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之心,大千故里,甜城内江。内江,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这里,交通四通八达,物产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活着430万勤劳朴实的人民;这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突出,人力资源富集,被确定为《成渝城市群规划》成渝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
产业 “新绿”产业 创新转型
2015年底,内江出台《中共内江市委关于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决定》、《内江市产业发展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锁定“着力推动内江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产业发展攻坚战”鼓角争鸣。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正在创建的国家级高新区高歌猛进;全市九大重点园区生机勃勃,其中七大工业园区承载面积达63.6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69户……各方合力汇聚,为内江新一轮产业转型发展铸造了强有力的引擎。
成渝经济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西部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一中心四基地”“五箭齐发”,为内江产业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巡游内江,高新产业欣欣向荣;漫步甜城,绿色企业处处“绽放”。如今的内江,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电力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以页岩气、节能环保、信息安全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新型产业体系。2015年,内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27.4%、18.8%。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成长壮大齐头并进,内江服务业异军突起。积极顺应“互联 +”趋势,内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引进阿里巴巴、赶街 等电商平台,坚定不移打造“四川电子商务第二城、川南电子商务发展中心”。去年,内江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22亿元,居全省第三位。
现代旅游业、会展业、科技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文化体育业等绿色产业你追我赶,正发展成为内江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未来几年,内江产业攻坚项目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着力打造 “先进制造·千亿产业集群”和“甜蜜生活·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三个转变”。
交通 四通八达 高铁拉近两城距离
李熊坤居住在泸州市区,开了一家液压器件厂,经常要在泸州和成都来回跑,以前,每次坐车到成都都让他倍感煎熬。成渝高铁通车后,他经常坐车去隆昌县,再转乘高铁到成都,不仅车费比从泸州出发便宜,时间也缩短了不少,“真的太快了,我以后都要去隆昌坐高铁到成都。”李熊坤说。
正如李熊坤的体验一样,很多泸州市民也尝到了甜头。高铁的开通不仅让周边城市居民受益,对内江来说,更是城市发展的新通道。
据了解,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促进了西南地区物资流通,对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通车,成渝两地之间第一次实现朝发夕至,一般早上从成都出发,中午在内江吃饭,下午就能到达重庆。
从当年的老成渝铁路到今天的成渝高铁,跨越了一个甲子。出行方式的改变,不仅见证着中国铁路发展的巨变,也是内江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伴随着成渝高铁通车,成渝两地生活同城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又一次“大提速”,这也意味着内江从此正式融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
川南城际铁路不仅是满足了沿线地区城际客流出行的需要,而且也加快了区域城镇化步伐,推动川南城市群发展的需要。川南城际铁路将推动沿线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让城市居民实现“双城”生活的愿望。
成渝高铁不仅拉近时空距离,也将强化内江交通枢纽地位。按照国家高速铁路规划,成渝高铁作为“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中“沪汉蓉”城际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贯通后,内江可联结中南、华东地区,快速通达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全线行车时间仅10个小时,同时可通过国家“四纵四横” 络,拉近内江与各主要省会城市距离。
成渝高铁开通后,除旅客外,与之相配套的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公交线路将为内江带来自贡、宜宾、乐山、安岳等地旅客,实际形成同城效应。同时,高铁客运分流后,内江的铁路货运能力将得到有效释放。随着连乐铁路线、乐自隆铁路线、内昆铁路扩能改造、成渝铁路扩能改造等铁路线路的规划建设,铁路货运能力还将大幅提升,实际形成内江铁路货运枢纽。
高铁和城市其他交通密不可分,彼此间是相互促进的。高铁经济带作为区域开放合作的动力,依赖高铁系统,拉近跨区域时空距离,提升物流的流速和流量,降低跨区域交易成本,以此加速、实现跨区域低成本优势的传递,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分布,实现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运输体系,高铁能加速经济带上各地区要素的流动,推动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快速集聚,实现要素高效优化组合与配置,为跨区域分工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港口 航道相连 泸州内江水乳交融
1950年至2007年,泸州的水运事业呈现出一派大好气象。与泸州同处沱江航道上的内江,通过水路运输与泸州建立了密切联系。
据《泸州航运志》记载,内江航道至泸州航道处于沱江流域的下段,在航道标准规划中,内江至泸州段按照五级航道标准打造。打造该段水路,皆因当时内江与泸州航运贸易的频繁交流。
内江作为原糖产地,其糖类加工产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为盛行,泸州有半数的红糖、白糖、冰糖等糖类制品来自于内江。内江的“下水船”依托沱江航道,经猫猫寺、王二溪、石盘滩至泸州小市沿线的码头进行物资集散。“泸州的糖商大多数居于小市,就是为了方便收取从内江沿线运送过来的食糖进行贩售。”泸州地方史学家陈鑫明说。
据《沱江通邮地方物产调查表 》,内江等地每年运销食糖2.5万吨,通过沱江下行至泸州中转。每年在内江、泸州两地往返的运糖船约2500艘,从馆驿嘴到东门口一线,每天都有上百艘船只从沱江上游驶来,仿似沱江之上的清明上河图。
作为长沱两江流域最重要的水上枢纽,泸州汇集了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特色产品。从泸州驶出的“上水船”便将这些物资运往内江,在内江分装送往上游资中、简阳、金堂等地。
沱江航道上,内江与泸州共同扮演着中转站和物资集散地的角色,沱江航道内日夜往返的货船在数十年的时间里,维持着两座城市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时间如水逝去,这段航道上渐已孤帆远影,但内江与泸州两城早已互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