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港股长期熊市
截止12月14日收盘,恒生指数从年中最高的31183.36点回落到23635.95点,今年回落13.20%,国企指数今年回落21.60%。恒生科技指数更加惨烈,近乎腰斩,10个月的时间从11011.78高点直落到5710.19点。从市净率上看,恒生指数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处于较低位置,近几年屡次出现跌破1的情况。
2
香港经济内生动力的衰退
根据香港金管局数据,香港的主导产业多集中在金融、地产与进出口贸易相关行业。
由于中国地产业受到政策的影响,“银保地”板块长期低迷,而因为大型互联 企业遭到了反垄断、药企面对集中采购压力、疫情导致的消费不振,港股主要服务的互联 、医药、消费企业均有下跌压力,快手在港股上市后从417.8港元/股跌破发行价(115港元/股)仅不到90港元/股。
此外,根据香港金管局数据,2020年香港进出口贸易总值下滑,同比下滑-7.64%。相较来说,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1.9%,香港的隔壁深圳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较2019年增长2.4%。香港传统的转口贸易功能已经严重下滑。
由于自身主导产业的不振,经济内生动力的衰退,港股整体上处于对非本地经济的依附地位。
3
A股注册制的实施与港股融资功能下降
从存量角度看,恒生指数的权重股对内地经济的依赖较强,且多集中在旧有的“银保地”等传统企业与互联 企业之上。
而从增量角度看,随着科创板与北交所的出现,A股注册制的深入,让更多的新兴企业不再选择港股作为上市首选。
可以从A股与港股的ipo融资额比对来看:2021年1-11月,沪深两市共计新增436家上市企业,合计募集资金4489.76亿元,其中主板和创业板有289家企业上市,科创板则有147家企业上市。
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11月26日,威博液压成北交所首家过会公司。截止11月底,共有51家企业处于北交所上市申 阶段,209家企业处于北交所上市辅导阶段。
与A股ipo市场热火朝天不同,根据瑞恩资本数据,2021年前十一个月,香港交易所新上市公司有83家(较2020年132家减少49家),募资2987.08亿港元(约2480亿人民币,较2020年减少2.71%)。此外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今年在香港新上市的、筹资额大于1亿美元的公司股价平均下跌近20%。相比之下,内地则上涨达到86%。
存量的权重股市值下滑,A股注册制的深入又削弱了港股增量资源,融资能力下降的港股的边缘化趋势明显。
4
美元流动性的撤退
美元流动性的周期对港股市场影响也很大。我们此前文章《【蓝海经济观察】人民币指数高位运行下的思考》指出美元流动性增速从2021年2月已经开始放缓,这使得美联储2020年大放水后的美元流动性开始回流美国,根据CEIC数据,可以看到香港的M2增速也在2021年2月之后长期下滑,恒生指数也从2月以来一路下挫。
随着美联储可能提前加息的风声放出,短期内香港的流动性环境难有改观,港股资产难以获得流动性溢价,也一定程度影响赴港上市企业的动力,进一步促使港股的边缘化。
5、港股今年长期阴跌不止,主要是由于香港主导产业的不振使得经济内生的动力逐步减退,从这点上看,港股的边缘化是长期的趋势。
北交所的建立、A股注册制的实施无疑是港股边缘化的加速器,港交所需要在新常态下寻求自身新的定位和发展机遇。
(全文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