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一场战略性的工业大转移,更是一段刻苦铭心的铮铮岁月,因为有三线建设才有了我国目前的工业布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和国家工业体制的不断调整,三线建设时期建起来的工厂也逐步消失。但消失的只是表面上的工厂,老一辈人留下的三线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追思,去学习。
三线建设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也是正常的,上世纪80年代,国际环境缓和后,三线建设工程部分解密,有人公开去讨论这段历史,才使得我们从只言片语中理解这段充满热血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领导人跟苏联领导人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苏联以外科手术为威胁,对我国的工业进行地毯式攻击,出于保护薄弱的工业基础,国家领导做出工业大转移的重大决策。
三线建设的目的是将东北、沿海、大城市的工业向内地转移,建立第二套工业体系。工业向内地转移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就是第一套工业体系被破坏时能够确保第二套工业能够正常运作,第二就是战时能够保持生产力做于持久战提供物资。第一代领导人是游击战起家,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对战略物资的紧缺深有体会,所以备战为指导的工业建设不得掉以轻心。
按地域划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沿海以及国防边境线;第二道防线是长城以北、京广线以东,岭南南部;第三道防线是长城以南、京九线以西岭南以北。第三道防线泛指陕甘青大部,两湖西部,云贵川全部,因为此次的工业大转移都在第三道防线内,所以这项工程也称之为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工厂多以备战、防轰炸为主,所以大多数的三线厂都建设在深山老林里,云贵川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区。当你路过每一个小山沟,看到废弃的工厂,很有历史感的楼房,毋庸置疑那都是三线厂。每到一座山,看到被封堵的山洞,那绝对是三线厂的生产车间,云贵川这样的三线厂多得数不胜数更不觉得奇怪。
泸州地理环境特殊,资源丰富,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泸州成为三线建设重要的城市之一。按当三线建设指挥部的部署,将在泸州建设军工、矿产机械制造基地,并提出建设“三厂一院”构想。三厂就是长江挖掘机厂、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泸州通用机械厂和研究院。后因长江液压机厂跟通用机械厂合并,最后只有三厂,再后来文化革命影响,研究院未能建成。
三厂1965年开始筹备,1966年开始动工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部分项目边建设边生产,“三长”中挖掘机厂最先进行调试并生产。1966年一本“海瑞罢官”引起的文化分歧,接着就是卷席全国,三线厂也逃不过这场文革运动。造反派不停地阻挠,使得“三长”在1967年全部停工。
1968年部队接管“三长”项目,才使得工程得以顺利展开,并在1970年同时竣工投产。几大三线厂的同时开工,让泸州一跃进入工业时代。三线建设不仅是一场工业大转移,更是一场高科技人才大转移。泸州不仅坐拥科技先进的工厂,还迎来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精英。泸州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迎来了一次文化融合,使得泸州的文化层次提高一个档次。
长江挖掘机厂是辽宁抚顺挖掘机厂分解出来在泸州建设的三线工厂,同时还有几百人的职工以及家属支持三线建设。泸州没有铁路,设备和人员只能乘火车到隆昌,泸州开来20多辆车不够用,请求内江帮助才能完成这次的接送任务。长江起重机厂由北京起重机厂援建,当时从北京过来的就有1300人的队伍。长江液压机厂是上海工程机械厂的液压车间搬迁过来的,从上海过来支援三线建设的也有近千人的队伍。上海、北京、抚顺三地三线人齐聚在泸州,最后这批三线建设者变成泸州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