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李斌的故事》连载之六

01

砍掉23万

2002 年年初,上海液压泵厂准备向一家机床公司购置一台加工中心数控机床,该公司推荐的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台商。

那天,这家台湾机床制造商来上海液压泵厂进行商务谈判,这位台商有点来头,对数控机床颇有研究,是这方面的专家。

来到会议室,双方刚坐下,台商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类比国内外同行生产的数控机床,介绍自己的产品质量如何可靠,技术如何先进,而且旁征博引,得出“一花独秀”的结论。夸耀的目的就是为出高价作铺垫。

厂领导和李斌一面听他介绍,一面在思考对策。谈判桌上的气氛略显紧张。

果然,一番夸耀后,台商给出了一口价——120 万元人民币。“千万不要错过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更不要不识货,错把金子当铜器哟!” 这位台商特别提醒道。

“小李啊,刚才的产品介绍你都听了,现在就请你谈谈意见吧。” 厂长对坐在一旁的李斌说。

台商听了不禁一愣,从走进门开始,他压根儿没把这个穿工作服的工人放在眼里,而且心里还一直在犯嘀咕:这家工厂也许庙小容不得大和尚,请不来专家当高参,让一个工人来凑合着参加谈判,普通工人又能谈出什么名堂来?

感到迷惑的不仅是台商,还有随从,大家竖起了耳朵,想听听这个工人到底有什么本事,让液压泵厂的厂长把他抬举得那么高?

李斌开始了谈判发言。

他把台商打算出售的加工中心机床的质地、性能、功率、适用性, 一一作了客观评析。台商和随从听了,都对他刮目相看。

接着,李斌又把此类加工中心在国内外所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的主要技术改进过程也说得清清楚楚。台商和随从听了,对他敬畏三分。

而后,李斌还逐一罗列了这台加工中心机床工作时的优点、缺点, 具体地指出了那些存在的缺点会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和后果,以及使用单位必须采取怎样的措施,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方能予以修正、克服……

李斌对数控机床入木三分的分析,令台商和随从惊骇不已。

最后,李斌以平静的语气给出三点意见:一、这台机床导轨比较老式,存在许多有待修正、改进的缺陷;二、对方所推荐的一部分附件, 不应当另外加价,因为该机床销售时,这类附件的价格已经记入了整机价格;三、控制系统在尚未做出改进的前提下,不应当开列高价。

李斌的三点意见,犹如三把犀利的解剖刀,把台商的“王婆西瓜” 给刨开了。台湾老板和随行的专家都眨巴着眼发着愣,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在内地会遇到如此强有力的对手,对产品的熟悉程度竟然会超过制造商。而且,如此慧眼独具、几乎无所不知的高手,是个一线工人!

台商无言以对了。

瞬间,台湾客商原本拥有的信息、技术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心里优势都荡然无存了。他们心服口服地表示:加工中心机床内的部分功能,既然液压泵厂认为有缺陷或不需要,可以无需计价。

在这个前提下,双方经过友好洽谈,整台机床以97 万元成交。

从120 万“一口价”,到97 万元成交价,李斌一下子砍掉了23 万元。

02

群雁高飞头雁领

“厂里要成立李斌小组,现在已经张榜,要招聘小组成员啦!”

1996 年5 月的一天,液压泵厂厂区大道上异常热闹,一群工人围拢在一起,观看黑板 上张贴的一则关于成立李斌小组并招聘成员的启事。

消息象长了翅膀似的在厂里传开,工人们争前恐后地 名,生怕失去机会。

当时,李斌已经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还荣获了全国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三学”十佳状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殊荣。

当时,李斌已经成为企业的品牌,成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代表, 成为大家心中的楷模。李斌的事迹和思想深深地感染着全厂广大职工。

为了弘扬李斌精神,组建以李斌为榜样的优秀团队,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技艺、有纪律、有创新意识的优秀职工,厂部决定成立李斌小组, 并向全厂公开招聘成员。

无疑,这是一个相当有眼光的决定。

经过一番考评,由来自全厂各车间的27 名组员组成的李斌小组正式成立,所有成员都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和经验,但对数控机床还很陌生。

于是,李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小组里成立数控知识培训班。

培训教材既有部颁专业的,也有自编的,相互结合。每天生产间隙和午饭休息时间,便是大家学习数控知识的时间,先由李斌讲解,现场示范, 然后,大家轮流上机学习、操作。

这是一个欢乐的时刻。茶余饭后,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数控机床操作的事。学习时,有什么不懂的,只要提出来,谁知道的,都可以当“老师”。操作时,大家来观摩,小组学习的气氛日渐浓厚,凝聚力不断增强。不到半年时间不少职工已经能独立操作机床了。不仅如此,经过严格训练和刻苦钻研,小组成员从最初一人操作一类一套数控机床,到一人能操作3 类4 台数控机床。遇到不同的加工零件和不同的加工要求时,全组成员都能互补完成,从而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李斌的言传身教下,小组成员养成了小改小革的习惯,技术创新在小组内蔚然成风。

每逢组员有小改小革的成果,同伴必然会分享。

一次,在加工柱塞筒内球面时,大家遇到了难题。以往用普通机床加工,用的是麻花钻刃磨成半圆刃口,再切削柱塞内壁,这种加工方法精度较差,几何球面也不规则。经过反复研究,李斌设计制作了一把半圆体镗刀来加工,果然大大提高了精度和效率。后来,受李斌改进的启发,小组里两位组员又在这把镗刀上削去了一个30 度的角,又提高了加工效率。过了两天,他们又在刀把中钻了一个孔,让冷却液直接从这个孔流到刀头上,使加工过程更完美、更省时。大家对这个改进都拍案叫绝,小组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李斌小组工作法和文化建设目标是小组成员丰富实践的总结,是对班组建设作出的贡献,也是对企业发展作出的一种承诺。这些工作法和文化目标是李斌辛勤付出的结晶,体现出一种团结协作、同心协力、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思想,它使全体成员始终愉悦欢快地工作生活在一起。班组已经成了一个欢乐的家庭。

据统计,李斌小组自1996 年5 月成立至1997 年2 月,短短的9 个月内,就完成小改小革项目14 个,为企业节约资金81.1 万元、外汇1.8 万美元。

1997 年3 月,李斌小组被上海市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和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评为“上海市三学百优先进班组”。

1997 年4 月4 日,上海市隆重举行“新时期工人的杰出代表李斌事迹 告会”,上海市总工会向全市职工发出《关于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向李斌同志学习的决定》。

4 月6 日,上海市机电工会、液气公司和液压泵厂联合举行李斌“谢师会”。会场里, 春花绽开着娇颜,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笑靥。在发言中, 李斌由衷地感谢各级领导对他的培养和帮助,言语间透露着一个普通工人由衷的感激之情。

李斌小组的成员簇拥在带头人周围,纷纷向李斌赠送纪念册。纪念册里的祝愿词表达了大家对他的敬仰之情:“工人楷模、激流勇进”、“液压泵厂培养了李斌,李斌为液压泵厂带来了希望”、“学李斌精神,创国企雄风”,“机械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祝愿你在这个领域里翱翔”。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李斌带领着小组不断前进。至2003 年年底, 李斌小组共完成工艺攻关201 项,完成产品加工工艺编程1500 条,提高生产效率3 倍以上,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30 万元,为数控机床排除故障百余次,近几年先后四次排除较大故障,为企业节约维修资金30 多万元。

创新无止境。在2000 年的最初几年里,李斌和他的小组完成新产品开发23 项,其中达到国际尖端水平的军用产品2 项,完成国家级重点军用项目8 项,完成民用液压泵产品开发8 项,为工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斌小组连续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模班组和全国文明示范班组。

每当获得一项荣誉,李斌小组成员就会想到大班长李斌,都会向他表示祝贺。李斌也和大家一样,分享着荣誉带来的喜悦。

敬请期待李斌的故事连载七

点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