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 社潍坊融媒讯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铸造技术部工程师,今年35岁的李海荣已在生产、技术岗位上摸爬滚打了15个春秋,开发产品涉及发动机缸体、轮毂、主减壳、变速箱箱体、横梁等汽车关键部件十几个系列80余种产品,为公司的技术改进和新产品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海荣仔细比对飞轮壳铸造新品。
解决问题不走捷径
2007年,刚走出校门的李海荣进入公司,从事最普通的机床操作工作。他十分珍惜这个岗位。因为缺乏实践基础,他通过请教师傅、上 查技术资料等方式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二维和三维图纸设计和绘制方法。“有时候遇到难题,也许打电话请教师傅马上就能解决,但我更愿意自己琢磨,找出问题所在。”李海荣笑着说。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技能,李海荣自学考上了山东理工大学,主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勤学深钻是李海荣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尤其是2015年转岗至技术部后,他用这种精神,不仅在新材料研发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带动技术部成为公司的一个学习标杆。”谈起同事李海荣,该公司技术部工程师陈龙岗这样评价。
李海荣测试新品指标。
顶住压力完成新品开发
李海荣负责的新产品开发工作是公司技术部一项重要职责。2021年7月,有家长期合作的客户突然提供了12个型号的新产品,并要求打包开发。该产品属于高端液压产品,以前一直依赖德国进口,受产能影响,交货进度延迟,所以客户急需国产化该产品。整个的开发周期要求压缩到60天之内。
一般来说,1种新产品50天的开发进度就很紧凑,这12个型号同时开发,总时间控制在60天以内,任务艰巨性可想而知。李海荣没有退缩,他立即组织成立新产品开发小组,对图纸进行分析,之后按照产品材料和工艺复杂程度分别归类进行分析开发。
李海荣仔细检查。
一项创新年创收近140万
目前,由李海荣负责的产品有80多种,主要涉及到发动机的齿轮室、飞轮壳以及转向器的壳体,这些产品都属于汽车上的关键零部件。其中,液压转向器类产品总产量占公司每月订单的1/3,成本相比同行业来说偏高。
为降本增效,李海荣带领团队成员通过MAGMA凝固模拟软件不断地模拟分析,结合产品的开发经验,对浇注系统进行优化,经过2个多月的不断现场跟踪试制,成功开发出一套适合液压转向器类产品的浇注系统,不仅解决了原有球铁类产品生产需要很大的冒口补缩和浇注系统冗长的技术难题,工艺出品率由之前的50%提高到80%,并推广到其他产品上批量使用,形成了标准化,仅此一项就为公司每年实现利润近140万元。
李海荣常说,技术创新是促进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今,他带过的徒弟中,不少人已是公司的技术骨干,每年申 的大大小小的合理化改善建议成果都在10多项,创造的综合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公司也引为口碑。
通讯员 : 马珊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