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天气,走进永宁县、贺兰县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蔬菜铺满田间地头。采摘后的10余种蔬菜通过冷链运输,30多个小时就可在广州等南方城市上市。宁夏蔬菜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全国市场“抢手货”。
汉延渠,这条滋润着银川平原核心区的引黄干渠,以占全区引黄灌区1/25的面积,支撑保障了引黄灌区近1/3供港蔬菜和1/4设施农业发展,成为宁夏传统水利迈向现代水利的生动写照。
汉延渠灌域
生态补水后的鸣翠湖
“塞上江南”幸福渠
汉延渠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古老的干渠之一,始建于汉代元封太初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创修始于汉元封太初年间(公元前110-101年),疏浚于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唐元和年间整修。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副河渠使郭守敬”因旧谋新,更立插堰。疏浚延长渠复通,故名汉延渠。
西夏独创的“草土围堰”河工技术,用于修筑换或堵截决口,如今在国内和援外水利建设中广泛使用。“刻字”水则,将刻画水则的树木立于渠边或桥柱水中固定的基石上,用于清淤和观察水位,相当于今天的水尺。
汉延渠流淌的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的黄河灌溉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汉延渠重新焕发活力。
全长88.6公里的汉延渠从青铜峡市小坝镇汉延渠进水闸起,尾水入第四排水沟,共有闸、涵、槽重点建筑物26座,直开口244座,承担着沿线4个市县13个乡镇74个行政村的灌溉供水任务,灌溉面积41.3万亩。
荷叶田田,阵阵荷香,7月鸣翠湖的荷花渐次盛开,演绎一片赏心悦目的花海。生态补水后的鸣翠湖成为我国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第三家国家湿地公园。2017年10月,汉延渠灌区纳入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列入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汉延渠灌区地处宁夏平原政治、经济核心区域,享引黄灌溉之利,灌排系统完善,土地肥沃,盛产稻麦,年种年收,是“塞上江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为地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汉延渠管理处将节水农业措施与水利工程结合,在生态与环境用水增加、工业用水增长和黄河可供水量减少的情况下,保障了农业的正常灌溉,提高了用水效率。
经过两千多年发展变迁,如今的汉延渠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等多维的现代化灌区迈进。
现代化李俊节制闸
测控一体化闸门
“美丽蝶变”活力足
仲夏以来,宁夏引黄灌区进入灌溉高峰期。各大渠道“开足马力”,全力保障各业用水。
位于永宁县李俊镇的汉延渠第二管理所调度室里,随着值班调度员轻点鼠标,干渠上翻版式远程自动化液压闸缓缓升起,2分钟就完成水闸调节。在过去,最少也得半个小时。“接到调闸电话后,两个职工扛上梯子,拿上扳手,频繁倒闸,劳动强度大,费力费时费人。遇到刮风下雨,还有安全隐患”,副所长徐敬对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林皋桥、李俊桥节制闸率先建设引进翻版式远程自动化液压闸2套,16座水闸中12座完成远控改造,实现了传统水利“肩扛手提”向现代水利“轻点鼠标”的华丽转变。建成了所段大闸视频监控全覆盖体系,布设136个视频监控点,推进了行水期水位观测、停水期值班值守等工作变革,颠覆了传统值班管理方式。
果子渠、唐铎测流断面配备使用ADCP自动化测流设备2套,实现了测流数据现场快速准确采集,通桥、蔡家桥测流断面率先引入V-ADCP自动化测流设备2套,实现了自动化测流,解决了所际、县际测流问题。引入国内领先的视频测流技术,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率先在国内大型灌区开展视频测流和V-ADCP测流同一场景应用研究。通过软、硬件的完善配置,实现水帐计算程序化,极大提高了水账计量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效率;率先研发巡渠通软件,推动了灌区巡护制度变革,减少巡护频次,提升巡护质量;率先研发用水申请配水审批全流程调度模块,打通厅、处、所、段、 五级供用水管理通道;率先研发灌区测空调一体化平台,兼容多厂家多设备,信息化应用成果已在引黄灌区推广应用。
“往年争水、水事矛盾多,浪费水严重。现在合理灌溉、科学用水,群众节水意识普遍提高了”,李俊镇蔬菜基地管理人员董光进说。
退水闸风景区
花园式所段
“凝心聚力”见真情
入夏伏以来,宁夏引黄灌区气温持续居高不下。汉延渠管理处按照自治区水利厅的安排部署,坚持把抗旱保灌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首要工作,作为办实事解民忧的重要内容,作为防风险保安全的重要责任,及时优化水量调度,最大限度缓解用水紧张。
针对灌区作物种植多元化、供水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以及长期小流量运行,局部时段性供水矛盾突出等管理难题,管理处深入探索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业规模化等新形势下优质供水服务新思路,扎实开展灌区种植结构调查,认真分析用水需求,持续优化“上游节制闸群调轮灌+下游集中大水续灌”调度运行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准、促工作,探索建立查隐患、看记录、交责任、督整改的“五查四看三交一督”监督检查模式,解决了运行实际问题,提高了运行管理能力。
开灌以来,汉延渠管理处始终坚持把开展供水服务提升年活动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党建引领,转变作风,在服务意识上提档升级;履职担当,开展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在服务质效上提档升级;夯实基础,加强安全调度和工程运行管理,在服务能力上提档升级;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服务标准上提档升级;创新驱动,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水利基础应用研究,在服务手段上提档升级;深化改革,推进管养分离和巡护模式转变,在服务机制上提档升级。筹措资金,改善所段办公生活条件及渠道生态环境,解决金贵闸高口高地灌溉难点等问题,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压实责任,逐项推进。
扎实推进所段闸渠口库“六个一”试点创建,努力推动组织、安全、工程、供用水、经济“五项管理”落地,全面提升灌区管理水平,确保责任落实、运行规范、调度精准、工程安全,让标准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合乎标准。目前已建成五所办公环境标准化、金贵节制闸及上游渠段标准化、二所库房管理标准化等一批典型试点创建。
室外绿树成荫,桃李成熟,令人沉醉。廉政石雕书、张贴画引人注目。室内电脑上 、文化墙职工生活照片张张笑脸,新建的“花园式”第五管理所成为职工温馨舒心的家园。该所潘昶桥段合并后,人员由9个减少到7人,管理渠道距离由4公里扩大到了7公里。工作范围扩大了,工作强度却减轻了。
“工作质效提高了,幸福感增强了,作为基层水利职工,感到高兴,更觉得自豪”,第五管理女职工白丽娟坦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