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百二店到商业城:半个世纪的陪伴
镇江商业城及其前身镇江中百二店在市中心大市口作为全市商业地标,前后已经陪伴几代镇江人度过了半个世纪,经历并见证了我市市民百姓生活从困难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成为了我们几代镇江人心中的集体记忆。
中百二店是在51年前的1969年开业的。当时是一座三层大楼。称它为“三层大楼”,是因为当年镇江市连二层的大楼也少见。从1960年代中期到1996年镇江商业城开业前这30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市口广场四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建成开业的四大商业性大楼:镇江商场(副食品大楼)、中百二店、市轻工产品经销部(手工大楼)和京江饭店以及五交化大楼等,支撑起了镇江商业的“半壁江山”。
中百二店开业那年我们小学刚毕业,只记得一楼是经营各类生活用品的,比如热水瓶、洗脸盆、钟表、鞋帽、饭盒、毛巾、牙刷牙膏等等。二楼经营各种布料、床单等,一捆捆布料在柜台后货架上码得整整齐齐,营业员可以为你“量体裁布”,给出你做什么衣服要买多少布的建议。如今这种场景也只有“鼎大祥”绸布店能看到了。三楼是卖笔墨纸张、文具用品和体育用品的,也是年少的我们当年光顾最多的楼层。各个楼层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收银方式,每个楼层基本就只有一个收银台,为免去顾客在收银台和柜台之间来回交款取货的不便,钱款和票据是通过收银台上方连接各个柜台的圆珠笔芯粗细的铁丝上可以来回滑动的铁夹子来传递的。收银台上方好多根铁丝呈放射状通向各个柜台,很是“壮观”。
中百二店的建筑形式有点特别,就是在二楼面向大市口广场方向有一个大大的露天平台,当年在广场上经常有集会活动,这个大平台就成了天然的主席台,这在如今是不可思议的。
“中百二店”时期,正值国家从贫困向温饱过渡的时期,市民进商店购物多是“刚需”,况且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工业生产能力落后,很多商品,如布匹、热水瓶、手表、自行车、肥皂、钢精锅乃至饭盒、火柴等等穿的、用的都要凭票供应,所以当年老百姓没有如今“逛街”“逛店”之说,平常店堂里顾客也很少。当年自己在“中百二店”的购物记忆印象深的有这么几件。
一次是在1970年,就是二店开业的第二年,当年我家还住在解放路上离二店不远的小巷里。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到二楼买了些米色咔叽布料给我俩各做了一条外裤,谁知我这条刚穿了不到三、四个月,竟然在裤腿上破了几处洞,而自己印象中也一时想不起是何种原因,于是妈妈带着我去二店反映布料质量问题,但店方说整匹布料卖出后没有顾客投诉,问我们是否接触到了腐蚀性物品,在他们的提示下,我想起了二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前些日子学校组织我们到一家化工厂参观过,是否在这过程中裤子被污染了;第二种可能也是前些天放学后到同学家玩,路过一条连接八叉巷和牌坊巷的无名小巷时,发现一家门缝里串出火苗和浓烟,于是和二位同学迅速找来几只泡沫灭火器帮助大人们灭火,或许泡沫有腐蚀性呢,也不能确定,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但免不了被妈妈责怪一顿,因为在那个年代,做一件新衣服是件很不易的事。
还有一次是在1976年前后吧。那时我们也已经初中毕业进厂(当年叫“镇江标准件车辆厂”,如今的“镇江液压件厂”的母厂)四、五年了,厂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到健康路体育场打篮球,那里有4个露天篮球场。一开始是买便宜的橡胶质地的篮球,不仅手感不好还容易破损,于是就想着买只正规的皮质的比赛用球,可我们到二店三楼一看价格,要大几十元一只呢,而当年我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二十元出头。纠结中我们几位爱好打篮球的同事商量,大家集资买一只皮质比赛篮球,记得每人从当月工资中拿出十元钱,圆了大伙的打“好球”的梦。记得当年中百二店三楼还有汽枪卖,大概售价是要一百多元。有个同事业余喜欢到野外打鸟,他用了好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把,我们也借光曾经好几次享受了持枪射击的感觉。
印象也比较深的还有1978年夏天,那年“十年动乱”已经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但高考在1977年冬季已经恢复了。我 名参加了1978年的夏季高考。记得那年的高考是在最热的7月下旬的23日、24日前后。当年高考文科要考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和数学,除数学外,其他科目我们只要带着笔和橡皮擦就可以了,但数学考试还要带上圆规和直尺、三角尺。其实尺子和圆规我本来是有的,就是旧了点,刻度有点模糊,尺头也磨钝了。于是就在考前的一天中午饭后到中百二店三楼买新的。中午时分,夏日炎炎,解放路上行人很少,只有法桐树上的知鸟叫个不停。一、二楼店堂里基本没有顾客,到了三楼,竟然发现只有我这一个顾客来购物。正当我买好尺子和圆规离开柜台时,发现又来了一位也是买考试用文具的面熟的同龄人,想必也是一位高考生。因为面熟,我俩还点头算打了个招呼。后来听说,他考取了一所相当不错的大学,而自己却差点落榜。
镇江商业城是1990年代在中百二店拆除后原址扩大再建的。记得在开业前还组织过一次镇江商业城广告语的征集活动,我的一位很有才华的万姓前同事创作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古城名城商业城”从众多应征稿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这句广告语也伴着商业城走过了一段红红火火的岁月。商业城是在1996年5月1日开业的,那天早晨,我们家和老婆同学家一共六人组团到无锡灵山看大佛,车到解放路才发现大市口锣鼓喧天、彩旗飘飘、人山人海,还实行了交通管制。镇江商业城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继1983年在梦溪广场建成的镇江展销馆后,落成的第二个面积超大的商业大楼,标志着我市商业中心由大西路向大市口的转移。商业城生意红火的那些年里,给镇江市民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购物欣喜和生活便利。不仅营业面积超大、各类商品齐全,老百姓生活中需要的商品几乎是应有尽有,而且配套服务也好。比如,设有皮鞋修理部、衣裤尺寸裁改部、钟表修理部等立等可取的服务,有些服务还是免费的。后来,随着青年广场农工商超市、万方连锁超市、2002年解放北路北京华联超市、2005年润州大润发超市等大中型超市的陆续开业,以及很多专业品牌店铺的大量涌现,不仅分流了顾客,更给市民百姓带来了更好更舒适的购物体验。随着业态由百货业向专业业态和品牌业态的过渡,以及 络购物的兴起,商业城也就自然逐渐淡出了市场。现在,大楼还是那幢大楼,但是作为一个商业实体已是“物是人非”了,给镇江市民百姓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城市商业生活记忆。
如今,也许是受“商业城情结”在一代镇江市民中挥之不去的缘故,大楼在玻璃幕墙上还特地缀上了“商业城”三个大字。而在商业城经营红火时期的公交站台都没有以“商业城”冠名的“大市口北站”,也不知从哪天起,悄然地改名为“大市口商业城奥特莱斯站”,在为如今商家广告的同时,日复一日地提醒着人们商业城曾经有过的辉煌过往。(京口客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