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削过程是用拉刀进行的,它是靠拉刀的后一个(或一组)刀齿高于前一个(或一组)刀齿,一层一层地切除余量,以获得所需要的加工表面。拉削时拉刀做等速直线运动,由于拉刀的后一个(或一组)刀齿高出前一个(或一组)刀齿,从而能够一层层地从工件上切下多余的金属,如图6-18所示。
(本篇选自《数控刀具选用指南》第六章第二节(二)拉削的特点、(三)拉刀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拉削的特点
图6-18 拉削加工示意图
由于拉削速度较低,切削厚度很小,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表面质量。拉削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拉床结构简单。拉削通常只有一个主运动(拉刀直线运动),进给运动由拉刀刀齿的齿升量来完成。因此拉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2)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高。一般拉床采用液压系统,传动平稳;拉削速度较低,一般为0.04~0.2m/s(2.5~12m/min),不易产生积屑瘤,切削厚度很小,一般精切齿的切削厚度为0.005~0.015mm,因此加工精度可达IT7,表面粗糙度值Ra=0.8~2.5μm。
(3)生产率高。由于拉刀是多齿刀具,使得同时参与工作的刀齿多,切削刃总长度大,一次行程能完成粗、半精及精加工,因此生产率很高。
(4)拉刀使用寿命长。由于拉削速度较低,拉削磨损慢,因此拉刀耐用度较高,同时,拉刀刀齿磨钝后,还可重磨几次,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由于拉刀的结构比一般的刀具复杂,制造成本高,因此一般多用于大量或成批生产。但是,对于某些精度要求较高并且形状特殊的内外成形表面,用其他方法加工比较困难时,虽是单件、小批量生产,也有采用拉刀加工的。
三、拉刀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拉刀的结构
圆孔拉刀的结构如图6-19所示:
图6-19 圆孔拉刀的结构
1—头部 2—颈部 3—过渡锥部分 4—前导部分 5—切削部分 6—校准部分 7—后导部分 8—尾部
(1)头部——与机床连接,传递运动和拉力。
(2)颈部——头部和过渡锥连接部分,也是打标记的地方。
(3)过渡锥部分——起引导作用,使拉刀容易进入工件的预制孔。
(4)前导部分——引导拉刀平稳地、不发生歪斜地过渡到切削部分。
(5)切削部分——担任全部加工余量的切除工作。它由粗切齿、过渡齿和精切齿组成。
(6)校准部分——最后几个无齿升量和分屑槽的刀齿起修光、校准作用,以提高孔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并可作为精切齿的后备齿。
(7)后导部分——用来保持拉刀最后几个刀齿的正确位置,防止拉刀在即将离开工件时,因工件下垂而损坏已加工表面质量及刀齿。
(8)尾部——当拉刀长而重时,可以用托架支托拉刀的尾部,防止拉力因自重而下垂,一般重量较轻的拉刀则不需要尾部。
(二)刀齿的几何参数
拉刀切削部分的主要几何参数如图6-20所示。
图6-20 拉刀切削部分的主要几何参数
(1)齿升量af——前、后两刀齿(或齿组)半径或高度之差。粗切齿af=0.02~0.20mm,精切齿af=0.005~0.015mm。
(2)齿距p——相邻两刀齿之间的轴向距离。齿距根据孔的拉削长度计算,拉刀同时工作齿数可取3~8个。
(3)前角γo——前角根据工件材料选择。一般高速钢拉刀切削齿的前角γo=5°~20°,硬质合金拉刀的前角γo=0°~1.0°,校准齿前角γog与切削齿前角相同。
(4)刃带ba1——为了增加拉刀的重磨次数,提高切削过程的平稳性和便于制造时控制刀齿的直径,在刀齿后刀面上留有一后角为0°的棱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