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习得“匠”风
“我的父亲以前也是工厂里的员工,从年轻的时候,我就对钳工和机械设备的工作耳濡目染。”迟登亮介绍,自己出生在山东蓬莱的农村,他的父亲当时是工厂中公认的 “轮机大拿”,是技术相当过硬的八级钳工。“要么不干,干就干到最好!”迟登亮自幼受到父亲的谆谆教导,立志在船舶钳工岗位中做出一番业绩,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技术工人。
“看听摸”屡次攻坚克难
“船齿轮箱、尾轴和密封漏水是比较典型的修理难点,国内很多企业对此都没有维修的先例。”迟登亮说,当时他仔细查阅有关的国外资料,反复琢磨系统内部的相互关联,带领着攻关小组,先后进行了几十次的拆装试验,破解了多个技术难题,在最短的时间内,攻下了这个多年的难关,提升了工厂对轴系的中修能力。
执着带徒传承技艺
“先学做人,再学做工,是师父一直教导我们的,我觉得这也是做工匠的先决条件。”迟登亮的徒弟张承浩说,手艺是代代相传的,除了吃苦耐劳的拼劲之外,会不会“做人”也是迟登亮选徒的条件。在指导大家学习技术的同时,迟登亮也同样注重对徒弟们为人处世的教导,让徒弟们成为品技兼优的好技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传承是无限的”。迟登亮介绍,在岗的30多年来,他累计培养出40多个徒弟,大多数现在已经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也算是“桃李遍天下”。如今已经55岁的他,依然精神饱满,将精力放在传承技艺上,每次设备故障的排除,他还会将排除经验和心得体会记在笔记本上,传给徒弟,留给后人。
工匠精神不忘初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