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第三次视察大庆,一句“建设美丽的大庆油田”让这座因油而起的城市脱胎换骨
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
曾经的“想不到”变成了现实,这只脱胎于石油工业的“火凤凰”如今散发出独特魅,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堪当油气生产“龙头老大”的钻井蝶变,那里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听听“老石油”“新石油”跨越40年的“对话”。
“老石油” 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退休员工刘绍增 1978年参加工作
“新石油” 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30130钻井队队长贾云锋 1998年参加工作
干
GAN
设备越来越先进
“那时候,设备差,道路条件也不好。有时候赶上下雨,车进不来,全是靠一双肩膀把一个个套管扛到井场;大冬天,司钻站在户外扶刹把,一站就是8小时,全身都冻透了……”
说起这些,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退休员工刘绍增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时候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很多重体力活都是靠人拉肩扛来完成,其中最苦最累的就是加重。40公斤一袋的重晶石粉,全靠工人一袋袋扛,最多的时候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大伤小伤也成了稀松平常的事。”
衣
YI
工服、工鞋质量越来越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钻井工人的工装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刘绍增的记忆里,最初钻井工人穿的都是清一色的“杠杠服”,里子、面子包括中间夹的棉花,统统压在一起被扎成竖行的道道。
“那时候,五一、十一各发一套夏装和冬装工服,连个换洗的都没有。遇到冬天起钻的时候,喷得浑身都是,顷刻间就结了冰,膝盖根本打不过弯,我们基本上是挪着步回到值班房。可即便如此,第二天上班,依旧要穿着它上井。时间久了,保暖性自然差,很多人都因此患上了关节炎。”
到了贾云锋上班时,春、夏、秋季穿的工服与现在的款式相差无几。“现在的工服分两种,款式都一样,只是一种采用的是防静电面料。”
“另外,冬天也有了羽绒服、羽绒马甲等,保暖又透气。冬靴是翻毛皮的,鞋底厚,特别耐穿,保暖性也比以前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此外,工人们的劳保也能跟上趟儿了,有时,旧的工服、工鞋还挺新的,新的劳保就又发了下来。”贾云锋自豪地介绍道。
食
SHI
吃一口热乎饭不再是一种奢侈
对于自己刚上班那会儿的伙食,刘绍增的评价是“一般”。“那时候条件艰苦,每餐就一个炖菜,萝卜、白菜、土豆‘轮流坐庄’,大家匆匆填饱肚子,转身又赶着去干活了。”不过,即便是这样清汤寡水的饭菜,对于夜班的工人来说,都是种奢侈。
“我上班时实行‘三班倒’,夜班工人通常是在夜里11点半到食堂扒拉一口饭就上岗了,而这顿所谓‘加餐’就是清水煮面撒咸盐。”到了八十年代末,遇到驻地离井场远的情况,为了节省时间,食堂的工作人员就将饭菜送到现场。
“那时候,井场的路还不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走不了车,食堂的工作人员只能挑着扁担,将饭菜装在两个大筐里,往前线送。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短短十几分钟的路程,深一脚、浅一脚地要走上半个多小时。”刘绍增回忆道。
相比之下,如今钻井工人的伙食那可真叫一个好。“现在井队有自己的配餐间,锅碗瓢盆、炉具、燃气一应俱全,也有专门的配餐师傅,现吃现做,顿顿端上桌的都是热乎的,一般都是4个菜,有时还有汤。”不仅如此,队里还专门置办了两口大锅,“有时嘴馋了,我们就自己做点儿铁锅炖,别提多美味了!”贾云锋笑着说。
住
ZHU
简陋铁皮板房变成“温馨小家”
七八十年代,井队一出工,十天半个月都回不了家,野外搭几个铁皮板房就是临时驻地了。刘绍增说:“那时候,开门就是床,12个人挤在一个铁皮房里,除了床,只剩下一个狭长的过道,转个身都得小心翼翼的。”
“夏天,在太阳的烘烤下,屋子里闷得让人喘不过气。到了冬天更是难熬,晚上零下二三十度,全靠煤烧的锅炉取暖,屋里人说个话都能看到哈气。为了保暖,大家不得不戴着棉帽裹个大被睡觉。”
如今,贾云锋住的铁皮板房,不仅安装了空调,还有电热器,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而且,随着移动WiFi的“横空出世”,工人们不仅可以跟家人聊微信,还能视频通话,比以前方便多了。
40年
身边的变化随处可见
40年
身处油田的你
又有怎样的慨叹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请你告诉我
40年的变化有多大?
(转载大庆油田官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