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泸州的经济发展前景

泸州市属川南经济区,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把泸州定位为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区域中心城市。

泸州市政区地图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酒城”、“江城”之称。1950年7月,析泸县设立县级泸州市。1953年1月,泸州市划归泸州专区。1960年,撤销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1983年3月,泸州市升级为地级市。目前,泸州市辖泸县、合江、叙永和古蔺等4县;江阳、龙马潭和纳溪等3区,幅员12232平方千米。2019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508.54万人。

泸州市的工商业历史悠久。明朝前期,泸州成为全国33个较大的商业及手工业城市之一。清代,移民入川,促进泸州文化经济发展,泸州成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经济中心。1915年,泸州老窖特曲酒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抗战时期,泸州作为大后方的主要城市,现代工业企业得到零星发展,商业经济一度繁荣。建国初期,泸州市工业企业共19家。50年代后期,相继成立泸天化等大型国有企业。“三线建设时期”,泸州作为投资重点地区,建立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液压件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茜草工业区,奠定了泸州市工业产业的基本格局。至70年代末,泸州工业门类主要有化工、酒业、机械制造,产业结构单一;县域工业出于空白。80年代,依托泸州老窖和郎酒两家酒厂,发展并壮大了白酒产业规模。90年代,重点发展了天然气等能源产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泸州市的传统产业结构弊端暴露出来,机械和化工行业萎靡,工业污染加剧。泸州市在持续近20年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中,淘汰了水泥、玻璃、造纸和化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产能,打造了白酒、电子信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医药组成的三个千亿产业,已基本形成国家高新区、长江开发区、白酒金三角、航空航天产业园区等四大园区及区县特色园区格局。

三线建设旧址—茜草工业记忆

泸州城市名片-泸州老窖

川酒六大金花—郎酒

2019年,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1.26亿元,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居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01亿元;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6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约84.6亿元。

泸州市远景规划图

泸州市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长江、沱江交汇处,四通发达,交通便捷,作为在建的渝(重庆)昆(明)高铁和规划中的的蓉(成都)遵(义)高速铁路的十字枢纽;也是川南城际铁路、成(都)自(贡)泸(州)高速的终点及渝(重庆)泸(州)宜(宾)高速、厦(门)蓉(成都)高速、隆(昌)黄(桶)铁路铁路贯穿境域。2018年9月,泸州云龙机场正式通航,国内通航城市37个,目前是四川省第三大航空港。

泸州云龙机场

长江上游重要港口—泸州港

泸州市合江县佛宝森林景区

泸州市的旅游景区主要有合江福宝森林、泸州老窖景区、凤凰湖湿地公园等。

西南医科大学

高等教育方面,泸州市有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

总体评价,泸州市地处川渝滇黔四省市结合部, 是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前十年期传统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部分产能过剩,污染排放量大。不过,在近二十年的升级改造,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加之交通便捷,经济得到持续较快发展。在四川省地级城市中,稳居第二层次中游。

近年来,随着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泸州市面临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产业衰退、经济竞争力下降、产业结构失衡、民生和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以战略创新,突破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转型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因传统产业和比重过大,转型期长,可谓任重道远。

泸州市同样面临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属行业类高校,与地方建设人才需求相关度不高;而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则是高职院校,学科实力和师资队伍较弱,产学融合层次较低,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有限。

不过,泸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区位的优势,加快资源型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升自贸试验区、临港经济集中区、城市综合功能区发展水平,融入成渝经济区,强化区域分工合作,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带动区域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