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换芳 杨建英 石正文
“楼1422井、楼1462井的注汽量基本达到了我们的设计标准,组合注汽地面分配计量技术还要持续推广。”2020年12月25日,河南油田采油工艺高级专家马宏伟又来到河南油田井楼采油管理区,了解他带领团队设计的组合注汽地面分配计量技术应用情况。
马宏伟的创新之路起源于他刚参加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时,他还没有意识到每天摆弄的井下工具有多重要,直到有一次,井下工具不合格造成作业返工,企业损失了5万多元,按照当时的吨油价格,相当于油井少产50多吨油。这让马宏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提升原油产量无比重要。
“多解决一个难题,就可以为国家多贡献一吨油。”初尝创新果实滋味的马宏伟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念。
油田目前进入后期开发阶段,油水井套管变形成为常态,如果不治理,油水井就要关停。大修工艺施工周期长、费用高,动辄50万元起,同时国内整形、补贴等先进技术主要掌握在少数技术服务公司手中,每年外委费用很高,大家都不敢轻易挑战这个难题。“老一辈石油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现在条件好了,设备先进了,遇到难题更不能退缩!”马宏伟主动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他带领团队先后设计了3种套管变形井的修复技术,每一种技术都包含十几套工具。经过无数次改进优化,终于研究出了套管液压整形和加固补贴技术,填补了河南油田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液压整形技术成功实施8口井,恢复失控储量1.6万吨,节约大修费用250余万元。补贴加固技术“救活”了9口井,增油近2000吨。
马宏伟没有就此止步。他说:“现在,油田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难,科研攻关坚决不能停步。”一边攻关新课题,一边改进老项目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15年来,他持续跟进完善“套变井分层注采技术”,先后开发出8种小直径分注、分采技术,将工艺有效期从6个月延长到3年以上;他研发的井下管柱机械定位技术近20年来改进了5次,累计应用3000多井次,仅测井费用就节省4000多万元……29年来,这些技术成果应用后,累计为油田降本增效近4亿元。
“一个人搞科研,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一个团队搞科研才能为企业解决更多的难题。”对马宏伟来说,带徒弟和自己搞创新一样重要。为了鼓励创新团队的成员,近几年,在他主持设计的20多项革新成果中,都把大家的名字排在前面。目前,马宏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已达30多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每年承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的近10人,2020年共承担9项局级以上攻关课题,创效1000多万元。
如今,马宏伟依旧奔波在井场和工作室之间,风雨无阻。他总说:“在井场踏实,手把手指导作业人员应用新技术,帮助一线解决难题,简单幸福,足够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