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加速了向工业互联 转型的进程。
“到2022年,上海工业互联 核心产业规模将提升至1500亿元,”7月28日,上海市工业互联 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市经济信息化委详细解读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推动工业互联 创新升级 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简称“工赋上海”计划),未来三年,上海将成为全国工业互联 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合作的高地。
如果说,2003年“非典”推动了电子商务等消费互联 的发展,那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产业看到了工业互联 的力量。
互联 下半场,上海,是当仁不让的领头羊。
站立智能制造潮头
签约一批互联 重点企业、打造一批功能型平台、在垂直领域形成一批示范性行业平台、启动一批无人工厂建设……未来三年,“工赋上海”要二次“华山论剑”。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上海立足产业和信息化基础,围绕工业互联 创新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在加速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新高地。
2017年2月,“工赋上海”首次华山论剑,率先发布《工业互联 创新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简称“行动计划”),提出用3年—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上海工业互联 发展生态体系。如今,收官之年,成效斐然。
顶层设计方面,除行动计划,上海先后还发布了《工业互联 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工业互联 平台和服务商推荐目录》等指引性政策。
产业发展方面,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钢铁化工、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300多家企业创新应用,平均降本7.3%、提质6.1%、增效9.2%,并带动10万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了宝信、上海电气等15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 平台。
空间布局方面,基本形成以松江、临港、嘉定、宝山、金山为支点的一链多点布局,工信部批准同意“长三角工业互联 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生态营造方面,先后落地国家首个工业互联 创新中心、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首支地方性专项产业基金、首个地方性工业互联 等。
其中,松江区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工业互联 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海尔COSMOPlat是全国首家国家级工业互联 示范平台,自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 的指导意见》以来,上海始终快人一步。
在此次发布的下一个三年计划中,“工赋上海”提出更高标准:打造100个“新四化融合”开放应用场景,新增1万台机器人,拉动新增投资300亿元,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
平台给力企业“韧性”
疫情过后,加速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智慧度,保持经济韧性,成为共识。但对很多制造业企业而言,现实问题是,尽管知道工业互联 、数字化改造可以为企业降本增效带来极大提升,但相应的资本、人才门槛却很高。
如何打破这个悖论?
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范畴的工业互联 ,作为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的重要载体,核心不仅在于智能化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更重要的是”互联”。与第一轮企业信息化转型不同,工业互联 阶段更强调产业链和平台的作用,数字化转型不再是企业一家之事,而是全要素、全生产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平台型基础支撑。
今年3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 加快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工业互联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工业互联 内外 、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 平台、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工业互联 大数据中心等。
以此对照“工赋上海”计划便可看出,上海政府重点推进各类平台建设。其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 公共服务平台、长三角G60工业互联 创新应用体验和推广平台、工业互联 系统与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 “工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 开发者社区等属于功能型平台,面向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进行工业互联 转型的门槛。
其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 公共服务平台由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工业互联 创新中心(上海)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搭建,将汇聚不少于110 家平台供应商,结合三省一市的政策支撑,开展不少于500家企业的工业互联 平台应用成熟度评价以及不少于120家平台测试服务,孵化一批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企业。
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市在进一步创新制度供给,通过支持工业互联 平台和专业服务商做大做强,提升平台的运营能及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对民营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服务购买力度,打造资源配置优化、多方参与、共赢互信的高质量生态圈。
此外,上海市还将推进建筑、医药、科学服务、服装、食品等一批行业性工业互联 平台,这些属于行业级和通用性平台,这些由行业领军企业、互联 平台企业转型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可以为本行业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提升数据、资金等生产要素流通效率,提供样本示范效应。
发挥领头羊效应
数据显示,2019中国500强企业中,全国19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俱乐部”中,上海占据38席,将近两成,龙头地位突出。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在以智能制造、高端制造为代表的产业升级中,上海或将继续引领长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发展周期,并通过科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为创造更多的千亿俱乐部企业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土壤与环境。
“工赋上海”计划中,这样的未来正在到来。据市经信委介绍,未来三年中将启动建设ABB机器人、汇众汽车零部件、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诺玛高端智能液压、三菱电梯智能机器人仓库等一批无人工厂项目,支持以工业知识为核心的新制造模式,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和无人车间将达到三位数。
同时,为了促进新主体涌现,实施国资数字化转型提升,加快组织一批重点项目,市属国企集团工业互联 覆盖率不低于60%,集团核心业务板块覆盖比例不低于80%,打造一批平台型龙头企业,培育20个以上工业互联 综合解决方案“单项冠军”。
比如由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建筑行业工业互联 平台,预计每年应用工程不少于100个,示范工程降低建造成本10%以上,缩短工期25%以上,提高建造效率30%以上,资源节约率达20%以上。
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搭建的服装行业全产业链精准协同工业互联 平台,接入中小企业超过50家,智慧门店接入超过100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收入(产值)提升,人均产值提高20%,正品率提高至98.5%,正逐渐形成纺织服装工业互联 的示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