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改革工作动态(3篇):乌当区?红花岗区?黔西市

乌当区创新举措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近年来,乌当区依托“三线”军工企业和地方特色优势,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完善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进军民融合企业深度发展。2020年,全区军民融合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6亿,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8%,实现增加值23.1亿元,同比增长75.6%,累计缴纳工业税收2.5亿元。2021年1—5月,已完成工业总产值33.6亿元,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5%,实现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增长95.08%。

一是扩大产业集群“资源池”。以“千企改造”“万企融合”为抓手,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完善083基地、新天光学仪器工业园、中航力源液压军民融合配套产业园功能,建成振华新云有机及底面电极片式钽电容器建设、振华云科片式薄膜电阻生产线建设、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用介质材料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等,加速振华新云固态铝电容器智能生产线、振华云科超微型MLCC用介质材料生产线建设进度,带动捷盛钻具、航天电源、麦克奥迪等装备制造配套企业联合发展,引入华劲科技、合力液压等民营配套企业补充产业链条。目前,在建军民融合项目9个,总投资1.87亿元。

二是奏响深度融合“协奏曲”。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降低军民融合发展“势垒”,大力推荐军工企业申 省军民融合示范企业,全面提升辖区军民融合产业在国家及贵州省重点研发生产领域的参与能力;优化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依托军工成熟的技术和工业体系,支持军工企业开展汽车刮水器、玻璃升降器、精密测量仪器、工程机械等民用产品制造及系统化服务;简化民营企业“参军”认证程序,引导九众诚机械、捷盛科技、航天电源等具有技术研发资质的民营企业,参与军工企业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生产服务,促进医药产业和军工产业相结合,将威门药业、远程药业等纳入省、市军民融合企业名录,丰富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实现军企和民企优势互补,强化“民”与“军”的深度融合。目前,辖区共有军民融合认定企业18家。

三是打造科技驱动“新引擎”。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培育创新载体,推进新材料、电子元器件、高端集成电路、关键工艺设备、LTCC模块、电容器、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等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升级,逐步向高科技密集型企业转变;围绕建强特色化国防工业制造基础,开发多元化和系统化的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中航力源液压开展解决现役主战武器的能力建设、解决新一代武器装备研发能力建设和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管理能力建设,打造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创新的新高地。目前,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9个,中航工业力源液压、振华新云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

红花岗区“以退为进”盘活闲置

标准厂房

2020年以来,红花岗区充分盘活用好闲置标准厂房,倒逼低产低效企业逐步退出,“以退为进”着力提升土地使用“含金量”。目前,共计清理闲置标准厂房11.5万平方米。

一是建立台账,摸清厂房底数。聚焦闲置厂房收回和“僵尸企业”清理工作,成立由区级分管领导牵头,高新区管委会负责抓落实的工作专班,组织党员干部分园区、分小组认真排查园区厂房资源利用情况,并针对闲置原因、闲置厂房特点和自身优势,记录闲置厂房建筑面积、租赁情况、厂房结构等信息,形成拟清退台账。召开区级专题调度会,由投促、工信、住建等部门形成信息比对机制,确定最终需清退闲置厂房台账。目前,共摸底排查出17家需要清退的闲置厂房,涉及面积19.8万平方米。

二是法理融合,清退闲置厂房。采取协商谈判和行政诉讼等方式对闲置厂房进行清退。清退前,安排专人梳理已签订的招商租赁合同,通过电话、去函、入企的方式提醒企业主动提交退还相关闲置厂房的申请 告。针对不愿退还闲置厂房的“僵尸企业”,由高新区管委会组织签订合同的多方主体和法律顾问进行协商座谈,经协商不能和解的,聘请专业律师走诉讼程序。目前,已有5家企业提交法律诉讼,通过协商谈判已清退12家企业共计11.5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预计可为6户企业提供生产用地。

三是建立机制,管好标准厂房。建立闲置厂房信息对接机制,推动新项目与闲置厂房的匹配利用,高新区管委会定期 送更新厂房使用状态,并对接投促、工信、住建统筹协调项目与闲置厂房供需对接,优先推荐考虑符合闲置标准厂房的企业。新招商企业按区级领导包保、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的措施,制定“一企一策”预警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动态跟踪和研判清退厂房清退和盘活情况。今年以来,新增入归企业4家,标准厂房累计使用面积约98.06万平方米,使用率达92.34%。

黔西市三举措打通农产品“三个市场”

一是开展“七进”活动,拓展内部市场。实施“七进”销售模式,以“让本地人吃本地菜”为宗旨,拉动内需,带动消费为根本目的,推进农产品进医院、进学校、进机关等。在农批农贸市场、超市设立销售专区专柜,进一步扩大县内农产品的超市渠道销售份额。鼓励涉农企业与种养基地、合作社签订订单协议,推动辖区内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企业参与全县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实行订单式合作模式。

二是引进流通企业,拓宽外部市场。依托农产品 络销售渠道,发挥乡镇、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站(点)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和从事电商的个人,组织推动农村产品“触 ”,解决产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卖难”问题。依托农产品流通企业及农村经纪人队伍帮助开拓省内外市场,引导贵州黔沃农业科技、博洋农业、高原蓝梦菇业等20余个流通企业及农村经纪人采购农产品,销往贵阳、重庆、成都、广州、浙江等省内外城市。

三是借助帮扶力量,建立定点市场。利用广州市花都区对口帮扶资源,在花都区建设占地2300平米的“贵州农特产品分销中心”,每年固定销售黔西农产品1.2亿元以上。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优势,以抱团发展的方式,推进电商服务,多渠道销售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加强品牌基地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按照“什么赚钱种什么”的原则,引导农户由“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着力打造特色经济农产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