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台八轴千吨级全路面交付!从XCA1200看徐工起重机进化论

微信号:craneschina

知不觉,2007年德国宝马展利勃海尔的LTM11200-9.1发布至今已10年。之后第五年的2012年,徐工首台QAY1200正式下线。

当年,从外观上比如一些简单的车体构造,如车体组合,臂架运输方式,直至性能参数上两车可谓非常相似,然而今夕何夕?

从QAY1200到XCA1200,徐工“K系列”到“G一代”使得徐工到底“进化”了什么?

故事要从徐工的技术发展与对利勃海尔的赶超追赶说起。

(一)

还记得央视《大国重器》纪录片上播出了一个故事,2006年的上海宝马展上,利勃海尔的一位技术老总看了徐工展台上的展品说出一句话:“我们在中国找到了真正的对手。”

现在来看,这句话起码晚说了10年。早在90年代初,徐工重型就曾与利勃海尔展开过全地面起重机的技术合作。

然而,那个年代的大型全地面起重机市场与今日的起重机市场不可同日而语。

1992年全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吨以上伸缩臂式起重机(含拖曳式与越野轮胎式以及全地面在内)的世界销量为90台,到1997年方才增至130台。这里面综合各企业的年 数据,利勃海尔能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德国本土市场的二分之一。

整个九十年代,大吨位的利勃海尔全地面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确实有点高不可攀。

考虑到当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建筑工程企业的购买力,如果进口到国内,每一台大吨位全地面都会是天价。

比如:当时最大的利渤海尔LTM1800 800吨全地面选装超起后,售价达到550万美元,90年代末推出的LTM1500 500吨售价达到了540万德国马克。

站在后来人的视角回看那段历史,我们不难理解徐工为什么最终放弃了与利勃海尔的合作。

首先,徐工重型厂与当时国内起重机研发的技术储备上,中国人是有能力独立自主研发出超过百吨的全地面起重机的,这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其次,引入素来以工艺与制造技术手段见长的西方国家技术,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来说,成本低不到哪里去。而且,西方国家“舍得”给中国人的东西,不可能是最新,最好的技术产品。比如利勃海尔的看家技术“利控”、CANBUS(控制域 总线),比如由利勃海尔最早落地,但当年还处于萌芽阶段“椭圆型伸缩臂”、“U型臂”,以及最核心的“单缸插销”。

其三,整个世界的大吨位产量难以突破三位数的情况下,上量降本是不可能的现实。

(二)

1996年,美国“独立号”航母进入台湾海峡的那年,中国几位青年学者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可以说不》。也是从那年开始到21世纪初,国内的起重机市场连连下滑,徐工重型厂也在这波下滑中度过了低迷沉闷的五年。

世纪交替,新老交割。仅仅两年时间的2002年徐工就“一下子”拿出了一台全地面的25吨,2003年就拿出了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的电液控制系统+单缸插销+椭圆臂的125吨全地面。此后该技术很快也在K系列汽车起重机上得到应用。

那年之后,徐工K系列汽车起重机中QY90K、QY110K、QY130K、QY160K这四款产品都应用了先进的单缸插销伸缩技术。

2004年的上海宝马展,慕尼黑宝马展来到中国的第二届宝马展,德国利勃海尔便搬出了对应徐工的产品,一整套的单缸插销与椭圆臂起重机。

2006年,德国人承认了徐工的“真正对手”地位。

蓦然回首过去的九十年代,曾经高高在上的德国技术,怎么突然被徐工破解了?

没有K系列的这代的徐工汽车吊与全地面吊的成功,就不可能有QAY1200 1200吨对利勃海尔的全面追平。

显然,这是多年的积累与传承,是埋头苦干下的赶超与追踪。

徐工重型的起重机“进化”发展与QAY1200到XCA1200变化,不得不提的关键技术有两项。

其一是单缸插销技术。

90年代的主流伸缩臂技术,在中小吨位全地面中,普遍采用的是伸缩油缸加绳排的伸缩机构的型式,各家只是在细节上各有不同。

该伸缩机构的特点是最末一、二节伸缩臂采用钢丝绳伸缩,其它伸缩臂用油缸伸缩。

它的优点是制造工艺简单,缺点也很明显,起重臂越到最末端越小,起重性能与起重力矩与巨大的结构重量成正比,并且一旦保养维护更换索具就得将整个主臂大卸八块,复杂至极。至今日本人使用的这种老加藤500吨就是一个鲜明的落后例子。

那么省去了低效率的绳排,用一根油缸加上插销取而代之的就是单缸插销了。

图上的这个动图,包含了单缸插销技术原理的所有关键。

简单看就是一根油缸不断将各节臂向外拉伸推出,每伸展一节会有插销锁定。结构较之原有的绳排大幅度的简化,但是对应的制造工艺与系统控制难度也大幅增加。

如图所示,徐工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只有制造工艺,连同一起攻克的还有复杂的控制系统。如此复杂精密的核心装备,仅靠仿造是不可能完成的。

2010年,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研制的QAY500t全地面起重机6缸拉销互锁式油缸,被列入《2010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当年度江苏省仅有这一个液压件产品被列入该计划项目。

2012年8月6日,徐工液压件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1600吨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伸缩油缸试制成功,该油缸配套国内最大吨位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从而实现了国内在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配套油缸研发制造的新突破,该油缸完全由液压件公司自主研发与生产。

从125吨全地面开始,普及到K系列,再上到1200吨,再从500吨优化到1600吨,徐工在单缸插销技术上的成功,一步步地缩短着与利勃海尔的距离,直到还有一项技术的成熟运用,徐工将完成一次华丽的超越。

其二,是静液压传动。

可以说,这项技术是徐工G一代最耀眼的一项改进。当然,它的技术溯源也可以追踪到九十年代。

什么是静液压传动?

简单易懂的来看,就是发动机驱动一台液压泵带动辅助机械传动,增大驱动车辆的前进动力。更简单的来说,就是液压泵既能够给上车提供吊装力量,又能够增强车辆动力。

世界上的首台静液压传动起重机是原克虏伯公司1992年研制的双轴KMK2035型(35t)全地面产品。

瑞士CompactTruck公司1993年推出的双轴CT2(35t)全地面产品是世界第一台投放市场的静液压传动起重机。

意大利Rigo公司在1994年推出了RT200(20t)静液压传动越野轮式起重机。随后CompactTruck公司在1997年推出了两种采用静液压传动的3轴CT3(70t/80t)全地面起重机。

美国马尼托瓦克格鲁夫公司在2010年德国宝马展上展出了GMK6400型全地面起重机采用了混合传动系统,是当前市场上国外厂商最大吨位全地面产品之一。

采用静液压传动还会有哪些好处?

采用静液压传动还可将发动机横向安装在上车回转支承的操纵室后部,起到整体式配重作用,减轻车体重量,增加效费比。

坏处部分主要是成本高,对于厂家的制造能力要求更高。

2013年投入市场的徐工XCA5000 1600吨,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应用静液传动的最大吨位全地面,是徐工没有发布G一代之前,能够验证与代表徐工G一代产品所有精华的,徐工最高的技术水平代表。

图下是利勃海尔LTM11200-9.1的模型底盘特写,前车的四驱动桥清晰可见。有意思的是,这台老车目前在中国吊装界,甚至是在百度百科上仍然挂着的是“世界第一起重机”。

徐工的XCA1200就是在这种1、2、4、5桥驱动的基础上,利用静液压系统,减少桥数,缩短车体,提高通过性与增大动力。

加上独创的臂架折叠系统,徐工打造出了这一部动力异常强大,能够6桥甚至到七桥驱动与转向的,爬坡能力达到58%,满载转场爬坡30%的八桥全地面风电吊。

对从仿造利勃海尔LTM11200-9.1,这台车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化”!

徐工XCA1200宣传视频:

文章所用图文信息部分来自 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告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