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吸式挖泥船是指,具有自航能力且设有大装载泥舱,并配有泥泵和耙头、耙管的挖泥船。它的工作原理是:在低速航行时放下耙头,使其接触作业面,在泥泵真空吸力的作用下,紧贴底部泥层的耙头连续吸起泥砂经由泥管进入泥舱,在泥舱满后自行运至排泥处排掉舱内的泥砂,接着再自行返回作业区域作业。
耙吸式挖泥船
这样的话,挖泥船的实际每个工作循环由3种工作状态构成:一是,挖泥船空载快速驶向疏浚作业地点,此时推进功率需求较高;二是,到达作业地点后进行挖泥作业,此时推进功率需求较低,泥泵功率需求及冲水泵等电力负荷功率需求较高;三是,挖泥船满舱后从作业区域快速驶向抛泥区域,此时推进功率需求较高。相较于其它类型的挖泥船,耙吸式挖泥船的作业工况频繁多变,对动力装置的设计要求也更高。
挖泥船艏喷
耙吸式挖泥船动力装置所面临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耙吸式挖泥船的作业区域,逐步由近海浅水区域朝外海深海区域发展,大型化已成耙吸式挖泥船重要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耙吸式挖泥船的航速也越来越高,从早期的15~16kn逐步提升至17~18kn。熟悉笔者文章的都知道,船舶主机所需的马力与航速的立方成正比,这意味着耙吸式挖泥船的“航行调遣工况”功率的急剧增加。此外,耙吸式挖泥船的舱容、挖深不断增加,除了导致舱内泵功率增加外,还得加装大功率的潜水泵;而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为了提高操纵性能还会加装艏艉侧推装置等,所有这些功能的升级都依赖于功率的支撑。
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挖深可达140~160m
而大型自航式耙吸挖泥船有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即动力系统装机总容量(主机和辅机, 不包括应急机组)与泥舱容积的比值,称之为单位泥舱装机功率(单位:kW/m3) 。除主推进系统外,泥泵、高压冲水泵、侧推、液压系统等配套设备也是能耗大户。如按以前设计思路(一机一带)去设计耙吸船动力系统,推进器、泥泵、发电机,甚至高压冲水泵均应有柴油机作为原动机进行驱动,那么在这样一艘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上将配置多达10台柴油机,计算单位泥舱装机功率往往会大于2kW/m3 ,甚至更高。
泥泵
举个浅显的例子,我国某研究所在承接某单位4200m3耙吸挖泥船设计任务时,由于基层用船单位的习惯,导致该船的动力装置采用了传统的“一机一带”的模式,结果导致该船装备了10台柴油机,总装船功率高达10000kW,是国外同类型船舶的1倍左右。而实际中,耙吸式挖泥船正常疏浚作业时,主机往往运行在40%-80% 的负荷下,这造成主机的“闲置”功率过高,这样的结果是:挖泥船初投资高,造成经济性下降,且船体舱室布置困难,减少了有效装载容积,以及柴油机过多造成的不必要能耗增加,对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也加大。
当主机过多,机舱布置就会非常困难
动力装置的复合驱动技术
近十几年来,国外大型、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单位泥舱装机功率逐步下降,现一般都已在1.5kW/m3时以下,先进的实例已小于1kW/m3。这得益于复合驱动技术的应用。
所谓的复合驱动技术,就是指主机等动力源的“一机多带”技术,通过合理配置,使各种工况下都能尽可能充分利用装船功率,减少动力装置,以尽可能小的能耗获取更大的功效。常见的复合驱动模式有:主机“一拖二”和“一拖三”。主机“一拖二”一般是指主柴油机既作为主推进系统的原动机,同时也可以作为带动轴带发电机的原动机;主机“一拖三”则更为复杂,即一台主柴油机不仅能为船舶提供主推进系统的动力,同时也可作为轴带发电机的原动机以及泥泵的原动机。
采用了复合驱动技术的耙吸式挖泥船动力装置实例
复合驱动技术的优势
采用了复合驱动技术的耙吸式挖泥船,主机可基本运行在60%~ 100% 的负荷区间,这恰恰是主机运行的最佳经济区间,可大大提高主机的燃油经济性。同时,在该区间内也能保证柴油机的功率充分使用,大大降低了整船的单位泥舱装机功率。整船柴油机台数减少意味着装机容量减小、有效装载容积增加、初投资大大降低、营运成本包括日后柴油机的总维护成本也大大降低,其经济性不言而喻。
合理的负荷能提高主机经济性
电推时代对复合驱动模式展望
近些年,电力船的发展迅猛,尤其是综合电力推进技术的出现,更是给耙吸式挖泥船指明了新的方向。设想一下,在综合电力技术的基础上,柴油机作为发电机的原动机,既可去掉齿轮箱简化结构直接驱动发电机,又可使柴油机保持在最佳经济转速下工作,提高经济性;在另一面,发出的电通过统一管理调配,那么复合驱动模式也将更加灵活高效。虽然现有耙吸式挖泥船采用全电驱动的仅属个例,但是相信它的未来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电力驱动的船舶
参考文献:《印象国内外疏浚装备》,《大型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新海凤”轮机概述》,《11000m3耙吸式挖泥船动力系统模拟改装》,《6500m3耙吸式挖泥船动力装置选型研究》,《大型耙吸挖泥船“ 新海虎” 号的轮机设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