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丰修船厂
简称立丰船厂,地址在上海浦东三林塘,隶属上海海运局。该厂前身为王家渡航修站。60年代后期,由部分船员组成的修船小队,利用挂在浮筒上的一艘 废船战斗14轮为场所,办起了抢修海损船舶的浮筒航修站。1967年从抢修海损船发展到自我航修,在王家渡靠岸建起三座58米长的修船码头,将战斗14轮移靠,定名为王家渡航修站。
1969年,上海地区停航待修船舶增多,特别是水线以下工程增多,急需坞修。而当时上海各大型造船厂实施“以造船为主,修船为辅”的方针,正在起造大型货船,所属岸坞都只能满足造船需要。1970年,上海海运局组织力量拆船造坞,在王家渡附近将2艘万吨级废钢船改建成国内第一艘万吨级钢质浮船坞。因批准实施该浮船坞建造方案在1970年2月1日,定名为“7021”浮船坞。经过半年时间的建造,于12月19日空载沉浮试验成功,首艘进坞的万吨级轮战斗35轮,在坞沉浮全面试验一次成功,坞体强度、上浮稳性、操纵性能均良好,机电运转正常、关键薄弱结构部分集中应力不超过600公斤/平方厘米(允许900公斤/平方厘米),达到了“沉得下、浮得起、翻不了、折不断”的要求。船底触墩到坞面甲板出水只93分钟,赶上了世界水平。该船坞长134米、外宽35米、内宽24米,举力为6500吨。实际投资474万元。至1972年,坞修船舶70艘次。其建成投产不仅为中国自行制造大型浮船坞填补了空白,也为后来的立丰船厂转入以坞修为重点奠定了基础。
[“7021”浮坞]
为适应大吨位船舶修理,根据王家渡地理环境,自1973年2月起,历时13个月,建成举力8500吨的钢质浮船坞黄山号,可以坞修2万吨级船舶。
1975年4月,王家渡航修站改为工厂编制,取名为上海立丰修船厂。拥有固定资产23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职工人数739人。后又调入6500吨级庐山号浮船坞,形成了对万吨级以上船舶坞修带部分厂修的能力。为使修船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立丰船厂先后自制了400吨油压机、机械除锈设备、高压水清洗装置、坞壁式悬挂作业小车、船舶螺旋桨液压拆装工具以及60吨浮吊、拖轮等配套设施。1978年,全厂占地面积增加到1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438.3万元,职工人数增加到1283人。至1981年,又陆续建成船体、轮机、铜工、舾装等主要生产车间和258米顺岸式修船码头、仓库、总降压站、自来水厂、职工食堂等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
1980年,因上海海运船舶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3000到5000吨级船舶比重减少,1.5万吨级以上船舶增多,坞修能力不协调,上海海运局遂对所属修船厂的船坞组合进行了调整,是年3月,将立丰船厂的庐山号与荻港修船厂的华山号浮船坞(技术性能详见本节“荻港修船厂”一目)进行了对调。
1983年,立丰船厂除流动资金周转指标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都创历史最好水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