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直升机所“优秀设计师”王鉴:执着的技术控

中国航空 讯:2000年夏天,河南清丰,一个16岁的农村少年,因为喜欢飞行器,他给时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写了一封信,问道:航空好玩,还是航天好玩? 想不到,沈校长还真给他回信了,答复:都好玩。这个少年仔细想想,觉得火箭一年才发射几次,不如飞机好玩,还是选航空吧。

这个少年叫王鉴,2015年他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31岁的他,告别了北京的妻子和女儿,背起行囊来到江西景德镇,加入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成为直升机设计队伍中的一员,也算是圆了少年时的航空梦想。

如今的王鉴是直升机所旋翼传动部总体室副主任,已投身直升机事业5年。他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原来,当年因为高考分数较高与北航失之交臂。

2019年,王鉴被评为直升机所“优秀设计师”。

“一个好的直升机设计师,首先他要热爱这个行业,再是逻辑清楚。”采访时,王博士介绍说。所谓逻辑清楚就是能查找问题背后可能的原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个‘简单粗暴’的技术人员。”

2015年10月,某型机旋翼液压阻尼器再次出现实测载荷偏大故障,为验证实测载荷偏大故障是否来自液压阻尼器,直升机所立即启动了备份旋翼液压阻尼器的研制工作。初入职的王鉴,刚好加入阻尼器自研团队,参与到结构设计、试验试飞问题处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中。

液压阻尼器是直升机旋翼的关键部件,主要功能是在旋翼正常工作时为桨叶的摆振运动提供阻尼,防止直升机发生“地面共振”。相比整个直升机系统,这个部件并不大,但王鉴并没小看,而是一头扎入其中。

他一方面虚心向师傅童国荣和技术专家覃海鹰、李满福请教,一方面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尽快准确定位原因。而在技术讨论会上,激烈时常常不乏火花的迸发,“大家都很认真、投入。”这样的工作氛围也让王鉴深受触动。2016年1月,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自研团队就推出了第一个试验件,完成了初样研制、性能摸底试验和初步耐久性试验。

“直逼锋芒,刺刀见红”是王鉴的微信个性签名。何谓刺刀见红?据他介绍,就是要在追求技术的路上持之以恒,要有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儿,摸清楚原理,吃透技术,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王鉴对直升机阻尼器的钻研即是如此。

例如,关于液压阻尼器的限压阀结构看似简单,王鉴却反复进行研究,不断开展性能计算和仿真分析。他并不沉迷于书斋,除了办公室,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试验厂房和试验塔台,以及机电设备制造厂的生产制造车间,对阻尼器不厌其烦地多次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分析,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为止。

试验试飞中发现性能不稳定的故障在备份阻尼器上出现,由此王鉴开始仔细地排查原因,测量弹簧刚度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弹簧虽然刚度没发生变化但长度有变化,而这变化不到1毫米,但造成了阻尼器在特定状态阻尼值的下降。

“过大的表面光洁度不利于形成稳定油膜,对于密封是不利的。防尘圈用于防止硬质粒子划伤密封结构,其虽然不直接参与密封,但可以大幅提高密封结构的寿命和可靠性。”对于阻尼器的技术,王鉴可谓是如数家珍,摸清了来龙去脉。“液压阻尼器的密封结构和其他液压系统有相似之处,所以现在看到液压作动器、液压泵等的密封结构,也能大概猜测出它们的功用。”

2019年底,液压阻尼器完成技术鉴定工作。直升机所的自研液压阻尼器就像是华为自研的操作系统“鸿蒙”,这项技术储备库里的“备胎”,不仅推动阻尼器供应商改进技术,也使得直升机所对此有了技术话语权。

而五年来,王鉴一如既往专注认真,他浑身是劲,不喜欢拐弯抹角,像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士,扎扎实实,在直升机技术上“刺刀见红”,较真起来还“得罪”人。

“技术人员应该放下包袱,有观点大胆表达,有错误大方承认,实事求是永远是工程技术领域判断分析问题的不二原则。”他认为。

五年来,王鉴作为某新构型旋翼系统项目技术负责人,全力推进旋翼系统研制工作。该新构型旋翼系统研制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工作量巨大,为确保研制工作的顺利推进,他以先期研究为基础,综合考虑当前设计、分析、工艺技术,协同团队成员戮力同心,突破重重难关,完成了该机旋翼系统的方案设计和详细设计工作,并通过项目评审。在型号和课题工作之外,他主动学习当前国内外前沿技术,持续提升个人设计能力和经验,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待技术专一和认真,执着较真,爱思考,爱钻研,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能吃,往返于津京景的孩子爸……王鉴给同事们留下了很多印象,而多种印象叠加,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王鉴对直升机事业的热爱,对直升机技术的匠心和做好直升机最朴实的初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