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 讯:贵州,这个祖国西南腹地的省份,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眼中是蛮荒落后的代名词。而今,多彩贵州,炫丽民族,奏响了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高原交响乐!
在这支交响乐章中,有首最为动听而高亢的赞美诗——“神奇的贵州高原,富有的国防情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50年前,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工人开启了贵州高原“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回顾建设初期,中国三线建设浩浩荡荡战略转移,一百多个军工企业在贵州大山中如雨后春笋般建成投产;改革开放时期,贵州国防工业实现第二次创业,建成了体系完备的军工科研生产体系;跨入新世纪,贵州军工抢抓机遇、扩大发展,不断在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战略调整中奋力上游。
50年岁月留痕,50年岁月如歌。贵州“三线人”演绎了“白手起家、深山创业、凤凰涅槃、开拓未来”的军工华章,沉淀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三线精神,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在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曾有一批被称为“三线人”的仁人志士,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贫瘠的深山中,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他们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来到黔中大地,与贵州人民一同建设国防,改变贵州;他们钻山沟、进山洞、战天斗地、无私无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传承并发扬以“中国低空导弹之父”梁守槃、“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人爱国 国的精神追求,在“靠山、隐蔽、分散”的指导思想下,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贵州这片处女地正因为“三线人”的建设而拥有了庞大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贵州国防工业以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为主体的100多家企事业单位,拥有国内最大的配套完整的飞机及飞机发动机科研生产基地;国内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地空武器系统科研生产基地;以及国内大型电子元器件科研生产基地。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从建设伊始便以恢宏的气势和火热的激情,在群山万壑中默默书写着强国强军的篇章。1964年10月,贵州军工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试验提供核燃料;1966年12月,试制生产的DJS-121型电子计算机成为我国最早批量生产的第二代计算机,为“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做出了贡献;1970年5月,第一台航空发动机总装成功;1970年9月,首批地空武器液体火箭发动机热试车成功,第一架某型喷气式歼击机首飞告捷;1970年12月,第一批地空武器系统交付部队使用;2003年12月,贵州航空工业基地自行设计制造的“山鹰”高级教练机亮翅蓝天,无人机横空出世。自1970年以来,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先后研制生产了13类110多种精良的武器装备列装部队,在建国35、50、60周年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都傲立着“贵州军工”的身影;在实现中华儿女千年飞天梦想的“神舟”飞船和深空探测“嫦娥”系列上,都凝聚着贵州军工人的心血和汗水,贵州军工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军转民的巨大转型中,贵州国防工业走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坚持把“军品为本、民品兴业”作为企业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的转变,促进了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贵州军工研制生产的自走式采棉机,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够研发制造采棉机的国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开采技术装备产业已成为贵州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此外,贵州的民爆产品在爆破行业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贵州国防工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大力实施资本营运战略,力源液压、振华科技、贵航股份、航天电器、久联发展等骨干企业先后成功上市,为推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贵州国防科技工业自创建以来,就受到了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贵州军工发展,曾在生产研制各类型号工程中予以决策、制定节点、果断发令;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都曾在不同阶段、关键时刻亲临贵州,视察贵州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和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贵州国防工业建设和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尤其在实施贵州工业强省战略中明确指出:依托国防科技企业和电子骨干企业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贵州省军工企业和地方重点企业人才、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装备工业。这为更好地发挥军工优势推动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贵州国防工业在不平凡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在这成绩的背后,贵州国防工业始终高度重视企业党的建设,始终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及群团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始终传承好航空航天精神和“三线军工”精神,发展好军工优秀的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以职工为本,调动好、保护好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始终注重彰显国防大爱作用,坚持扶贫开发等工作。如今,贵州国防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军工地位大幅提升,2014年工业总产值已达258亿元。
回顾过去,荣耀辉煌;展望未来,信心倍增。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贵州的过去和现在,贵州国防工业虽然在50年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绝不可自满;在与全国其他发达省份比较起来,贵州仍旧落后许多,但也绝不可自卑。在进入发展新常态时期,我国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新的征程上,贵州国防工业战线上的十几万干部职工必将时刻牢记国家利益至上的神圣使命,激情进取,奋力前行,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企、坚持从严治党,大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把中国梦的贵州军工篇章写得更加精彩,为国家战略安全和富民兴黔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