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矿知识产权研发硕果累累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在徐矿,知识产权已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依靠专利成果转化,威拉里新材料科技公司将“小粉末”搬上国际“大舞台”,稳坐国内新材料市场“头把交椅”,让行业兴起了“徐矿热”。

依靠专利成果转化,华东机械公司成功研制DQD15气动单轨吊车,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畅销省内外,公司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回眸过去三年,徐矿集团知识产权“成绩册”颇为丰硕:全集团累计完成科研鉴定项目227项,获得授权专利15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项;建成长青能化、威拉里新材料、信智科技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安矿煤巷全锚索支护参数优化研究与应用”每年节约材料和修护费用1455万元,徐矿发电公司煤泥、一般固废掺烧年节约成本约4800万元,华美热电公司建成江苏首家可连续运行烟气脱白项目。

第一生产力作用凸显,离不开创新驱动的“阔步”前行。初秋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一辆辆运输车已经驶入徐矿发电公司。泵房内满载污泥的翻斗车缓缓倾斜,细腻浓稠的灰色液体倾泻而下,输送到锅炉中,与煤一起燃烧。徐州市每年2000吨左右的污泥在这里掺烧,既实现了无害化处置与利用,保护了环境,同时也拓宽了资源综合利用渠道,节约了成本,污泥在这里变成了绿色资源。

“今年我们又获得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安全、环保、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用,企业驶入了创新发展快车道。”徐矿发电公司技术支持部部长房大明介绍。

同样在清晨,距离徐州1000多公里外的宝鸡市凤翔县,长青能化公司技术员正在改造小黑水管线,这项改造使核心设备气化炉连续运行时间从60天延长至120天以上,比行业平均水平多出30余天。不仅减少了气化炉的检修次数、时间,还节约了检修成本和人力消耗,极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我们高度重视专利技术研发工作,充分调动全员创新积极性。仅今年8月,就有10项实用新型专利项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企业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位居全国同类装置前列。”长青能化公司技术发展部部长王成介绍。

在徐矿集团三年多来的知识产权“成绩单”上,不论是煤、电、化主业,还是大数据建设、新型材料研发等“高大新”试验田,都强力推进攻关,加速快行,以专利技术研发的优异成绩打破掣肘、抢占高地、赢得先机、推进发展。这三年,徐矿知识产权的研发“体能”不断强健。看全程,徐矿集团加强研发全过程管理,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条件,全面推广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课题制项目”绿色通道,推进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建设,完善科技管理办法,激发创新创效积极性,努力营造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的浓厚氛围。看节点,一个个片段振奋人心。去年3月,“李兆申院士工作站”在徐矿总医院成立,徐矿总医院成为江苏省首家拥有院士工作站的省属企业医院;曾庆、吴建群等基层单位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为全员技术创新培育了沃土。

这三年,徐矿知识产权研发“朋友圈”不断扩大。10月12日,全国煤田地质系统唯一部级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徐矿集团煤矿绿色开采地质保障研究基地落户郭家河煤业公司,研企合作再结硕果。2018年仲秋的西安科技大学,惠风和畅,徐矿集团与学校签约合作,在技术研究方面“牵手”向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原则,徐矿集团先后搭建了与企业、政府、银行、高校、科研院所的“五大合作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技术合作平台,实现招才引智借力发展。

这三年,徐矿知识产权研发在基层“百花满园”。

“液压支架焊接中,应力集中、变形大,采用千斤顶配合活动压制工具的方法破解了技术难题,使工效提高了4倍。”华东机械公司结构件分厂生产调度员杨小平深有感触地说。

“传统的管路吊挂S钩加工,要先经过900℃左右高温加热才能打弯加工,既耗时又不安全。为什么不改进工艺?”夏阔坦矿业公司机修加工班班长“倔脾气”的李治海,将需要3个人共同完成的S钩卷制,变成1个人轻松完成,每年为企业创效50万元左右。

徐矿集团专利研发强力推进,基层单位成果丰硕,爱钻研、肯钻研、能钻研已经在徐矿集团干部职工中蔚然成风。创新浪潮涌,风正一帆悬!在建设“五强”新徐矿的大潮中,4万徐矿人必将瞄准科技前沿,再立潮头谱新篇!

通讯员 崔兆玄 张炜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