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差了脑子“进水”闹的

75岁的鑫伯(化名)最近记性变差,还出现了尿失禁,家人怀疑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一家人带着鑫伯辗转了几家医院,最后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神经外科确诊,原来是脑子里“进水”了!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事实上脑子里就有不少水,而且脑子就能生产水,但是当脑子里水太多了,就会形成脑积水,出现像鑫伯这样的症状。

记性变差 小碎步

医生说脑子里的“水”太多了

鑫伯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教书的这些年,他兢兢业业,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桃李满天下。退休后,鑫伯开启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新生活。早上起床后去公园打太极拳,中午定时睡个午觉,下午就找老伙伴下棋喝茶,有空还养花弄草,遛遛鸟。但今年开始,尤其是最近几个月,鑫伯总是犯困,常常早上起不来,白天也在昏睡中度过,老伙伴叫他下棋,鑫伯也总是推辞不去,家里的花鸟虫草也无心照料了。

一次,鑫伯和老伴出门去超市买东西,竟然记不起回家的路。更让家人担心的是,鑫伯走路的姿势和原来不太一样了,总是走小碎步,走得慢不说,在家里还摔了几跤,偶尔还会小便失禁。家人这才意识到不对劲:难道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他们辗转来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在神经外科,经过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医生发现是鑫伯的脑子里“水”太多了,以致脑室增大特别明显。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吴晔副主任医师告诉鑫伯家人,病情符合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但并不是“老年痴呆”,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获得治愈,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评估。

放液试验证实病情

为了证实鑫伯是不是得了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医生需要先进行腰穿脑脊液放液试验,也就是通过腰椎穿刺释放一定量的脑脊液后,比较试验前与试验后患者的步态是否得到改善。实验后,鑫伯的反应和走路情况都得到了好转,完全符合脑脊液分流手术的指征。

然而,当医生提及要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时候,鑫伯和家人又有顾虑了。要在脑袋里放管子,鑫伯不由的直发怵,表示万万不能。了解到鑫伯及其家人的顾虑,吴晔团队经过充分评估,认为可以选择腰大池腹腔分流手术,也就是将原本放置于脑室的管子放置到腰椎管里。这是一种目前较为成熟的治疗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微创方法,对患者来说创伤和风险更小,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鑫伯走路情况和反应能力都明显改善。出院时,医生叮嘱,分流管的植入后仍需要进行定期复查,通过症状变化及脑室形态变化进行分流阀调压。

脑袋里的“水”从哪来

脑子里的水实际上就是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 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脑脊液产生于各个脑室的脉络丛。脉络丛就是由血管组织、室管膜上皮盘绕而成血管团。脑脊液可以看成是从这团脑血管里面出来并流经各个脑室,最后流至蛛 膜下腔的蛛 膜粒渗回流入血液中。当遭遇脑外伤时,脑脊液对脑有着缓冲保护作用,并在清除代谢产物及炎性渗出有一定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脑袋里面的“水”会多了?

正常成年人的颅腔内只有100~150ml的脑脊液,每日产生并吸收的脑脊液可达300~500ml。当脑出血、脑外伤、感染或者老年性改变等因素导致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障碍,这一动态平衡会被打破,增多的脑脊液会压迫正常脑组织,使脑室增大,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压力测定在70~200mmH2O,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为临床表现,这些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不少患者会被当做阿尔茨海默病而错失了治愈的机会。

一般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警惕正常颅压性脑积水:步态障碍(走路不稳、迈小碎步、肢体僵硬、发抖)、认知障碍(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缄默)、尿失禁。

吴晔介绍,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就是过多的脑脊液对大脑产生了压迫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常见于老年人,目前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术、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三脑室造瘘术等方法得到治愈。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临床上这类患者并不少见,由于缺乏非常客观的诊断标准,加上三个主要症状与阿尔茨海默病表现非常相似,因此常常被漏诊、误诊而失去治疗的机会。因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老年人需要考虑正常压力脑积水的诊断,并需排查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及时到专科门诊进行评估,明确病因,避免耽误治疗。

(吴登钱 应晓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