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移山

柳工机械在作业。柳工供图

(上接第5版)

混改突围,除体制束缚之障

如果说体制机制束缚是阻碍柳工跨越前行的“山”,那么移“山”的首先是一群领头人。

2020年12月,跟随柳工混改步伐,曾光安和另外4人一起辞去柳工集团高管职务,也辞去了相应的行政职级。这4人中,年纪最大的58岁,完全可以等着退休,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但为了混改,为了企业常青,他们豁出去了。曾光安说:“我下定决心,就是想放手一搏,把企业做强做大。”

柳工混改,是近年来全国装备制造业混改的典型案例,也被柳工视为历史上突破最大、力度最大、意义最大的一次改革。

对柳工来说,成就世界级企业,一直是一大愿景,但发展瓶颈也很明显:企业处于高度市场化的工程机械行业,在民企、外企和合资企业的夹击中顽强生存发展。过去5年,行业景气度上行,主要竞争对手纷纷通过股权多元化、整体上市、股权激励等举措实现大步发展。虽然柳工在行业排名靠前,但与领军企业相比,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新业务发展等方面还有不小的追赶空间。

“柳工做得最好的是装载机,市场占有率高,但市场容量偏小,只有300亿元左右规模。相比来说,挖掘机市场有1200亿元的规模,我们的占比偏小。”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黄华琳说。

引入有资本实力的合作伙伴,调整产品和市场结构,把新业务做大,对柳工来说迫在眉睫。

然而,柳工作为广西国资委一级监管企业,在资产负债率、股权结构、财务结构、人才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有较多不足,在引入投资者方面有不少障碍。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经营者的身份一会儿是企业家,一会又是领导干部,投资者难免担心,把钱投给你,将来你走了,企业搞不好找谁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一级巡视员高旭说。

企业高管自己也感觉很别扭。“柳工集团是1993年上市之后拆分成立的。我们有些高管两边兼职,他早上可能去集团,面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下午又到股份公司,面对的是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黄华琳说。

身份的尴尬,也是柳工一众高管选择转身成为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人的直接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柳工混改提供了根本遵循。”柳工相关负责人说,实施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为企业补充二次创业的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还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更为市场化的经营机制,这是建设国际化新柳工的必然举措。

目标已定,势必达成。从2014年到2020年,柳工用6年长跑,完成了资产整合、清产核资、审计评估、投资者招募和谈判、员工持股计划、集团高管市场化、集团新管理架构设计以及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等一系列前期工作。

经过前期准备,柳工混改箭在弦上。然而,混改牵扯国资、社会资本、员工等多个主体,难度系数大,改革力度大,如何保障好各方权益,是混改的关键。

柳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指导下,从40多家意向投资者中经过多轮沟通谈判,遴选了7家战略投资者(招商局资本、国新双百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诚通工银、建信投资、广西国改基金和中信证券),其中6家为央企背景或国家级基金。

混改引资也形成了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新的股权结构:柳工集团持股51%,外部投资者持股45.8%,员工持股3.2%。实现了股东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但是,进入混改名单的7家战投机构,能否像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一样,融在一起,为柳工架起通向世界的彩虹桥?

“我们投资柳工,主要考虑其在‘走出去’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符合基金定位。此外,招商局在港口码头等大量需要工程机械的领域,能与柳工实现协同发展。”招商局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董佳讯说。

广西国改基金由广西宏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公司副总经理金建成表示:“投资柳工,就是看好柳工企业核心团队,看好企业创新能力,希望在延长产业链和聚集产业集群方面,与柳工有更深入、更长远的合作。”

除了产业方向一致,国企背景下一致的价值观,也是柳工和几家战略投资者走到一起,并最终成功牵手的根基。

今年3月4日,柳工发布公告称,柳工实现整体上市。本次交易完成后,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柳工有限”)旗下建筑机械、农业机械、混凝土机械及工程机械生产配套资产将整体注入上市公司。

这意味着,柳工有限整体上市工作正式完成。这是柳工混改的关键一步,也是其破除体制障碍的重要一步。

1993年,柳工成为广西及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启,柳工通过大刀阔斧的减员增效,才让企业放下包袱,真正走向市场。

如今,再一次走到改革前沿,柳工坚持以“混”促“改”,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大胆向前。

“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和资本联盟,将深度变革柳工的体制和机制,为柳工赋予新的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柳州市市长张壮说。

直面挑战,筑世界柳工之梦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柳工人清醒地认识到,攻克重重险阻,柳工还要以雷霆万钧之力移除更大的“险山”。

移除“险山”,人最关键。高层次人才难引进、难培养、难留住,是柳工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直接制约着科技创新的脚步。随着海外事业的发展,海外人才问题也日益突出。本地人才到了异国他乡“水土不服”,当地员工又因为文化冲突,短时间难以融入。

人才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阻碍创新,也影响柳工的品牌形象。

为此,柳工在海内外广揽行业精英、国际企业翘楚,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化“新柳工人”。“受区域条件、行业内人才争夺战影响,高端技术人才、领军型人才短缺的状况还将持续。”柳工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也在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努力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包括柳工在内的一些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纷纷组织技术攻关,并开展技术引进谈判。最后,整机企业没有做出来,零部件企业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却打开了突破口,完成国产替代,液压件价格下降15%,交货期也大大缩短。

追赶还在进行。林明智坦言,从整体来看,柳工与国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相比,主要差距在高端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上,包括大型机械的传动件、高端液压件、电子控制器件等。

“比如,8吨级以上轮式装载机传动件还需进口,宽体车全自动换挡变速箱还需进口,大功率电机控制器也需进口等。”林明智说,此外,在大型矿山设备方面,柳工与卡特、小松及沃尔沃等也有不小的差距。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柳工正在加快步伐。今年1月10日,柳工智能国际工业园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在工业园中,关键零部件园区颇为引人注目。柳工这一布局,意在突破、发展一批自主掌控的零部件企业,引进、带动发展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促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

技术的短板需要创新来弥补,品牌的壮大还得放到市场熔炉中锤炼。业内人士认为,与国际一流大品牌相比,出海的柳工在品牌运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多元化品牌布局是多数全球性企业在技术革新和客户伙伴关系均衡后,企业综合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包括柳工在内,目前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多元化品牌发展整体上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柳工在后市场品牌营销方面也需要追赶。李东春介绍,欧美成熟市场2/3的利润来自后市场业务。但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这方面经营水平偏低、竞争力不足。如何从产品驱动增长向服务驱动增长转型,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为做好品牌布局,近年来,柳工探索建立稳定的品牌形象,注重本地化建设,在发展经销商和合作伙伴的同时,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品牌推广。

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形象,才是适合柳工的?什么样的品牌,才能走得更长远?高端化、高品质、高效率是柳工的回答。

“还是要走高端化之路。”柳工集团党委副书记赖颂平说,柳工在关键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将纯电动装载机、5G无人驾驶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大规模推向市场。在生产上,全面推进制造智能化,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柳工的高端化,海外市场反馈积极。今年1月至2月,柳工在欧美高端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30%。拉美区域营销策略转型成果显著,矿山客户群、市政客户群业务快速增长,1月至2月整机销售同比增长300%。

中金公司预计,尽管今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量将同比小幅下滑。但在海外市场拓展等因素支撑下,龙头公司通过国内份额提升和海外市场扩张,仍有望获得长期增长。

困难与希望相伴,挑战与机遇并存。久经考验的柳工,再一次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点。

“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对国有企业提出的要求,柳工人至今记忆犹新。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柳工要向着更高更远处进发。

60多年筚路蓝缕。在党的领导下,柳工人无私奉献,创造辉煌,自强不息,正在成就民族工业典范的“世界柳工”。

勇立移山志,力破万重关。正是基于对制造业的坚守,对产业 国的坚信,对企业战略的坚持,柳工拥有了与市场共舞的力量。在一代代接续奋斗中,改革者正以“移山”的精神,迎接柳工下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调研组成员:郑波 孟飞 童政 姜天骄

(原载经济日 4月18日第一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