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开采,情满天山

一群鹅在湖中嬉戏,郁郁葱葱的芦苇,在波光之下调成自然而和谐的色调。这不是在江南水乡,而是夏末秋初新疆天山脚下矿区的湖景。

近年来,新疆片区各公司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让天山南北风景更加亮丽。

优化生产方式 实现清洁生产

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边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风沙 漫天。在这里,徐矿人无惧黄土风沙,用耐心和斗志建起一座“绿色电厂”——阿克苏热电公司。

“绿色电厂”称号的背后是阿克苏热电公司主动履行国企责任的执着与坚守。该公司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超低排放、节能环保技术,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大气污染物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平均浓度上限大幅度降低,所有排放指标均满足超低排放要求,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注入绿色活力。

完成给水泵变频改造,将“工频+ ”控制泵转速改为“变频+液耦”控制泵转速,节约标煤1229吨,减少碳排放3318吨; 完成中水改造,大幅增强对阿克苏市水源的消纳能力,节约新鲜、洁净的地表水使用,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光伏项目建设、贮煤场全封闭改造也拉开帷幕。

如画的生态美景在这座电厂慢慢铺展,清洁低碳成为发展的靓丽底色。

走进天山矿业公司井下,智能化巡检机器人来回穿行,监控着井下的安全。

近年来,徐矿集团瞄准智能化转型升级,新疆片区几家煤矿先后建起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在生产方式、人员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井下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三机”协同,到地面宽敞明亮的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从精准定位、远程遥控的代步“ 约车”,到煤、矸、水、电等各条运输专线上巡查值守的AI“电子眼”;从“一块屏”“一张 ”“一个库”“一朵云”,到号称“矿山大脑”的智能综合管控平台……无一不展现出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优势。

一键开采、智能机器人巡查皮带、冲击危险区域智能限员装置……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叠加在一起,正描绘着智慧矿山的“绿色”新形象。

开展技术革命 循环低碳发展

从夏阔坦矿业公司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冲沟小路驱车半个小时,就来到了瓦斯抽放泵站的所在地——无名山风井。

这里天高云淡,现代化的设备与石头山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走进宽敞明亮的机房,设备轰鸣,井下危险的瓦斯从这里变成可以利用的的资源。

值班员张伟介绍道,该项目安装两台500KW瓦斯发电机组,充分利用矿井抽采排放的瓦斯进行发电,年发电量可达500万千瓦时,基本满足煤矿生活用电。

在徐矿集团新疆片区,类似的“清洁低碳”创新工程还有很多。赛尔能源公司建起 空压机余热利用系统,对矿上现有的6台空压机进行余热利用改造,在原有的油路上安装三通调节阀,将高温润滑油引入热水机组,以制取热水,既可以降低空压机工作温度,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又可以生产热水供使用,实现节能减排。

谈到该系统的好处,该公司规划环保部部长黄海山言语里掩饰不住的兴奋:“今年6月份,空压机余热利用系统正式投入运转,预计冬季供暖洗浴用煤每月可减少30吨,夏季锅炉不再运行,浴室热水全部来自空压机余热,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减煤节能。”

徐矿集团正沿着“智能化生产、高效化转化、循环化利用”之路,高效开发利用资源,推动能源技术绿色转型,“是矿不像矿,产煤不见煤,采煤不用煤”的清洁发展思路正逐步走向现实。

算好“绿色账单” 守护绿水青山

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地区情况的绿色转型之路。

在哈密能源公司工业广场西侧的矿井水处理站,矿井水在交织成 的沟渠内奔涌,流进此站的目的地——沉淀池时,矿井水已经从含盐量接近海水的高矿化度高硬度苦咸水,变为清澈见底的生活用水。

聚焦矿井水脱盐和高效利用需求,哈密能源公司建设采用业界领先的“混凝沉淀+过滤+一级反渗透+ED电渗析”工艺的矿井水处理站,每小时可处理矿井水450立方米,淡水回收率高达90%。脱盐后的淡水,一部分满足矿井日常生产绿化需要,另一部分供给周边电厂使用,实现了矿井水“零排放”。

不仅要“绿水”,也要“青山”。在做好矿井水综合利用的同时,徐矿集团不断加大矿区生态治理力度。

进入天山矿业公司的公路左手一侧显现“新绿”——一望无际的白杨树林,与右手边的荒滩戈壁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便是天山矿业公司矿区外的生态林。

矿区道路两侧高大的白杨树直冲云霄,小白杏、苹果、核桃等挂满枝头,水 密布,绿树成荫,俨然一派“塞上江南”的好光景。“我们采取‘塌陷区覆土绿化、戈壁荒滩植树造林、湿地生态园开发’三位一体建设模式,建成生态河、生态湖、苹果园、杏园等,矿区绿化覆盖率达60%,成为天山脚下的天然‘氧吧’、职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该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孔伟介绍道。

目前天山矿业公司共绿化植树1000亩,栽种苗木10万棵。未来,这里将形成3000亩的生态绿洲。工作之余,公司的职工常去参与植树活动,以“绿”为笔,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