我还喜欢奔驰GLE Coupe和宝马X6,在路上老远就能看见她们的性感翘臀,相比之下GLE和X5就要普通很多。
理想ONE的侧身线条与车尾设计也传统了一些,看上去和宝马X5、沃尔沃XC90、凯迪拉克XT6有些神似,虽然不够惊艳,但也有高大上的感觉。不过Model X/X6的溜背造型虽然好看,也有利于降低风阻,但却是以牺牲后排及后备箱空间换来的,理想ONE还是以实用为主选择了经典的SUV造型设计。
3、车漆与质感
我的两辆特斯拉,选颜色时没怎么纠结,因为多涂层金属漆/珍珠漆就两款——珍珠白和中国红,都是当时最贵的,车漆中加入珍珠粉或金属粉后,阳光下晶莹剔透的反光效果非常好看,放一起一对比其它颜色就会黯然失色,所以Model X加2.5万选了珍珠白,Model 3加1.8万选了中国红。
特斯拉的车漆变更与定价真的很随意,我买Model X时珍珠白与中国红是最贵的,更早之前还有过不加价的普通白漆,我同事有一台90D就是普通白漆,漆面看着和几万的车一样一点都不显好,如今特斯拉竟然把珍珠白免费了,而最次的普通黑色车漆反而要加几千块钱。几个月前我买Model 3时,中国红最贵珍珠白次之,如今珍珠白也免费了,喜欢白色的新车主们省钱了,老车主活该花冤枉钱。
理想ONE的车漆就非常厚道了,全系都是多涂层金属漆/珍珠漆,其中白、银、灰、黑、蓝都不用加钱,只有Babyblue需要加一万。这样就不必为了车漆的质量、质感和加钱是否值得而纠结了,只需要考虑自己真正喜欢的颜色是什么。
当漆面品质都相同时,我反而非常纠结不知道该怎么选颜色了,因为这几种漆调配出来的颜色都挺好看的,白色的质感比我Model X的珍珠白还要好一点,银色其实偏香槟金像路虎灰银色,灰色又有点偏银色显得沉稳大气,蓝色比较深像宝马的深海蓝。其中BabyBlue、银色和灰色金属漆的反光效果很明显,在不同光源下的视觉效果并不相同。以我最喜欢的银色为例,阳光下呈香槟金色、草坪和树荫旁边呈黄绿色、停车场呈水泥灰色……所以不同人拍出来的照片颜色会有偏差,还是建议亲自看真车再做决定。
这里重点说一下BabyBlue这个颜色,其实理想ONE在最初的规划中是没有BabyBlue的,但李想的朋友韩寒认为五种颜色都比较直男,缺少有个性且女性比较喜爱的颜色,所以后来就选择了一种不那么张扬却独特有个性的颜色。由于BabyBlue颜色特殊比较少见,颜料成本会高一些,再加上调色与工艺难度更高,因此BabyBlue色需要额外加钱,最快要到12月底才能交付。
4、灯,等灯等灯
讲真,理想ONE的整体外观设计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姿态端庄大气,挑不出啥毛病,和同级别中大型豪华SUV相比气势上不落下风,但也没有太大亮点,如果没有贯穿式头灯尾灯的话,在路上的识别度就不高了,灯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贯穿式尾灯都快烂大街了,但理想ONE的尾灯是很有质感挺高级的。尾灯的质感体现在一是断点要尽可能少,除了后备箱接缝外其它地方尽量不要有拼接痕迹,后备箱接缝处也要尽量弱化;二是亮度要尽可能均匀。这两处质感就对工艺提出了很高要求,成本也要比多条灯带拼接方案更高。
保时捷深红色的细线看起来很高级
我觉得贯穿式尾灯做的最好看的还是保时捷,贯穿式灯带不能过于张扬,细细的红线显示出了一种极为克制的奢华。理想ONE的贯穿式灯带要比保时捷粗一些,但比其它品牌的细不少,整体感觉挺好的。
与烂大街的贯穿式尾灯不同,理想ONE的贯穿式头灯在量产车上并不多见,这个设计非常大胆,用中 上的灯带把两侧的日间行车灯连成了一条“星环”,识别度非常高。虽然中 与日行灯之间还是有断点,但从远处看或者前车从后视镜里看的话不太明显,开启后回头率很高。
为了提供更好的亮灯与灭灯效果,星环头灯与贯穿式尾灯的制造工艺并不相同,使用了难度更高的厚壁注塑工艺,通过117颗反射式LED灯珠实现了更加通透的效果,这样在灭灯状态下也会很有质感,看上去是透明立体的灯组,而不是一条单薄的白带。但由于法规对于日间行车灯的亮度有严格要求,所以试驾车/量产车调低了星环灯的亮度,导致近距离可以看到灯珠颗粒感,效果不如尾灯,但中远距离的观感依然很赞,晚上看着挺拉风的。
二、空间与内饰
1、6座/7座的优缺点以及二排座椅
特斯拉Model X有5/6/7座可选,标配是5座,6座和7座需要加钱,最初是7座最贵,后来特斯拉发现6座最受欢迎,于是6座经历了几次大幅涨价,目前需要加5.6万元。
Model X的5座版,就是7座版去掉了第三排的两个座椅,所以拥有巨大无比的后备箱空间,而且地板下面还有个大深坑,装载能力无敌,不过一般人用不上,因为7座版把第三排放倒之后的装载能力已经很可观了,多拉两个人显然要比多拉一些货实用。
重点说一下6座和7座版,理想ONE与Model X的6座和7座版布局都是相同的,6座虽然比7座少了1个座位,但二排中间留空的好处有很多:
当然6座也有缺点:
7座版二三排放平后就是“大床模式”
我Model X选的就是6座版,理想ONE我也推荐6座版,除非您真的有经常载很多人的需求。同为6座版,理想ONE的座椅相比Model X优势明显:
双扶手是理想ONE 6座版的一个卖点,有些人可能觉得靠近中央通道这里提供单扶手就够了,门板那里的扶手有点多余,手直接搭在门板上不就好了吗?如果端端正正的坐着的话确实单扶手也勉强够用,但如果想要躺着休息,胳膊够门板有点费劲,可调角度的双扶手才能提供最佳的体验。
2、三排座椅及空间
Model X由于溜背造型设计,三排头部空间比较局促,高度其实勉强够,但身子只要稍微往前一点就顶到了鹰翼门,稍微往后一点就顶到后备箱玻璃了……而且靠背比较垂直,车窗小得可怜,不过座椅比较软舒适度不错。
理想ONE就没有这些问题,座椅靠背角度两档可调,可以再往后调7.5°,头枕位置上下可调,头部空间尚可,车窗比较大,视野通透不压抑。座椅软硬度与Model X相当。
不过理想ONE的三排地板较高,座椅高度不如Model X。Model X的三排座椅高度是6/7座SUV里最大的,甚至优于一些MPV,我觉得Model X应该适当降低座椅高度以保证头部空间。腿部舒适度理想ONE确实不如Model X,尤其是7座版,好在6座版中央通道比较宽敞,方便三排乘坐伸腿,腿部舒适度会好一些。
3、后备箱空间
同样是由于溜背造型设计,Model X的后备箱高度有限,进深也不够,稍微大一些的箱包要么放不下,要么尾门关不上。我的Model X三排常年都有一个座椅处于放倒状态,否则童车折叠了都放不下,购物车装满了也很勉强。
理想ONE拥有535mm同级最大的后备箱纵深,最关键的是高度几乎不受限制,26英寸行李箱立着都能关上。理想ONE的后备箱空间多数时候都够用了,不必经常放倒第三排。
但Model X作为纯电动车,在空间利用率方面要比理想ONE强很多,Model X后备箱地板下面有一个储物空间,车头还有一个独有的前备箱,总的储物空间比理想ONE更大,如果要装很多小包或零零散散的东西,那么Model X更具优势。但如果要装大箱包或童车一类的大物件,那理想ONE更具优势。
当三排放倒后,储物空间都挺大的,我认为没什么对比的意义了。
4、内饰
内饰是Model X被吐槽最多的地方,很多人甚至认为特斯拉的内饰只有十几万国产车的水平,我觉得有点过分了。
说实话,我开了Model X两年多,期间也试驾过BBA很多同级豪华车,这些传统豪华车做工确实更好、座椅也更舒适,但我不觉得他们内饰营造出来的豪华感有多么感人。各种花式缝线与纹理、复杂的拼接造型、闪亮的镀铬装饰、实木饰条、霓虹氛围灯……可能以多数人的审美这些更好看更豪华,但我却没啥感觉(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喜欢简约风格,甚至极简风格,比如苹果的电脑、宜家的家具、扁平化的UI,不刷存在感的设计才是好设计,所以我最中意的其实是Model 3的设计理念,虽然Model 3很多地方是为了压缩成本才设计的更为简洁的,可能易用性更差了,但我觉得更好看了。
Model X白色高级内饰
Model S/X的仪表台围绕一块17英寸的中控大屏展开,这在刚上市时是非常惊艳的,也引领了一股潮流,被很多品牌借鉴,个别品牌甚至直接照抄。但是到了大屏尤其是中控竖屏烂大街的现在,这种布局和设计其实看着已经没啥特别的了,但特斯拉还是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两块屏都有包边及内凹设计,将黑边框隐藏了起来,显档次。
Model X白色高级内饰
Model X的中控台与门板虽然已经很简约了,其实还是有一些比较做作的曲线设计,但既不实用,也没好看多少。而Model 3就更加纯粹一些,就是极简,没有任何多余的设计,实用性相比Model X还有所提升。不过确实由于简约的设计,黑色内饰显得缺乏层次感,观感不显好,而浅色内饰尤其纯白色,很多位置会是黑白双拼搭配,看着会好一些。
再来说说理想ONE,我要比一般的用户早几年看过内饰设计,一直觉得挺好看的,直到很多媒体和用户开始吐槽我才去反省了一下,这种设计到底差在哪呢?我想被吐槽的原因与特斯拉是相同的,整体设计风格比较简约,比Model X还要简约,更接近Model 3的风格,各种线条横平竖直的,没有层次感。
理想ONE的仪表台设计理念与Model X类似,也是围绕大屏展开,而且是四块大屏,从主驾驶一直延伸到了副驾驶,整体性非常好,第一次见绝对惊艳。我觉得这种平直的设计比那些凹凸起伏复杂多变的设计好看多了。至于您是否喜欢这种风格,自己看图或者上车感觉一下就好了,不用在意其它人(包括我)的意见,人各有爱不必强求也不必随波逐流。
门板的线条设计也是如此,直来直去的直男审美,不丑,也没啥特别的,不被一些传统豪华车用户认可也很正常。所以问题也与特斯拉类似,黑色内饰全黑没有层次感,而浅棕色和米白色内饰就要好看很多。我两辆特斯拉都是纯白内饰,理想ONE我也首选米白色内饰,浅棕色次之。
5、用料
我的Model X花3.3万选配了白色高级内饰,用料一点也不差,座椅和门板扶手位置是Nappa真皮,中控台和顶棚是Alcantara翻毛皮,膝部能触碰到的位置基本都是柔软皮革,整体手感非常好。
我的Model X貌似是最后一代真皮座椅,新款Model S/X/3全系高级内饰都不再使用Nappa真皮,据说是为了环保,但我觉得是为了降成本。以前标配是织物座椅,加钱才能上真皮,现在标配黑色皮革座椅,选配白色与米色的价格从3.3万降到了1.39万。
特斯拉改用了顶级的PU皮革,其实手感与Nappa真皮很接近,如果不特意指出来的话可能很多人都感觉不出来区别。理想ONE也大量使用了PU皮革,是气味性更好的高级水性皮革,新车基本没味道,不过手感要比Model 3的PU略逊一筹。我的Model X(Nappa真皮)新车没有任何味道,而Model 3散了一个月才基本没味。
理想ONE的座椅打孔部分为Nappa真皮
除了大面积包覆高级水性皮革外,理想ONE在一些关键部位使用了Nappa真皮,比如方向盘、档把、一二排座椅靠背与座垫(打孔部位)。Nappa真皮拥有更好的手感,但成本要高不少,考虑到理想ONE的内饰不用加钱,所以这种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做法也合情合理。
最后说说白色座椅,我的Model X与Model 3都加钱选的白色座椅,因为好看很多,但确实容易脏,其它颜色脏了不容易看见,而白色就能看的很清楚。虽然三色皮革上都有耐污涂层,但依然需要经常费时间的去擦洗。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理想ONE并没有使用纯白色皮革,而是偏米白色,在保证较好的视觉效果时,要更耐脏一点。虽然理想ONE的新版浅棕色也挺好看的,但我依然会选米白色。
6、配置
我对特斯拉配置最不满意的就是全系车型都没有座椅通风,不知道加州人民是如何忍受的。其实90D时代特斯拉还是可以选装座椅通风的,虽然噪音比较大,通风开到3档才有感觉,但有通风与没通风那就是质的区别,夏季长时间驾驶时屁股与后背就不用黏糊糊的了。
无孔皮革座椅,夏季的体验真心不好,后背经常全湿
哪怕没有座椅通风,织物座椅与打孔皮革座椅也要比无孔皮革座椅好很多,因为座椅上的孔隙有被动通风的效果,汗水不容易积聚。目前特斯拉全系都是无孔皮革座椅,虽然可以提前开空调来降温,但夏季的体验还是挺糟糕的。
理想ONE前排的座椅通风效果非常给力,一档就能达到90D三档的效果,而且风扇噪音挺小,二档和三档噪音有所增加,但可以达到快速排汗的效果。理想ONE二排是打孔真皮座椅,乘客也不容易出汗。
这是我两年前买Model X时的配置单,选配也花了不少钱
其它配置大体相似,比如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高级音响、座椅电动调节与记忆、后视镜加热/折叠/防眩目……等等,我买Model X时这些配置特斯拉也是需要一项项加钱选装的,如今也全都变成了标配,而且车辆总价下降不少,这一点特斯拉与理想的理念是相同的,通过标配高级配置,减少不必要的选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让用户获得更多的实惠。
三、性能与操控
特斯拉所有车型都是运动取向的性能车,而理想并不是,理想ONE追求的是舒适,当然性能也并不差。
1、性能
特斯拉引领了电动汽车的发展,造出了世界上加速最快的电动汽车,将电动机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斯拉全系车型,百公里加速没有慢于6s的。
我的Model X 100D百公里加速是5s,通过前后两个峰值功率193kW的异步感应电机来达成,其最新改款则将前电机升级为211kW的永磁同步电机,百公里加速提升至4.6s。我另一台Model 3性能版则拥有353kW(前147后211)的峰值电机功率,百公里加速3.5s。
这里我想先聊聊百公里加速5s与3.5s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到底多快够用?5s的推背感已经非常强了,但自己驾驶的话还在掌控之中,毕竟踩地板电时心理上会有所防备,推背时不会有措手不及的感觉。但如果不是自己开,乘客的感受则截然不同,地板电起步时心都悬到嗓子眼了,不仅是头皮发麻全身都起鸡皮疙瘩,还有点紧张。到了3.5s,自己开都有点紧张,而乘客的感觉只有两个字——“卧槽”,然后就是各种惊呼。我开Model 3时红绿灯起步和超车都没什么机会踩地板电,一是太快了容易超速,二是真的挺紧张的,所以后来都有点后悔买了最贵的性能版。
特斯拉起步时电机全功率输出的标准驾驶模式,让驾驶员感觉挺刺激的,一个人开确实很爽,但对乘客却很不友好,我经常遇到乘客头晕的情况。后来特斯拉应车主呼吁加入了限制电机功率的“轻松模式”,在踩电门时电机以更为平滑的曲线逐渐提高功率,让功率输出特性更接近于燃油车的表现,这种模式下的百公里加速大概在7s左右,轻松模式同时把动能回收的制动介入也加了一些延迟,这样驾驶员在踩电门与松电门时就不会有生硬的动挫感了,乘客的感受会好很多。我的Model 3只要拉了乘客,必须打开轻松模式,而Model X几乎一直处于轻松模式下,因为SUV主要是带着孩子一家人出门时才开。
理想ONE的性能与加速体验,大概就与开了轻松模式的Model X 100D差不多,百公里加速都是7s左右,虽然少了一些速度与激情,但起步与超车的动力绝对够用,乘客也不会感到不舒服。理想ONE用了两个永磁同步电机,峰值功率前100kW后140kW,最快可实现百公里加速6.5s的性能,不过达到这个性能需要提前启动增程器(开启弹射模式),理想ONE在静止与低速行驶时增程器会关闭,所以非弹射模式的百公里加速要略慢一点。
理想ONE 1.2T的增程器最大功率是96kW,但输出这个功率时转速高达5500转,还是挺吵的,因此其输出被限制在了60kW,这个功率满足高速巡航毫无压力,也有较高的燃油经济性。大功率输出时主要靠电池输出,增程器作为补充,并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电量。
锂电池有个特性就是随着电量的下降输出功率也会下滑,比如理想ONE的电池组在表显17%电量时输出功率会衰减至180kW,如果没有增程器的话性能就会同比衰减,大多数纯电动车在低电量时的性能要比满电时差一些。而理想ONE的增程器可以补充一些功率,从而保证了动力不会大幅衰减,实测17%电量时的百公里加速在8s左右。如果一直用混动模式的话,增程器会保证电池电量不低于60%,此时百公里驾驶始终可以保持在7s左右。
2、动能回收
理想ONE使用了博世最新一代iBooster 2.0电子助力制动系统,提供了高达99.99%的超高能量回收效率,在减速时最大限度的使用电机来发电,日常使用可以节能15-20%之多。特斯拉使用的是上一代iBooster系统。
纯电动车的动能回收一般都放在了电门里,松电门后动能回收就介入,根据车型与设置的不同可以产生力度不等的刹车感,其中特斯拉与宝马i3的回收力度是最强的,基本实现了单踏板驾驶——几乎不用踩刹车,仅靠电门的开合就完成加速与制动。
强动能回收的驾驶体验是这样的:右脚不必经常在油门与刹车之间切换,只需控制脚掌的角度即可,这种操控方式在走走停停的堵车路况、七拐八弯的盘山路、下坡路时的体验很好。但在非常平直通畅的路况下体验较差,因为这种情况需要右脚比较精确的半踩电门,稍微松一些电门的话动能回收就介入减速,而不是像燃油车那样滑行,如此一来会有三个缺点:一是速度不好精确控制、二是脚一直得不到休息、三是不该使用动能回收时频繁使用能耗反而会变高(反复充电的损耗)。好在这种情况只可能发生在封闭道路,比如高速、高架与环路,而此时最适合开启自动辅助驾驶,自适应巡航可以精确控制车速,解放了双脚,系统自动按需使用动能回收会更节能。
从体验上来讲,已经习惯了强动能回收力度的我,非常喜欢单踏板驾驶的感觉。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电动车车主会鼓吹“开惯了电动车就再也回不去了,不想再开燃油车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单踏板的驾驶体验。但强动能回收的体验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喜欢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也有不少纯电动车主会把动能回收调弱,朋友借用我车还回来时基本都是弱动能回收的状态,大量燃油车主无法适应太强的动能回收。
理想ONE目前还做不到单踏板驾驶,动能回收力度没有特斯拉那么强。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理想ONE的电池还不够大,充电功率达不到特斯拉那么高,而动能回收功率不能超过电池可承受的充电功率;二是标定逻辑,考虑到多数人都无法适应强动能回收,因此理想ONE将动能回收分为两段,滑行动能回收和制动能量回收,轻踩刹车时才会叠加制动能量回收,这样的回收效率会更高,过程也会更加平顺,对乘客更加友好。
理想ONE的动能回收有两档力度可调,“强档”的力度与特斯拉“弱档”相当,“标准档”的力度与一些混动车相当。所以理想ONE的加减速的体验,与Model X“轻松驾驶模式”搭配“动能回收弱档”差不多,急加速与动能回收介入时的感受会比特斯拉更好些。
动能回收不够强,做不到单踏板驾驶,这是我对理想ONE最失望的一点,然而参加试驾的大部分汽车媒体老师们却赞不绝口,这说明强动能回收的确存在很大的争议。
3、底盘舒适性
Model X拥有前双叉臂后多连杆和高度可调的空气悬架(空气弹簧+单级液压减震器),配置相当高。理想ONE是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和软硬可调的弹簧悬架(钢制弹簧+两级可调电控液压减震器),听起来就没那么厉害了,但整体来看理想ONE的底盘舒适性要优于Model X,这真不是吹的,您亲自试驾试乘一下就知道了。
Model X用的是Model S的底盘,调教依然是运动风,悬架偏硬,空气悬架居然只能调高低不能调软硬,面对坑洼路面时的震动传递很直接,过减速带时几乎能弹起来,别说乘客了,对司机都很不友好。虽然不能调软硬,但我发现其实悬架调得越低就越软、越高就越硬,这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应该是空气弹簧支撑越高就弹性越差所致。日常开车时,调高悬架的功能我一年使用次数屈指可数,而调低悬架的功能我几乎每次都用,奇葩的是它的两种悬架模式默认高度是倒数第二档或中间档,而不是最低档,而且永远自动回默认档位,每次上车都得手动降悬架,很烦人,但为了更加舒适一些,还是得调。
悬架调这么硬,如果是轿车的话追求路感与过弯稳定性倒是可以理解,很难想象为啥要把一辆家用SUV的悬架调这么硬。应该还是与产品定位有关,为了追求性能与操控性,尤其是高速过弯时的稳定性,一开始就没太在意舒适性问题。不过Model X今年的最新改款,最大的改进就是升级了悬架,终于支持软硬可调了(更换了多级可调液压减震器),据媒体评测舒适度比老款有了质的提升,但我还没机会试驾体验,所以无法评价。
Model 3用的是普通弹簧悬架(钢制弹簧+单级液压减震器),既不能调高低也不能调软硬,也是运动偏硬的风格,但舒适度就要比Model X好一些,滤震干脆果断没有多余的回弹,也不是很颠,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它更轻的车身重量与更低的重心,这样更容易在运动与舒适之间找到平衡点,轿车的操控性就是要强于SUV。
理想ONE整备质量2.3吨,略轻于2.44吨的Model X,这个吨位的车辆悬架调教都很有难度。追求驾驶性能就得偏硬一些,可以更好的处理余震与侧倾避免开船,追求舒适度就得偏软一些,但余震、侧倾与点头就更难控制一些。理想ONE搭载了两级可调电控液压减震器,提供了运动与舒适两种模式,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把悬架调得特别硬或者特别软都比较容易,难的就是既能很好的减震又没有多余的回弹,为此理想特意找来了保时捷工程(Porsche Engineering)团队来帮忙调教悬架。我一开始觉得保时捷工程会不会像保时捷设计(Porsche Design)一样,主要是拔高品牌形象的一种手段。没想到调校后的悬架确实比之前的工程试制车有了质的提升。
通过我长时间的试驾体验来看,理想ONE的运动模式并不像Model X那么硬,减震效果好很多,震动回弹控制也还算干净利落,在转弯时也不会有太大的侧倾,运动模式足以覆盖绝大多数城市用车场景,适合在路面状况良好的快速路上行驶。舒适模式悬架会更软一些,适合走凹凸不平的烂路,这种路况车速不会很快,减震效果会比运动模式更好,余震会有一些但可以接受。但如果车速较快时遇到波浪起伏的路面(比如修补过或者被卡车压变形的道路),此时车身控制不如运动模式那么紧致,会有开船的感觉。
总的来看,理想ONE的悬架表现与雷克萨斯RX450h类似,偏舒适风格,据试驾试乘的媒体和用户反馈,有的说比RX450h更好,有的说还是差一点。我觉得提供两种悬架模式挺好的,如果以后能开放智能悬架就更好了,比如时速高于XX公里就自动切运动模式,低速下用舒适模式,再记忆用户手动更改悬架模式的地点,理论上这些都能实现。
理想ONE的悬架我已经很满意了,但我们工程师要求很严格,依然在持续改进优化中,相信交付给我们手中的量产车表现会更好。
4、噪音与震动控制
纯电动车由于没有发动机,因此噪音与震动控制拥有先天优势,低速时行驶过于安静,导致法规要求纯电动车必须在车外刻意播放一些噪音,用来提醒行人。不过在急加速与高速行驶时,电动机会有一些噪音,主要是高频啸叫声,如果不做隔音处理的话,尖锐的噪音也挺刺耳的。
理想ONE作为增程式电动车,既有发动机也有电动机,而且是三个电动机(前后驱动电机+前发电机),噪音控制比燃油车与电动车都要难,为此工程师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软件和硬件双管齐下控制噪音:
硬件上,大量使用吸音减震材料,当然必须是环保材料,简直无孔不入,有效吸收增程器与电机工作时的噪音。前排双层隔音玻璃也能有效阻挡外界一切噪音,尤其是迎面而来的风噪。
软件上,减少增程器的工作时间与负担,在低速时停转,中速时慢转,高速时才快转,因为随着汽车速度的提升,风噪与胎噪会不可避免的逐渐增加,此时增程器即便以较高转速运行时噪音也不会很明显了。
工程师们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试驾的上百家媒体们几乎都竖起来大拇指,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理想ONE竟然把噪音控制的这么好,1.2T的三缸机竟然在工作时难以察觉,根本不知道啥时候就偷偷的启动了。
大家都知道三缸机有气缸不对称的抖动问题,所以很多人都有点担心。其实理想ONE增程电动的特性,对发动机的震动抑制有着天然优势:
1、发动机只用来发电,不会与传动轴和车轮相连,因此即便自身有些震动也很难传递至车身和驾驶舱内;
2、发动机与电机直接相连,这个电机既可以发电,也可以当做启动电机用,可以直接把发动机拉到想要的转速再点火,就跳过了容易抖动的初段。
此外,理想ONE还通过三个液压悬置与一个橡胶悬置,很好的平衡了发动机自身的抖动。这就是大家在试驾时,难以感受到增程器何时启动的原因。
根据我的实际感受来看,理想ONE开得久了,还是比较容易分辨出增程器的噪音,大概中速时就是“咕噜咕噜”的声音,存在感很弱,大多数人都无法分辨出胎噪与增程器噪音。高速时增程器转速提高噪音也会增大,大概是“哒嗒哒嗒”的声音,但此时胎噪与风噪也更大了,各路噪音夹杂在一起不仔细听的话也不太明显。
与Model X相比的话,高速下即便增程器噪音变大了,理想ONE的隔音表现也要比漏风的Model X更好。
四、续航与补能
作为两辆纯电动车的车主,我在续航与充电方面我还是很有话语权的。我2017年入手Model X时家里车位还无法安装充电桩,所以我买车时对自己的需求非常明确,就是要买续航最长的车型,这样才能减少去公共充电桩的次数、获得更快的充电速度,缓解里程焦虑。当时100D迟迟未能进入北京新能源车目录,上不了新能源牌照,特斯拉销售几次三番建议我改选折扣力度很大的旧款90D,但我依然坚持入手了没有任何优惠而且贷款利率巨高的100D,因为我很清楚更长的续航对于家里无桩的人意味着什么。我熬过了一年半的无桩生活,点点滴滴都记录在了我的微博当中。今年我的车位终于装上充电桩了,我又过上了截然不同的有桩生活。
1、纯电动车的局限性
Model X 100D在它的新改款上市之前一直都是纯电动SUV的续航记录保持者,至今它的续航也要超过所有已上市的国产纯电动车。就是这样一款续航处于顶尖水平的纯电动车,我开着也是有焦虑的。
首先是续航,这车NEDC续航是565公里,但表显续航是450左右,这是美国EPA标准的续航里程,根据我日常开车经验来看,EPA更加靠谱,NEDC只有在不开空调以及不太堵车的路况下才能开出来。所以真正日常开车的情况,续航得缩水20%左右;
然后是充电,锂电池的特性就是电量越高充电速度越慢,特斯拉超充可以在40分钟从0%充到80%,但从80%充到100%却需要50分钟之多……另外长期满电对电池寿命也不好,特斯拉建议日常充电设置为80-90%比较好。当电量较低时,里程焦虑就会发作,系统也会在电量低于20%和10%时用黄色与红色警示,不可能到了电量低于5%才去充电,我一般低于20%就会开始找充电桩准备去充电,低于10%一般发生在去充电桩的路上或者明确知道目的地有充电桩。一般情况下都是20-80%循环,最好的情况也只是10-90%这样循环,于是真正安全的续航里程又缩水了至少20%。
我每天上下班不到50km,非冬季一般8天充一次电(6个工作日),实际单次充电后的行驶里程在300公里左右。由于早期特斯拉超充比较少,经常出现排队的情况,所以我都是每周找一天时间早起1个多小时,然后去充电,充到80-90%了再去上班。有两年前的微博为证:
但到了冬季,一切都变了。燃油车冬季空调热风靠的是内燃机的废热,油耗增加不是很多。而电动车没有热源,开空调就需要额外消耗电池能量来加热,因此能耗会显著增加。如果想要在冬季以比较舒适温度的开车,能耗会增加50%之多,如果车上人比较多,能耗翻倍都毫不夸张。
我一个人上下班时,关闭后排和副驾空调,热风吹手和脸,尽量根据特斯拉说明书上的建议利用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并自创了关闭电池加热的省电大法。最终冬季平均能耗比秋季高了50%,如果不省着点用,能耗根本收不住,续航哗哗掉。其它季节我大概8天充一次电,而冬季我得4天充一次。
除了续航大幅缩水外,冬季的驾驶体验还会变差,只要气温低至零下,电池充电功率就会受到限制,动能回收力度减弱,单踏板驾驶的体验就不复存在了。这还是次要的,充电功率受限就意味着充电速度会变慢很多,以前充一个小时就能走,冬季至少延长半小时。由于所有人的充电间隔都变短了,充电时间都变长了,所以充电桩满员与排队的几率变得高了很多,排队增加的时间那就没法计算了。
以上电动车用车的痛苦经历都是建立在家里没有充电桩的基础上,那如果家里有桩的话,体验会好很多吗?答案是肯定的,会是天壤之别。只在市区开的话可以说完全不会有里程焦虑了,因为回家充一晚上就能满血复活。冬季续航缩水也不是啥问题,因为插着电可以提前热车,即便能耗翻倍也要比烧油便宜。但还有一种情况依然有焦虑,那就是跑长途,尤其是在冬季跑长途。
家充只能保证纯电动车可以满电从家里出发,不必先去充电桩充满再走,但出门在外就得依靠公共充电桩了,那么只要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得提前规划路线,查找速度快、靠谱可用的充电桩。而薛定谔的充电桩才是里程焦虑的核心原因,在市区可以轻松找到离家/公司/商场比较近且靠谱的充电桩,但在外地尤其高速上可不容易找。
公共充电桩尤其国家电 的桩基本处于有娘生没娘养的状态,坏了没人管、被燃油车占位、兼容性不知道、充电速度能到多少不知道……特斯拉的桩我虽然也经常吐槽,但只要坏了当天就有人来修,被占位会有人联系挪车,此外充满了不开走还会罚款,去之前能看到桩位使用情况,这些都保证了充电桩高效率运转,车主们也会更加放心的使用。
虽然充电时间比较长,但只要充电桩靠谱可用,合理规划行程的话,只是多花一些时间而已,倒也没太大麻烦。但现在的问题是只要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坏一个,计划就全打乱了,到下一个服务区之前就不敢正常开车了,要是连着坏两个服务区,那就只能叫拖车了……
去年冬季我去了趟天津,天津离北京如此近,本来一个来回是不用充电的,但露天停车电池被冻透之后能耗巨高,沿途充电桩还是坏的,当时真的有点慌,最后一路90km/h等速尾行大货车关闭空调才坚持到了下一个服务区,万幸那里的充电桩是好的。
另一个前不久发生的例子,我出差,老婆带着一家老小要去东戴河玩,Model X单程满电其实无压力,但住地却没有充电桩,我帮她研究了半天,标记了好几个充电桩位置才敢出发。而真正上路时很有戏剧性,老婆倒是没啥焦虑准备按照我标记的位置去充电,但在路途中丈母娘开始焦虑了,催着去服务区提前充电,结果充电桩兼容性有问题,充的电还没空调耗得多……
一个人开纯电动车出远门,其实没啥大问题,也就是多花一点时间去规划路线,多花点时间去充电而已,反正充电时能玩手机不会很无聊。但要是带着一家人去充电,那这趟旅途就有点糟心了,速度不敢开太快、空调不敢开太大、被迫在不该休息的地方休息,这些可能会是常态。
2、增程式电动车的优势
增程式电动车,就是在纯电动车的驱动架构基础上,加了一个增程器(发动机+发电机),通过烧油来发电,发出来的电输出给电机用于驱动车辆。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
1、可以提供很长的续航里程;
2、加油站到处都是,补能速度很快;
3、增程器的废热可以用来加热电池和空调,冬季能耗增加很少。
肯定会有人问:能加油那和燃油车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不就是燃油车自带的优点吗?确实如此,不过增程式既拥有燃油车的优势,还拥有电动车的优势,规避了燃油车的一些不足:
1、用电动机驱动车辆,动力输出无迟滞,加速平滑,体验可以媲美甚至超越顶级变速箱;
2、也能充电,家里有充电桩的话,日常使用成本会超低;
3、属于混合动力的一种,增程器与电池相辅相成,加上动能回收,在中低速大幅提升了内燃机的工作效率,省油效果很明显。
用大白话说,增程式电动车就是两栖动物,既能当做纯电动车用,又能当做混动车/燃油车来用。
理想ONE拥有18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增程模式下前置纯电续航是150公里,最后保留30公里),这应该是目前纯电续航最长的混动车型了,虽然与纯电动车相比差距挺大,但换个思路想一想:如果家里有充电桩的话,150公里与与400/500公里在市区开的话并没有什么区别,每天晚上用最便宜的谷电充电,第二天满电出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够用了。
如果要跑长途的话,通过烧油发电可以提供620公里的综合续航里程(加上电池续航合计800公里),超越所有纯电动车。中途需要补充能源的话,加油站比充电站又多又快又靠谱,油费其实也没比公共充电桩的电费贵多少,完全解决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充电焦虑与冬季焦虑。
与燃油车相比的话,都不存在各种焦虑问题,理想ONE的优势在于更好的动力与驾驶体验,还有更低的油耗与使用成本。
3、续航/能耗/油耗实测数据
其实,没有里程焦虑比什么都重要,能耗或者续航多一点少一点不重要了,但是,对于新能源车来说,能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更低的能耗就意味着技术方案更先进一些,也能消除很多人的顾虑。
我没有公平对比过理想ONE与Model X的电耗数据,这里就直接引用汽车之家的实测数据吧:
理想ONE使用了效率更高的永磁同步电机,市区电耗低于双感应电机的Model X,不过高速时Model X凭借封闭前脸和溜背造型更低的风阻缩小了差距,电耗基本持平。
Model X新改款使用了前永磁同步+后异步感应电机的组合,能耗下降了一些,我没实测过,看媒体评测感觉新Model X的市区能耗应该和理想ONE差不多,高速新款Model X会更占优势。
油耗方面,各家媒体测出来有些差距,很多朋友看得一头雾水,到底该信谁的?理想ONE的油耗是高还是低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汽车之家在今年4月和8月各测过一次,8月这次城市油耗要略高于4月,主要是因为空调,夏季空调挺费电的尤其理想ONE的空调还特别给力,设多少温度风量,什么时间段跑的,室外温度高不高,都对空调功率影响不小。
另外就是跑高速还是市区,堵不堵车,平均速度最高速度都有差别,所以汽车之家实测高速油耗有所下降。但如果有对比车一起陪跑,那就有可比性了,不同家放在一起真没啥可比性。但都是真实路况跑出来的,多家测试作为各种路况下的参考值吧。
有兴趣的话各位在试驾时也可以把小计里程清零,看看试驾线路自己开出来的能耗是多少,也很有参考价值。
我自己的实测油耗参考数据如下:
市区不开空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