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公司,当技师是特别荣耀的事。”
山东豪迈股份有限公司电火花科研小组组长王钦峰代表说这句话是有底气的。只有初中文凭的他,通过不断自学,在21岁时就研发出全球首创的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得益于员工奖励参股制度的设立,他在公司成了响当当的“最富农民工”,身价近亿元。
李斌代表介绍,他所在的公司早年间就推行“上海电气首席技师”制度,两年一度进行选聘,通过“企业推荐、专家评审、集团聘任”的方式,选拔在生产一线岗位上技能精湛、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每人每月给予3500元的津贴。“但这也意味着,不是首席技师,即便是技师也不能享受津贴。而首席技师,毕竟是凤毛麟角。”
当然,企业也有企业的具体情况。新野鼎泰电子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馨代表说,随着自动化设备增加,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在持续增加,技术工人对于收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也想进一步加大对他们的补贴力度,但公司利润有限,有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如何从制度层面对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进行设计和保障呢?
事实上,地方政府层面的探索一直在进行。早在10年前,沈阳出台的《沈阳市技术工人培训和使用办法》就规定,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技术工人,企业每月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一定数额的技术津贴;企业应当在关键岗位和关键工序上设立“首席技术工人”等职衔,并给予相应补贴。
当然,栗生锐代表也承认,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这么做,“让‘技高者多得’落地,需要政府出台针对高技能人才的津贴和补贴政策”。
王馨代表则建议,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实体制造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让企业有动力、也有能力去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本 北京3月7日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