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雨季,有你相伴便是安好

原标题:高科技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迈出了防洪从人防到技防、从被动到主动的关键一步——(引题)

这个雨季,有你相伴便是安好(主题)

工人日 -中工 通讯员 陈望安 刘艺

进入主汛期以来,河南多地持续遭遇强降雨侵袭。地处豫西南盆地的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工务段管辖的焦柳、宁西线跨越多省份多山系,很多路段山势陡峭,桥隧相连,防洪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随着新技术新设备在防洪领域的广泛应用,依托科技支撑,今年的防洪又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气象。

“大黄蜂”助汛期轨道排水更通畅

“大黄蜂”长鸣一声,驶进九里山隧道。

机械操作手朱子博坐到操作台上,按下启动按钮。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对隧道线路进行大型机械捣固的维修作业拉开帷幕。

120分钟的“天窗”时间,他表情严肃,聚精会神,谨慎操作。虽然维修作业量大,但他还是如期完成了此次精准捣固模式的最新要求。

线路大型机械捣固车,俗称“大黄峰”。该车间技术员高军祥介绍说:“过去人工捣固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质量也不高。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机械化捣固,经过不断技术改进,如今已经实现了从步进式到连续式的转变。”

高军祥走进操作室,指着控制台上的操作系统说:“测量系统自动测量线路水平、高低、轨向,形成自动起拨道数据;液压系统驱动起拨道装置,对线路进行起拨道,夹实道砟,使道床道砟更密实,轨道各部几何尺寸达到线路维修技术要求。”

经过“大黄蜂”维修过的线路,可使列车运行更平稳、更安全,旅客体验更舒适,汛期轨道排水更通畅,也是应对“水漫道床”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

精准防洪离不开大数据支撑

在每天例行的4G(5G)记录仪日分析会上,综合分析室分析员王嘉森汇 着对所有记录仪回放的数据分析结果。尽管个别数据存在争议,但通过对争论地点的记录仪高清视频回放,最后达成了共识。王嘉森将最终定性数据输入计算机,轻松地舒了一口气。

“4G(5G)记录仪,也叫执法仪。”分析室主任范晓说:“每天维修施工作业,现场主要负责人必须全程佩戴记录仪,作业结束后将录制的视频通过各车间数据采集站上传到分析系统。分析员对各车间上传的视频进行后期回放,对作业过程、‘天窗’利用率、作业人员失职违标等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数据,通过日分析会进行定性处理,并将定性结果输入数据系统。”

王嘉森是第一批从线路工转岗为分析员的大学毕业生。每天从数据采集站采集的视频都会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成为保障线路安全的重要环节。

入汛前,通过分析沿线各车间所有人员的作业视频,可以随时掌握线桥等设备现状,可以找出作业人员执行作业标准存在的问题,对其失职违标提出纠偏指导意见;进入汛期后,分析雨中检查、添乘、巡守人员的现场视频,可以及时了解沿线防洪看守点、上游水库、过洪桥梁等重要处所水害隐患,给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给精准防洪的重要技术支撑,已初见成效。

自动 警系统成新一代“看山工

桥隧科助理工程师焦林闯介绍说, 警系统安装后,一旦有危石或异物落入铁路线路, 警系统就会自动 警。这时,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就会通过监控视频确定对行车的危害程度,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铁路运输行车安全万无一失。

“后续还将扩大安装范围。”焦林闯说:“ 警系统广泛应用于管内防洪,能随时掌握管内极端天气所造成的雨情水情、水患水害,为确保安全度汛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对自动 警系统感触最深的,是老桥隧工宋明学。他们十几个人曾在九里山看山、巡山十多年,其艰苦可想而知。现在,自动 警系统的广泛应用,让“看山工”这个工种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黄蜂”、4G(5G)记录仪、自动 警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工务系统的设备质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破解了工务系统在历年防洪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迈出了从人防到技防、从被动到主动的关键一步,为科技防洪、精准防洪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个雨季,有你相伴,便是安好!”李飞宏的这句话,道出了工务系统职工的心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