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迪 瓦迪讲地理故事
玉门石油的故事来自瓦迪讲地理故事
玉门油田坐落于戈壁腹地,祁连山下,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1957年12月,新中国宣布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这里建成以来,玉门油田便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担负起了“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玉门油田位于甘肃省玉门市境内,南依祁连山,北靠戈壁滩,东邻万里长城“边陲锁钥”嘉峪关,西通“东方艺术明珠”敦煌莫高窟。是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田作业 、供水供电、机械制造、建筑安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石油企业。先后获得甘肃省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华老字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首批“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以及国家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玉门油田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开发于1939年,已走过了近70年的发展历程。先后投入开发的有老君庙、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单北、青西六个油田。解放前10年,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5%,玉门生产的油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1959年,生产原油14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从六十年代起,玉门油田担负起“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先后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曾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从玉门油田走出并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的就有22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铁人”王进喜就是从石油河畔奔赴大庆、享誉全国的。著名诗人李季曾赋诗盛赞玉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从七十年代开始,玉门油田先后经历了60万吨稳产10年、50万吨稳产11年、40万吨以上稳产10年,期间老君庙油田依靠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做到了综合含水32年保持基本不升和原油产量相对稳定,创世界同类油田开发高水平,曾四次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效开发油田”荣誉称号。1997年,油田重上酒西展开勘探,第一口探井——柳102井于1998年8月获得126m3/d的高产油气流,揭开了玉门油田储量和产量增长的序幕,现已建成50万吨/年的青西油田。伴随着青西油田的开发建设,全油田原油年产量持续上升。炼油化工伴随着油田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主要生产装置达到了国内中上水平,综合配套加工能力300万吨/年,可生产燃料油、润滑油、溶剂油、润滑脂、石蜡、聚丙烯、工艺用油、电器用油、真空油脂、液压油等13大类、160多种石油产品,其中15号航空液压油、3号耐醇脂、2号低温脂等10多个特油产品均为全国独家产品,在国内享有良好信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