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魏尚宪右手一挥,职工们抓牢撬棍齐整发力,2根已焊好的3吨重的新轨缓慢挪移,直到与既有钢轨轨缝达到25毫米,符合现场铝热焊施工标准。
魏尚宪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主任,他指着刚换下的旧钢轨说: “别小看这处擦伤,它可能导致钢轨折断,引发列车脱轨事故。”
此时,距入冬还有2个月,但巴山工务车间已未雨绸缪,提前展开防断工作。这是巴山职工尊重科学,创新理念,实施生产组织、劳动组织和作业方式改革的一个缩影。
巴山工务车间是 “巴山精神”的诞生地。在推进修程修制改革中,他们以一种科学精神,创新探索 “观天养路”、科技养路、优质养路新方法,创造了36年安全无事故的业绩,培育了一批批掌握现代化维修技术的工务人才。
“观天养路”,亲密融入大自然
巴山工务车间养护的81公里线路设备,桥隧长度占正线里程92.8%,集中了襄渝全线桥梁最高、隧道最长、海拔最高、曲线半径最小又最长、坡度最大、生活条件最艰苦 “六个最”。这段线路地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春夏秋三季阴雨绵绵,自然灾害频发;冬季的大温差,被视为线路设备的 “天敌”。
要适应自然变化,必须动脑筋、找规律、谋对策,以科学求实精神引领改革实践。在这段极难养护的山区铁路,巴山工务车间的职工们坚守 “巴山精神”传家宝,对安全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树立 “观天养路”新理念,让设备“灵动”起来,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
在黑水河钢梁桥旁,一间小屋夜夜灯火通明。每天,巴山工务工区有一名职工值守在这里,24小时盯在电脑前,通过 络云图观云追雨,分析各类信息,研判天气变化。当出现极端天气时,预警信息被第一时间传递给负责线路、桥梁、隧道养护的人员。
在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分析中,巴山工务车间把握安全生产规律,形成了“观天养路”三部曲:逢降雨天气,不管在不在主汛期,全员 “以雨为令”防洪抗汛;每年4月至5月,在高温天气到来前,给无缝线路 “吃小灶”,防止盛夏时节钢轨胀轨跑道;每年9月至10月,提前启动防断工作,让设备有一个足够的适应期。
“根据天气气温情况,我们安排与外界环境相协调、适应的线路设备养护内容,把安全风险降到了最低。”魏尚宪讲道, “36年来,我们车间没有发生一起钢轨胀轨跑道,近3年来,没有出现一起断轨故障。”
科技养路,维修步入现代化
9月初,火辣辣的烈日下,松树坡线桥工区线路工陈勇手持虎啸扳手,飞速紧固着螺帽,一分钟完成了14个。他曾计算过,如果手工作业,一分钟最多完成4个。新机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陈勇是2年前分配来的大专毕业生。在巴山新建的标准化作业培训基地,他和一批批青工掌握了现代化维修机具,成为推进车间修程修制改革的骨干力量。
襄渝二线投用后,巴山工务车间养护线路长度翻了一番,但职工没有增加,现场劳动力变得十分紧张。随着铁运 (2012)280号、 (2013)60号文件的实施,全路推行新的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和改进工务普速线路维修管理工作,工务 “大兵团、移动式”施工,利用 “天窗”作业。时间紧、维修量大,成为安全养路的新矛盾。
养路工作要与时俱进,科学地改革创新是出路。巴山工务车间 “革自己的命”,实行劳动组织改革,整合生产资源,实施检、修分开和养、修分开,剥离矮滩、毛坝关、麻柳、松树坡、巴山、新麻柳6个工区的维修职能,成立机械化维修工区。
生产机具的革新也同步展开。西安局和安康工务段鼎力支持,筹资700余万元,给巴山配备现代化养路机械设备,利用先进的小型液压捣固机、液压起道机、威克内燃捣固机、虎啸扳手等小型养路机械,在车间形成以机械化维修工区为主体、其他6个工区负责日常保养和紧急补修的新的检、养、修体系。
巴山工务车间推行生产组织改革,用大修理念管理维修,把施工组织方式引入维修 “天窗”。车间干部和工班长不厌其烦,坚持 “不信眼睛信仪器、不靠估计靠科技”,提前防控安全风险,调查、分析、精确计算作业区段工作量,制订精密的施工组织方案,避免职工重复作业、无效劳动。
改革的成效需实践来检验。在襄渝线大河沟钢梁桥桥面大修施工中,魏尚宪制订了一日标准化施工组织方案。像按电视机遥控器一样简单,每个人只需负责自己的 “频道”,完成 “节目”播放任务。这次施工后,巴山机械化维修工区职工常被借调到其他车间,完成了多项重点施工。
魏尚宪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我们惜时如金, ‘天窗’点前准备像解剖麻雀一样精确,点内像组织抢险一样高效,点后像管理高铁一样严谨,最终实现防控精细化、效能最大化、养路现代化。”
优质养路,创新“工厂化”单元修
作为一条入川大动脉,襄渝线车流如梭,日通过列车93对,列车牵引吨数达4500吨。列车大密度、重负荷、高速度运行,不断冲击线路设备,设备安全隐患问题频发;另一方面,山区线路坡度大、弯道多、环境复杂,维修养护难。两方面难题交织一起,使养路工作步入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
面对难题,巴山工务车间不等不靠,动员职工自主创新,科学探索,改革现场作业方式中不适应铁路发展的方面,满足新形势下提速重载需求。
思考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一次出差时,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巴山工务工区工长王庭虎参观一家啤酒厂,看到流水线上一瓶瓶啤酒完好无损地完成装运,他想起养护了20多年的钢轨,能不能像工厂生产的合格产品一样,质量安全可靠,实现 “零次品率”,从管理源头上提升设备养护质量?
王庭虎和工友们创新实践,借鉴工厂管理模式,把线路设备化整体为部分,集中力量突破,形成了 “工厂化”单元修模式。他们细分作业范围,在正线区段,把200米线桥路设备、道岔群或道岔及前后各100米线路,划为一个整修单元;在站专线,把每股道、每组站专线道岔及连接曲线视为一个单元。
根据不同线路等级、轨道结构、列车总重、允许速度,由大学毕业生组成的 “刘玲工作室”研究出单元线路质量状态评估管理系统,开发了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软件,以西安局平推轨检车检测、动态添乘检查、静态设备检查三大数据为依据,计算出单元线路设备质量指数。
与此相匹配,车间推行分级管理,Ⅰ级为优良放心设备,Ⅱ级为重点监控设备,Ⅲ级为重点整修设备。为有利于设备质量均衡提高,他们按照单元保养、单元维修两种形式,组织各工区展开单元修。特别对Ⅲ级单元,他们逐段、分单元循序渐进,按周期循环维修,力求不干返工活。
一具体就有了明显成效。经过单元修,全长10658米的新大巴山隧道实现了扣件颗颗无松动、轨距处处无出分、曲线条条无超限的 “三无”目标。在全路动态综合检查中,巴山工务工区设备连续13个月7项指标为零误差,创造了山区非提速区段线路养护的奇迹。
而今, “工厂化”单元修不断推广,全路的兄弟工务段纷纷到巴山观摩学习。经过生动的改革实践, “巴山精神”旗帜愈加鲜艳夺目,高高飘扬在安全生产主战场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