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玉屏低温和阴雨交织,夜间气温跌破10℃。10月14日,在夜深人静的沪昆铁路线上,一群“黄马甲”在如梭的细雨中穿行。
“收到天窗点封锁命令,可以上道作业。”0时40分,伴随着王元华嘹亮的口号声,工区5名职工和10名劳务人员迅速手持威克捣固机、小型液压起道器、道尺等工具上道作业。
他们面前是一台正在作业的道岔捣固大机。王元华是凯里工务段玉屏线路车间玉屏道岔维修工区的工长,也是当日的施工负责人,今晚的施工任务是对大龙站25#、35#道岔进行大机捣固跟进作业。
“请班长杨秀强带领人员进行道床恢复作业,请防护员田志华做好安全防护……”王元华再次强调作业任务。
“一二三……”尾随大机,杨秀强和他的队伍借着大机的灯光,拿着三尺耙、九尺耙等工具沿着坡面道床用尽全力回拉道砟,拿着簸箕装运道砟对缺砟部位进行回填。由于道砟重量大,需要几名职工一齐用力,一耙又一耙,没过几分钟,大家脑门大颗大颗的汗珠流了下来。
紧随其后的王元华手持道尺每隔一米就要对道岔尖轨、辙叉心等部位进行测量,弯腰、起身、再弯腰,遇到钢轨高低不平的部位,还要放下道尺趴在钢轨上“看道”。一个天窗点下来,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几百遍。
“临线列车接近,请全体人员停止作业。”1时10分,安全防护员田志华喊道。大家立即停止作业,迎接列车,黄马褂上的荧光条在黑夜中闪烁,呼应着远处的万家灯火。
道岔捣固作业须在夜间天窗点内进行,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王元华和职工们也要严格执行标准,这让原本并不容易的夜间作业难度加大。
“大家必须先回填完一空轨枕再回填第二空,坚决不可跨越回填,道床恢复必须达到平整美观,不能因为天黑降低作业标准……” 王元华不停地大声叮嘱道。
此时雨越下越大,职工们顺着头灯上的光亮,埋头作业,一刻不停。
据了解,凯里工务段是沪昆铁路的东大门,管内有584组道岔,玉屏线路车间管辖道岔占比29%,管辖里程延伸至成都局集团公司和广铁集团公司界口处。为确保设备质量安全稳定,该段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道岔捣固集中修作业。
今年以来,已经累计3个多月跟进夜间天窗点的王元华和他的职工们还要继续“奋斗”。
凌晨3时10分,天窗点结束,捣镐停止了一帧一帧上下伸缩,大机按计划先行返回驻地。王元华和职工们还要继续对道岔附近区段的线路进行道床整理等天窗点外作业。
7时许,天空渐渐亮了起来,王元华回到了工区,在钉钉工作群里向车间负责人汇 了当日作业完成情况。随后他又上 了次日作业计划。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