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年建造的大飞机,却仅飞了170小时下马,原因令国人心酸

全球干线飞机市场几乎被两大航空巨头瓜分,一个是美国波音公司,另一个是欧洲空客。根据资料显示,这两家公司已经形成了从 100 座的低端干线飞机到 500 座以上大型干线飞机的系列产品,整体数量占据全球民航客机73.6%,所创造的市场价值高达上万亿美元。波音与空客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例如飞机零件制造、维修改装、通航培训、配套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大量人口的就业。

在波音与空客称霸全球干线飞机市场的背后,中国航天人显得颇为无奈。作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中国却无法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这块大蛋糕被美国与欧洲瓜分。其实,中国早就有了研发“大飞机”的梦想,几乎与欧洲空客同步启动。在1970年,国产首架大飞机运-10项目启动。在1975年,运-10设计图纸完成,纸面数据为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航程8000公里,客舱根据不同布局可分别载客124、149、178人。在1980年,运-10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大飞机”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但好景不长,运-10首飞五年后被迫下马,期间加起来的飞行时间仅为170小时。运-10下马有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技术原因是由于中国工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国内缺乏能够加工机身大梁所必需的巨型模锻液压机。在当时,能够生产这种液压机的国家仅有美国、苏联与法国。而巨型模锻液压机作为国宝级战略装备,这些国家不可能向外出售技术以及产品。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工业实力大大增长,国内第二重型机械集团研制出了8万吨级的巨型模锻液压机,为中国研制国产C919提供了支持。在2015年,C919正式下线,其最大起飞重量72.5吨,中国干线客机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曙光。除了C919,中国与俄罗斯还在研制更大吨位的CR929,这架大型客机的生产同样离不开巨型模锻液压机。

根据数据显示,未来2020到2038年亚太地区航空制造需求将达到3.84万亿规模,预计新增客机建造需求为4.4万架。值得欣喜的是,未来这块大蛋糕不再由波音与空客垄断,中国“大飞机”也将从中分得一杯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