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的淋巴系统

耳蜗的淋巴系统包括两种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淋巴液,即外淋巴液和内淋巴液。在内耳中,耳蜗外淋巴和内淋巴分别与前庭及半规管系统的外淋巴和内淋巴连通,两种淋巴液共同在耳蜗液体压力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外淋巴系统

外淋巴液存在于耳蜗的前庭阶、鼓阶和螺旋器的间隙中,总量远远大于内淋巴液,其Na+含量约为K+含量的 30倍,这种离子浓度特性类似于全身广泛存在的细胞外液或细胞间质液。

2.外淋巴液与脑脊液的联系 在颞骨内靠近前庭窗处有一小管称为耳蜗水管(cochlear aqueduct),连接鼓阶与蛛 膜下腔。在儿童和低等动物这一导水管保持开放状态,但成人和灵长类动物该小管被膜性 状结构所封闭。目前尚有争议的是在成人这一管道是否存在功能上的开放,即通过该管道进行真正自由的液体交换。

(二)内淋巴系统

内淋巴液是一种成分很特殊的液体。它是一种充满整个内淋巴腔的细胞外液,但表现出细胞内液的性质,K+浓度高而 Na+浓度低,前者约为后者的30倍,与外淋巴液正好相反。这种细胞外液的高K+浓度在机体中仅见于内淋巴液和肾脏。

2.内淋巴液的吸收 耳蜗内淋巴液通过连合管流入球囊,后者通过内淋巴管与内淋巴囊相通。现在普遍接受内淋巴液系通过内淋巴囊吸收。

3.内淋巴液中K+的再循环耳蜗内淋巴液中的高K+浓度是维持听觉生理活动的基础。外毛细胞兴奋时,位于纤毛上的细胞膜 K+通道开放,内淋巴液中的K+进入细胞内,产生去极化。进入细胞内的K+迅速被排出,通过细胞间缝隙连接的K+通道被转运至螺旋韧带的边缘细胞后,由此处分泌再进入内淋巴液中。

(三)耳蜗淋巴系统对耳蜗液压调节的意义

尽管通过耳蜗水管进行液体自由交换尚不明了,但脑脊液可能经此途径向外淋巴提供足够的液体运动而产生压力控制。内淋巴液在内淋巴囊缓慢吸收,该囊本身即位于硬脑膜下腔。尽管内淋巴液并不流入到蛛 膜下腔,内淋巴囊所处位置对内耳液压调节机制产生影响。

因此,内耳是一个充满液体的间隙构成的复杂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液体间隙之间有着连接。这一机制使得两种内耳液体之间和内耳液体与脑脊液之间保持压力平衡状态。耳蜗液体压力状态更进一步影响耳蜗灌注和耳蜗血流。因此,内耳液体平衡对其内环境的自身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